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8期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8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学刊物。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思想、业务和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为史学专业工作者服务。并适应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成年人参加全国统考复习的需要,发表有关辅导复习资料和指导文章。

目录

教师发展 | 相遇文本 对话学生

教师的课程理解贯穿着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

教师发展 |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一般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即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被称作“二分之一”的存在智能,而且断言“智能的数目将会增加,或者智能之间的界限

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讨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发现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方面更加突出课程特色、强化育人功能 课程目标上立足核心素养、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 在课程内容上优化

教学研讨 | 让文物在历史课堂中“活起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是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文物是一部无声的史书,是一座精神的宝库,它蕴含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教师

教学研讨 | 基于视域融合构建历史深度教学

“历史学科知识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途径,历史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素养的。”[1]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味着从知识传递到知识构建的改变,意味着从表层教学到深度教学的转型。但

教学研讨 | 大概念教学下的高三复习课实践研究

当下高三历史课堂处于新旧衔接的特殊时期,人教版教材尚未完成历史使命,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已对高三复习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升级倒逼高三复习设计必须要有更新的理念、视角及更宽阔的思路解读

教学研讨 | “双新”背景下教学立意的确定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教学立意?因为视角和侧重的差异,不同学者对教学立意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业界目前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中心说”“主题说”“灵魂说”“总纲说”“主线说”“脉络说”[1]等。这些说法的共通之

教学研讨 | 基于教学立意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精妙的立意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意即帅也”,教学立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否上好一节课。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建设高效的课堂为宗旨,以设计精

教学研讨 | 社会历史时空

基于“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1]这一要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必须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进行认识和把握。而真正的唯物史观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论,“(唯物史观)正是以揭示人的实践本质或实践

教学研讨 |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问题链教学实践

大运河是中国传统文化闪亮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1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南京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大运河文化进校园”教学

教学研讨 | 落实历史素养 融通学科知识

2021年7月,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初中学生的作业时间,同时指出应当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加强作业完成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形式多

学业评价 | 巧藉“解释”融铸“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可见,历史解释以真确的“史料”为出发点,解释过程中隐

学业评价 | 融会贯通:知识、能力、素养、价值

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以来,学界专家深刻指出:“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形成互动衔接关系是一种理想和愿景,需要二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1]2022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乙卷第41题(以

学业评价 | 高三历史等级考小论文指导力

历史小论文应答是众多高三学生亟需破解的问题。我校在 3—5 月间,通过大约十篇历史小论文在师生之间互动,提升了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能力。本文通过与X同学互动中的一些思考,将本次教学活动总结如下,希望通过

史海观澜 | 环境史视野下的海洋社会

海洋渔场是众所周知公共资源竞争博弈最为激烈的场域之一。摆在我们面前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历史行动者解决海洋资源攫取及阻止资源过度开采造成悲剧性后果而形成的社会机制。中国海岸线曲折漫长,渔场广阔,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