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知识、能力、素养、价值
作者: 王斌超 林桂平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以来,学界专家深刻指出:“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形成互动衔接关系是一种理想和愿景,需要二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1]2022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乙卷第41题(以下简称“中日引进技术题”),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关二战后中日两国引进技术及中国发展科技的三段材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三个问题,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2],实现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和价值立意的融会贯通,笔者拟在剖析该题命制思路的基础上,谈谈今后复习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知识立意:回应热点问题的“学科化”
高考评价体系“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都必须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知识立意是高考命题的根基。命题专家必然要选择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作为关注点和立意点。
高考历史命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隐性”介入,即以重要时政热点问题、重大周年性历史事件、人类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等为素材,让广大师生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从而呈现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彰显高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中日引进技术题”第一问“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和第二问“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切入的热点问题是科技革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第三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切入的热点问题是科技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旨在将“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3]的理念有机渗透到高考命题。“中日引进技术题”多角度契合科技革命、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等多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实际上就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有关科学技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热点主题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曾经多次考查,例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45题考查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2019年全国Ⅰ卷第41题考查中国等四个国家钢铁业发展问题;2020年全国卷Ⅱ第47题考查竺可桢对科学技术的贡献;2021年全国甲卷第41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第47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2021年全国乙卷第42题要求考生分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原因等。
“中日引进技术题”切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命制思路告诉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必须科学选择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将其“历史学科化”,结合教学重难点整合成一个个历史小专题,形成分析热点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年度间(考前一年4月至高考当年3月)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尤其是考前一年党中央全会或五年一届的党代会、高考当年3月“两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年度重大周年性历史事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长效价值的问题,例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社会转型、科技革命、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历史上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等,很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二、能力立意:考查历史思维的“层次性”
“中日引进技术题”的第一、二问依托必备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能力,彰显“能力立意”,体现了历史思维的“层次性”要求。
“中日引进技术题”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属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例如材料一中的“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的特点是“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由材料中的“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的特点是“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考生只要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难度并不大。“中日引进技术题”第二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例如通过材料一中的“20世纪50年代”和“1962年到1966年”两个时间,考生需要联系冷战的时代背景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知识点进行阐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后美国多方面扶持日本;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因此需要大量引入技术。相比较第一问,解答第二问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考生可以运用时间轴来辅助解题,因为“时间轴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核心概念”[4]。通过时间轴还原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还原历史现场,再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有机融入。
“中日引进技术题”彰显能力立意的命制思路告诉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转移,尤其注重责任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5]。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审读题干和设问、解读材料信息、联系历史背景、推理判断、分析综合、辨析比较等多方面着力,从而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其内在逻辑与演变规律,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历史解释”,在追寻历史真相中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意识。
三、素养立意:凸显唯物史观的“统领性”
“中日引进技术题”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统领,三个设问都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例如“中日引进技术题”第一问“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考生需要先从材料中解读和整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做法,再概括其特点,体现的是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考生需要结合第一问的解答,运用唯物史观倡导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第三问要求“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考生需要认真解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举措,再进行归纳和提炼,也是要求考生从历史现象演绎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历史经验)。
上述命制思路告诉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统摄,熟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解读历史事件,剖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从而深化对相关史事的整体认识,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脉络,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培育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关键所在。例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大变革,促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没落的奴隶主、新兴地主和下层平民等阶级或阶层都对时代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孔子代表没落的旧贵族提出恢复“周礼”,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主张,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再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四、价值立意:升华历史价值的“渐进性”
“中日引进技术题”第三问在渐次升华价值立意方面,深刻回应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6]的基本理念。
该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考生需要在解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基础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考生必须从理解引进技术、发展科技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入手,对其中体现的一般规律进行高度凝练。根据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和材料三中的“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可知的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据材料二中的“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和材料三中“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的经验是“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中“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和材料三中“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可知的经验是“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从材料二中的“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和材料三中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可知的经验是“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本设问对学生的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的要求较高,得高分较难。
“中日引进技术题”的上述命制思路对我们的启示是: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必须在掌握扎实牢固的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理解、纵横联系、辨别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能力,逐渐养成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升华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具备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价值立意”。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学习和复习,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曲折历程,加强对党史上重要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从而坚定当代高中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启迪高中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自觉性。
总之,“中日引进技术题”的三个具有的梯度性设问,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和价值立意“融会贯通”,彰显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是:高考命题要依托必备的基础知识作为实现能力考查和素养培育的载体,最终形成核心价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7]。
【注释】
[1]罗立祝:《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3期,第70页。
[2]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5期,第10页。
[3][6][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页。
[4]王斌超:《时间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个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7期,第36页。
[5]袁振国等:《高考改革深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页。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落实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L202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