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新—重构—思辨: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郎俊杰 郑名银
[摘 要] “数概念”建构是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必备条件,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数学文化融入“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教学为例,将数学文化与“数概念”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理解“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 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数概念
“数概念”的建构是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必备条件,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1]。然而,当前“数概念”教学存在过度追求知识本位的现象,忽视渗透数学文化,使得部分学生缺失学习数学的意志品质和关键能力。
教师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概念”教学,将数学文化与“数的概念”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一、数学文化融入“数概念”教学基本路径
小学“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数学文化,探寻数学文化浸润数学课堂的教学路径,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概念”教学,教师要明确数学文化与学科概念知识的关联性,探讨教学的基本路径的三个方面。
1. 整合教材,拓宽学习空间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基本工具。教师将数学文化融入“数概念”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加深对数学问题的认知、理解与运用,促进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表达与解读。
2. 参与活动,促进知识理解
小学“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悟学科概念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使得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具层次性和逻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让学生实现对“数概念”的建构,从而获得更加完整的学习经验。
3. 深度探索,提升思维水平
教师既要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思考、猜想、类比和归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学科,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让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数学文化的感知。
二、数学文化融入“数概念”教学实施策略
教师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实践意识和人文素养。笔者以小学阶段“分数”“小数”“百分数”三类“数概念”教学为例,认为将数学文化融合“数”的概念教学可采用三种策略(如图1)。
1. 引新:探寻“数”的本源,导入“数”的概念
(1)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板块。实践表明,教师越是能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学习内容,越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为载体,通过具体问题导入,促进学生对“分数多元的意义”“分数的运算”及“分数的分类”等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分数源于分物,在分物过程中产生的分数更多是代表具体量。因此,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均分物品”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每份或几份所表示的具体量。比如,把一根音律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音律管的1/3(率),表示1/3根(量)音律管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受“分数概念”的多元化。“分数意义”的概念教学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首先,以“音律管中乐管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组织学生探索“乐管之间的长度关系”;然后,通过对比古代五音和西洋音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借助微视频,让学生体会古代五音的定音方法,初步了解“三分损益法”的内在原理。这样,学生经历解决“音律管中的数学问题”,能提炼“分数意义”的核心概念。
(2)情境接入,促进知识理解
小数和整数在计数规则上具有一致性,小数其实就是“十进分数”。对于小数的概念,学生普遍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分米”“元、角”进行情境转化,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让学生在学习阻碍中体会到整数不够用;然后,学生尝试自主创造小数,很自然地引出“小数”的概念,这符合“数的认识”的一般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测量身高”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体会: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米数”表示时,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初步领会小数的含义与特点。教师先以“十等分”为主线,引导学生用多样化的形式表示1.6,并利用学生已有的小数模型和分数的面积模型表示;然后,以“数”正方形卡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和十进分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用数学史回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从“名称”到“意义”全面地接受小数。
(3)故事引入,感悟数文化
故事比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容易吸引学生,特别是将数学史中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共鸣。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代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分数”表示利率非常不方便,让学生在“重现历史”和“重构历史”两个活动中感受“百分数”的重要性。
百分数包括利息、税收和货币兑换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古巴比伦人借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以“100”作为一个“基础(标准)”在计算和比较时的便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百分数”产生的历史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古印度人和古罗马人使用“100”作为利息统一对照基础的真正原因。
2. 重构:遵循“数”的历史,建立“数”的概念
(1)借实物,抓关键,重置“分数”的概念
通过前测发现(如表1),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前,认为分数是“分”出来的,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分数的“部分与整体”上,而忽略了“分数”的本质内涵。原因是学生受“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思维定式的影响,以为分数只能表示某种数量关系,从而对“分数”产生错觉,这给理解“分数的意义”带来负迁移。
因此,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当学生完成“分物品”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份或几份所表示的具体量,感受分数既可以是“分”出来的,也可以是“比”出来的,还可以是“除”出来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多元表征。比如,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1/4(率),即 1/4个(量)圆,使学生深刻感受“分数意义”的本质。
(2)破疑难,创数位,重构“小数”的概念
小学阶段“数概念”主要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等。整数教学一般是从“1”开始,借助数位,赋予数值,利用“十进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每个数位满“十”就向左边的数位进“一”,即计数单位在变大。分数教学也是从“1”开始,每经历一次均分,就会产生一个分数单位。当分数平均分的份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时,得到的分数就和整数的十进制相呼应,这种特殊的均分下产生的分数可以将其转化成小数来表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借助数学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小数和分数的起源,关注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实现有意义地学数学。在教学“小数”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和整数的概念进行沟通,并将小数、分数和整数的计数单位进行关联,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认识”的一致性,进而为后续的“数的运算”一致性教学进行铺垫。小数其实又叫十进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更为简捷的表现形式。“小数意义”教学的关键在于位置值,当人们需要细分、需要更小的精确结果时便有了小数[2]。
(3)多维度,真探究,重塑“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史介绍百分数的起源、来历和意义发展,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演变(重构历史、重现历史)和百分数的意义(突出两种关系,体现两种表达)。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数学史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百分数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疑问思考例题,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完成研究任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相比,好处在哪?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诞生过程,探讨选择100为基础的原因。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画图的方式描述百分数,由此得出百分数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独立量与另一个独立量的关系。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对比,得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整节课有疑问,有解答,有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3. 思辨:善用“数”的对比,明晰“数”的概念
(1)多形式剖析,理解分数内涵
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感知、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并从“测量”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作用;让学生经历分数单位的累加过程,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测量意义——分数也是可以“数”出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数”知识的重难点教学进行探索,为“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再认识”及“分数的意义”教学提供多条可行性的教学新路径,确定学生对分数多重意义的理解困难在于其没有把分数当成一个数。
上述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数概念与运算一致性”的教学新理念。笔者认为,对于“分数的认识”教学,教师应挖掘数学本质、关注学生理解及重视问题探究。研究表明,教学“分数”时,教师如果是由“除法”入手,容易得到“量”,却难以让学生感知“率”;由平均分入手,则容易得到“率”,却难以让学生理解“量”。因此,在教学“分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两者兼顾。
(2)多方面比较,体会小数本质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意图。同时,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比如,教学“数与运算”内容时,教师不仅要细致讲解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更要揭示这些数值类型在基于计数单位表达上的本质一致性,与学生共同梳理出一个既连贯又完整的知识脉络。
(3)多元化表征,感悟百分数意义
百分数是一个动态的数学概念,其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会不断扩展其使用的领域[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在计算利息时,对本金的设立没有统一标准,为了能更直观地比较利息多少,人们常把“本金”统一成“100”为标准进行计算,即求“每百的利息的量——利率”。
上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部分与整体”的比较延展到相对形式的数据比较,其本质就是描述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已有经验,用多种表征方式表达对百分数的理解,比如对两个量的关系能用语言描述、假设举例说明、画图表征等多个维度进行解释,促进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概念性理解。
总之,教师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既要凸显人文性,又要重视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寻以数学文化感染和丰润学生心灵的实践路径,让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文化的价值及作用,灵活地将数学文化与“数概念”教学进行整合,有效达成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宁. 《数学文化读本》编写设计研究和实践探索[J]. 数学教育学报,2021,30(6):80-84.
[2] 巩子坤,史宁中,张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视角:数的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6):45-51+56.
[3] 岳增成.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问题与对策[J]. 小学数学教师,2020(Z1):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