试论“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徐园园 谢杨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1]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2]可见,新时代对作业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的功能需从题海应试的窠臼中解脱出来,成为培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沃土。
初中生正处于系统接触历史学科的起步阶段,历史作业除了诊断、巩固课堂所学以外,还应具有趣味性与开放性,在提高学科素养的同时呵护好初中生持续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笔者就初中历史开放性作业进行了设计与实践。
一、培育学科素养——“地图上的历史”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浪潮正如火如荼。时空观念就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诸素养中学科的本质体现。[3]初中学生逻辑知觉、空间知觉以及时间知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缺乏整体感知。现行初中地理学习的版块是按照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顺序,历史教学则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依次进行。两者教学内容顺序编排的不同使得初中地理学科无法及时给予学生在历史空间观念上的充分支持。
基于此,为更好培育学生时空观念,笔者尝试布置了一则“地图上的历史”开放性作业。
地图上的历史——感受清朝“落日余晖”
作业内容: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满洲兴起”“清政权的建立与入主中原”“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措施(重点)”“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等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呈现于清朝前期的疆域地图上(印发地图)。
作业要求:梳理的知识点要与地图相结合。可以直接在地图上进行注释,也可根据地图自行设计,将知识点整理在任务单的正面或反面。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列表、时间轴等,鼓励创新。
作业评价:优秀作业将获得鼓励性加分,计入小组总分。
在本则作业中,学生需要将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内容与其疆域图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在梳理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能明确感知清朝入主中原及其巩固西藏、台湾、新疆等边防的空间范围。这就使学生可以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发现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以及个别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4]如某学生通过图例标记的方法,发现当时大型手工工场和商业重镇数量众多且集中在南方,以此可知清朝前期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与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相呼应。相较于习题训练,本次作业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同时,该作业也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视野,摒弃了知识点的碎片化、零散化,让学生综合清朝的建立、清朝政治与经济发展等内容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表达,使学生真正形成时空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感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二、关注生活历史——“寻找身边的年味”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5]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日文化就是其中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6]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通过该活动,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结合七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布置了这样一则寒假作业——“寻找身边的年味”。
寻找身边的“年味”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按照旧习俗,从腊月廿四的扫尘日(北方以腊月廿三祭灶神)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年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本次历史寒假作业以“寻找身边的年味”为主题,具体要求:
(1)内容:符合主题即可,鼓励创新,可以将自己家庭过年历史作对比,也可以通过寻访亲友增加家族过年的历史记忆等。
(2)形式:PPT(首选)、电子相册、视频均可。鼓励创新,如保留实物展示等。
(3)评价:开学后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优秀作品评选展示,对获奖作者颁发奖状。
本次作业让学生的视角从书本转移到现实生活,观察、发现身边的历史和文化。学生通过体验春节的习俗文化,感受春节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景,其本身就是对节日文化的主动传承。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与幸福感,正是体现了本次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初衷。
七3班王丹琪同学编制了红灯笼, 并写道:年三十的一大早,我便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奶奶家,帮忙贴春联,挂灯笼,可谓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啊!望着远处一片红火的景象,希翼着新的一年能有新的气象与面貌,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七1班马启凡同学为大家展示茶干。配文:瞧!这是我家乡的特产——茶干,过年了,人们赠送的东西就不乏桥林茶干,我为此而自豪!薄薄的茶干中蕴含着我对家乡浓浓的爱恋,家乡,新年好!
学生在寻找“年味”的过程中留意到了家乡的特产,并对家乡表达了浓厚的爱恋之情,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这种思想境界的追求与形成,是一个人所受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7]正如一位学生感叹的“每个人对年味的诠释是不同的,过年的感受是亲人团聚、期许未来,享天伦之乐、是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对历史文明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七2班宋可翔)”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历史开放性作业之价值是一张习题试卷难以比拟的。
三、挖掘作业资源——“追踪六百年风雨”
“双减”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成为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历史学科有着别的学科不具有的特点,它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历史学科同样需要做作业,而且形式要具有创新性、多样化、灵活性、个性化等特点。[8]由此可见,教师应转变旧有的思路:作业除了可以在校内和家庭完成外,能否有其他的场所或途径?能否在不额外增加学生与家长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更丰富有趣的作业?当今大多数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的德育活动,这时我们可以和相关部门合作,挖掘其中可以拓展历史学习的作业资源,见缝插针地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于月前组织学生前往南京明孝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乘此机会,我设计和布置了“追踪六百年风雨: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历史开放性作业。
追踪六百年风雨: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故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山陵,完成下列任务(见左表)。
有了这份作业单,学生在游览明孝陵时就不再是走马观花似的一眼而过。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孝陵建筑,仔细阅读文物介绍,同伴之间讨论问题等来完成作业。因为是实地参观,他们可以近距离感受明孝陵建筑的巧妙构思,在建筑布局上感悟明朝君权的强化和古代社会“天人合一”思想。有了作业问题的引导,学生在参观同时能深刻认识明朝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从而萌发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通过了解石像路中各种动物造型的寓意,从而认识明朝时期中外交流等诸多信息。所以这则开放性作业不仅提升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也增强了社会实践教育的活动实效,同时也压减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时间和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的施行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挑战,也是突破和创新的机遇。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历史教师应不断发现和挖掘可利用的作业资源,采取开放性的作业形式,才能充分满足学生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才能切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才能真正使历史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注释】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4月1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2021-10-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7月24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2021-10-18]。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4][7]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7、61页。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4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086.htm[2021-10-18]。
[6]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15页。
[8]王必闩:《历史作业的几种形式》,《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0期,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