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淬炼:基于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的“学历案”设计研究
作者: 陈只信 王鸿飞
2020年9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在浙江推广使用。对比之前使用的人民版教材,新教材的知识总量显著增加,历史叙述高度浓缩。如何践行立德树人宗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学业质量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提倡的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无疑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秉烛思考的焦点和探索的重点。有鉴于此,我们尝试以“学历案”搭建学习支架推进单元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整合。
一、“学历案”助力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可能
“学历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案,其最大特点在于:以主题单元为设计单位,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主要目标。它突破了传统学案、导学案等陷于单课的窠臼,其基本结构包含单元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学习反思等,致力于实现“教—学—评”的一致。
“学历案”通过搭建学习辅助支架、梳理课程体系和内容,能够解决新教材内容过于“繁杂”的问题。其实践过程不仅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更是对学生思维的梳理与提高。“学历案”记录学生主干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维度的培育过程,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评价依据,为素养落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学历案”助力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用
(一)探索单元教学推进下“学历案”开发的关键技术
针对新教材知识总量显著增加、历史叙述高度浓缩的问题,我们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确立大主题单元框架,集约教学内容,通过大概念统摄小概念衔接“上下位知识”,探索引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关键技术。
1.以核心概念确立单元学历案学习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化情境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是“上位知识”,从单一历史学科的视角,可以理解为核心概念或基本问题,包含若干学科分解概念和事实性知识,在单元知识构建中起统摄作用。以大概念整合零散史实形成大单元主题,再将史实回归具体历史情境,为解决历史关键问题、高效地应用和迁移知识提供了“新方案”。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简称“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从“历史时间”而言,本单元跨越1840年至1919年,涉及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等繁多的历史概念与历史现象,但纵观两个单元历史内容,其核心思想和关键知识应该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出路的探索”,即“民族危机与近代化发展”。紧扣这一核心构建单元学习框架和价值体系,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近代化?(两次鸦片战争)”“要什么样的近代化?(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为什么要快速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什么是最适合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此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学历案。
2.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单元学历案学习目标
新教材推广以来,广大一线教师的课标意识大为增强。课程标准已成为教师备课的“掌中宝”。以课程标准的专题为基准,进行再加工,即可形成核心概念。但课程标准和核心概念的宽泛性与抽象性,使其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而具体史实又过于琐碎。因此,学历案设计与运用过程中,围绕核心概念从教材中遴选出关键问题和重点内容,将课程标准的叙述转变为切实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深度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一环。
以纲要上第一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图1):春秋战国时期是从“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渡时期。解读课程标准,在确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可以明确本课的两个要点:一是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二是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这两个要点均要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的大背景下去认识,重要性难分轩轾,应当说都是本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两个要点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改革变法、经济发展、思想繁荣等多方面基本史实,即主干知识。这些内容在初中阶段基本都有涉及。高中学习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掌握更多的史实,而是要理清上述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3.据单元组合的逻辑机理构建学历案学习框架
新教材单元内容的组合,在通史体例下充分体现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高位疏通单元体系的交互关系,横向、纵向梳理单元与单课、单目之间的排列关系和从属关系,从而领会教材单元组合的内在机理,才有助于凸显学历案学习过程的聚焦性、驱动性和进阶性。以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为例(图2),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和世界“广大地理空间”走向近代的发展潮流来看,明清时期国家更趋稳固,疆域逐渐定型,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但专制体制的强化和传统经济结构的稳定,阻碍了社会转型,思想文化趋于固陋。面对世界近代化的发展大势,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却日趋保守。学历案学习框架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单元体系的宏大叙事,在大视野、大格局下“俯瞰”单课,进而通过在学历案中设置对个体历史现象微观探究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会什么”的同时,领悟“何以学会”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学历案设计思路
针对浅层化学习的流弊,我们基于由“浅”向“深”的转化,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前整体感知”“课中实施评价”“课后反思提升”三阶段为载体、以学生的真实学习历程为抓手、以突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为关键、推动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设计思路(图3)。
课前整体感知阶段明晰“要学什么”与“怎样去学”的问题,明确课标要求与学习的预期效果。课中实施评价阶段展现实践中“具体学什么”“具体怎么学”“具体需要学得怎样”等学习环节,分别从学习过程、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等角度关切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课后反思提升阶段回首学习历程,归纳学习过程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实现学生“会学习”。学历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历程,力求实现“方案”与学科素养目标的准确衔接。如前面所提及的“民族危机与近代化发展”主题学习单元,在学历案开发实践中,不仅要从历史线索和知识体系的视角,从“为什么要近代化”“要什么样的近代化”“为什么要快速近代化”以及“什么是最适合中国的近代化”四个时序相承的逻辑出发,建构一个完整的学历案学习历程,还要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融入学习情境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历史表述能力等,在主题引领下,借助任务驱动,实现学生单元知识的累进增长和思想方法上由浅入深的进阶发展。另一方面,借由学历案学习历程的记录评测,还可以发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闪光点,规避学习“陋习”,促进“深度学习”。
(三)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学历案评价方案
1.基于多元评价原则建立协同评价机制
为更好发挥学历案的使用功能,我们遵循多元评价原则,建立“师—学习小组—生”的协同评价机制,三者在评价操作中担当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其中,教师反思学历案引导学习历程的优缺点、思考未来改进方向,是评价环节的指挥棒。学习小组以“呼叫互助”的模式开展学习和评价,是学习氛围搭建的重要纽带。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重新分析审视学历案学习中的不便及长处,是调整反馈错误的主要环节。
2.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历案量化评价表
针对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学历案的功能与特点,结合学历案设计、实施、改进深化等一系列实践,我们构建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量化评价体系(见上页表),通过一级、二级评估指标,完善学历案设计的保障机制。
从本质上说,学历案是一项校本化课程方案,为师生、生生,以及教师之间提供了互动交流的载体,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搭建了有效的桥梁。教师研制改进学历案的过程,不仅是对课堂转型方案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提升对新教材文本解读能力、个人教科研能力的一次新尝试。
本文系浙江省2021年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学历案’设计研究”(课题编号:034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