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思维方法涵育历史解释素养

作者: 何蓉

基于逻辑思维方法涵育历史解释素养0

历史解释指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事实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1] 然而,历史解释存在着质量高低之别,历史解释中体现的思维存在局限性与开阔性、浅表性与深刻性的差异,要达成高水平层次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以史料为依据,以严密的逻辑为器[2],运用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和事物进行本质性、联系性、批判性和规律性解释。笔者以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一课为例,探讨逻辑思维方法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中的运用。

一、明析概念,达成历史本质性解释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3],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思维的细胞和起点。历史的本质性解释就是探寻历史的表象与内在属性之间的关系。[4] 因此,学生明晰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概念,有助于达成历史的本质性解释水平,也有助于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

认识二战爆发的原因是这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演……第一次战争就是第二次战争的原因,而且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而言,事实上它引起了第二次战争”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为一战的产物,与二战的爆发紧密联系。依据课标,笔者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整,聚焦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笔者借助一战后欧洲国家疆域的变化和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地图、一战后德国殖民地的重新瓜分图以及德国战后赔款的史料,设计问题:①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协约国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分析如此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②对比两幅图片,指出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及其以外地区运用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处置严格,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作为战利品进行瓜分的事实。因此,该体系之下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该体系实际上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全球通史》中“20 世纪20 年代末期世界秩序逐渐得到恢复”的史料,学生在史料阅读中认识到,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虽然矛盾重重,但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认知冲突,养成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进而理解其为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6],达成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本质性认识。

二、推理论证,生成历史联系性解释

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延续性和联系性,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7] 黄牧航教授提出,历史联系性解释即探寻该历史事物与其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8] 而要达成对历史联系性解释素养水平层次,需要在证据基础上进行谨慎、合理地推理,建构起历史事件之间的严密逻辑。

二战爆发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与战争爆发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有哪些?要使历史的联系性解释有说服力,就必须建立在证据充分、推理合理、论证逻辑严密的基础上。因此,笔者设计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指出你认为与二战爆发存在联系的历史事件。并补充史料:

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双方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是在处理战败国的问题时,国际社会第一次把赔款、 战争责任与正义与否的判断联系在一起……对德国来说……给它扣上“非正义”的帽子,承担更多的战争责任, 这与一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泛滥是有一定关系的。

——摘编自郑寅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探析及当代启示》

史料二:国际联盟在解决战争刹车的问题上面犯了一个大错误,确立了一个冷处理原则……什么事情发生了,经过三个月以后的冷却再来处理具体问题。冷处理有点道理,但是碰到了法西斯就不管用了。

——摘编自郑寅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探析及当代启示》

材料三:大萧条不仅是无比强烈的,而且是具有独特的世界性影响……在德国的情况最糟,工会成员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人失业,另外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只有非全日性工作……失望的情绪更为严重,局势也更为紧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追问: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秩序失衡的原因。

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对德国严格处置并将赔款、 战争责任与正义与否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给德国扣上“非正义”帽子导致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浓厚。国联冷处理遇上扩张性的法西斯、德国因经济危机引发的大规模失业,诸多因素交织,最终战争爆发。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建构,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生成历史的联系性解释,涵育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学习不仅要关照过去,更应该指向未来。学习战争相关内容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及未来该如何降低战争爆发的频率,增加和平的机会。

请学生读图后回答:①图1 中“努力工作”,“工作”的内容是什么?②依据图2,请推断,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在犯罪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当个人“平庸”没有思考的时候,整个社会便会集体犯罪。社会、国家要逃离“平庸之恶”,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让学生理解个人、社会、国家之间存在的联系,生成联系性解释。

三、反思判断,形成历史批判性解释

历史教育的思维魅力,不是去习得已被确认的历史解释,而是发现有价值的历史问题。[9] 学生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原有的解释进行反思、质疑、判断,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关于二战的起点,不同的国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笔者出示2020 年5 月9 日美国五角大楼《欧洲胜利日:庆祝与反思时刻》一文中认为二战始于“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的史料,追问①根据材料指出美国认为二战开始的时间,并谈谈你的认识。②你认为二战应该始于何时?请说明理由。学生认为美国如此定义二战的起点,一方面是企图挑拨俄罗斯与波兰的关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利益考量;另一方面,想弱化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的作用。面对问题②,有学生提出,二战应该开始于1941 年,理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才意味着战争进入世界性的大战。如何定义二战的起点,需理解“世界大战”的定义。教材将“世界大战”解读为经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但几国的交战才能称之为世界大战呢?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反思教材给出的“二战过程说”的判断,并尝试思考如何理解和解释我国学术界认为世界大战开始于1931 年。通过独立思考,在对问题的反思和判断中,学生尝试对已被确认的历史解释进行解释,提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四、分析综合,建构历史规律性解释

虽然“历史就其个性来说是某种仅出现唯一的一次的事物”,是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但是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仍存在一定的规律。因此,需要对历史现象进行个案分析和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综合归纳,进而形成对历史的规律性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一课讲述了二战的爆发及战后新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总结出国际秩序经历了从失衡到重塑平衡的过程。如果从中时段视角整合教材内容,将视线拉长到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学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上,归纳得出国际秩序从一战后到二战后经历了“平衡—失衡—重塑平衡”的变化。在学习了一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后,学生竟发出疑问:一战前的秩序是怎样的呢?笔者补充如下史料:

1814 年10 月到1815 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在对法国怀柔修好的前提下,建立了欧洲列强五国之间的均势以及列强支配国际事物的维也纳体系。该体系还形成一个被后人称为“欧洲协调”的会议体制,即大国举行会议,通过仲裁和调停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此后一个世纪里(1914 年前),欧洲没有发生遍地烽火的大战,与这种体制得到公认有一定的关系。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通过阅读分析,学生理解到一战前欧洲建立了大陆均势的秩序,这种秩序使得在欧洲维持了近一百年的稳定局面。通过对一战前的国际秩序、一战及一战后的秩序、二战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的个案分析,学生总结得出这样的规律性认识:在近现代史上,大规模战争之后战胜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建立和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以维护新的稳定。但随着国家间实力的变化,原有的平衡走向失衡,引发新的对抗。新的对抗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如何“守衡”的问题便引发学生思考。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互生,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提出并不断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大核心素养中有着显著地位的历史解释素养,也是高考命题中运用最多的显性命题思路。[10]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贯穿于整个历史的学习之中。在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本质性、联系性、批判性、规律性解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注释】

[1][7]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5、6 页。

[2] 戴加平:《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兼论“历史解释”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历史教学》2018 年第13 期,第17 页。

[3] 明道:《逻辑思维训练宝典》,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年,第26 页。

[4][8][10] 黄牧航、张庆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例析》,《历史教学》2019 年第15 期,第9、10 页。

[5]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13 页。

[6] 徐蓝:《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历史教学问题》2000 年第3 期,第3 页。

[9] 赵亚夫、邓敏:《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能力养成和思维视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 年第11 期,第9 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