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作者: 吴连红[摘 要] 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发能够让新教师理解并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实践课程资源;在新教师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初始上课时,提取具有反思价值的实践课程资源。教师入职前后的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有三个要素:一是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发的资源;二是基于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发的资源;三是基于新教师入职前后接受培训的过程开发的资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实践课程资源建设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群体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就是新入职教师(以下简称新教师)的培养。新教师入职前后这段时间是培养的关键时期之一,让新教师迅速转变学生身份,适应教师角色,形成真正贴近学生学习需要的基本的教育观,往往取决于这段时间。因此,对教师入职前后的一体化培养实际上是一个重要课题,针对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则是重要根基。做教育家型教师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关键,自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之一。对于新教师而言,学校要引导他们树立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职业意愿,引导他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体验去分析教育家型教师的精神内核和核心动力,即持续追求教育教学优化。
构建新教师高质量成长路径,本质上要求新教师以专业素养、积极情感等诠释职业价值,用仁爱情怀观照教育对象,在热爱情感中推进事业发展;要引导新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创新性阐述,从而让他们有积极主动超越现状的教学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优化。在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过程中创新理念与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1]。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新教师要在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积累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进程。这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培育,也依赖于学校基于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训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
一、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一般认为,课程资源建设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质量保证的关键要素[2]。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实践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指向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有直接的影响。实践课程资源是教师入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实际体验,决定着教师在走向讲台之后有着怎样的教学行为。那么,建设实践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应是怎样的呢?笔者在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点。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发能够让新教师理解并能够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实践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具有客观属性,通常来自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或教学总结,包括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论文等。这个实践课程资源都是面向新教师精心挑选的,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教学理念,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向确定与路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选择这一类实践课程资源的时候,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关注新教师的实际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确保新教师在使用这一类实践课程资源的时候能够迅速上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有“可操作性”。
二是在新教师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初始上课时,提取具有反思价值的实践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具有主观属性,通常来自新教师在入职前后相关培训以及初始的课堂体验等。这是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时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新教师要关注的重点。笔者在多年的新教师培训以及与这个群体的深度交流中认识到:在提供客观资源的基础上,要向新教师本身来挖掘实践资源,并针对性地提供实践课程资源来支撑其迈出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对这类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教师的主观认识,同样的课程资源摆在不同的教师面前,他们所获得的认识往往不一样。这可以理解为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多元特征,也是保持教师教育生态多样性的自然情形,能让新教师在自己教学习惯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个具有个性和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二、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例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面向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时,要为他们提供实践课程资源。其实,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时间与空间都是可调节的,很多师范学校本着“师范做强、艺术做精、应用做实”的办学思路,并将其作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3]。这里实际上有着一体化培养的更大空间,将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时空延伸到师范教育的范畴,既意味着教学的相关案例可以出现在新教师求学的时空里,又意味着其在见习或实习阶段所形成的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成为一体化培养的有效素材。当然在建设实践课程资源时,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的一体化培养的重心通常都在教学而非学习的那一端,其实相应的努力应当以新教师学习这一端作为出发点。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入职前后的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具体有三个要素:一是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发的资源;二是基于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发的资源;三是基于新教师在入职前后接受培训的过程开发的资源。
对第一个要素而言,新课标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是教师走上讲台的理论引导依据。对于基于新课标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可以结合教育培训主体使用的各类资源来进行,无论是课程专家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视频,还是新课标培训过程中运用的其他资源,都可以提供给新教师去研读。
对第二个要素而言,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演绎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情的分析与把握,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预设以及课堂上的相关生成,都是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重要载体。比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内容为“数一数”,在进行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很多课堂教学实录都能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比如,“数一数”涉及数学学习的对象——数(第四声),同时涉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数(第三声)。在提供数学学习对象的时候,要求新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提供了哪些与数相关的素材?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发现哪些素材来自教材,没有来自教材的素材从何而来?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新教师可以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资源来源于教材、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的含义所在。可以说,通过利用这样的实践课程资源,就可以有效实现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引导新教师建立起正确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等。
同样,在面对数学教学行为的时候,相关的实践课程资源有这样的场景:上课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多种数数的过程,然后让听课的学生观察并辨别,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最后让学生将自己选择的方法运用于新的数数情境……这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经验进行学习行为的选择,无论是学生的选择还是后续的方法运用,都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当新教师在占有这些课程资源并进行解析的时候,就会发现“以生为本”理念可以这样体现在数学教学当中。当新教师形成这一认识的时候,入职前后的培养就能真正体现“一体化”的特征。
对第三个要素而言,其主要服务于新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的激活与能力的培养。尽管这个群体在很多场合接受了关于教学反思的培训,但任何理论的培训都不如沉浸式体验效果那么明显。在培训新教师的过程中,要将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进行分析、比较和反思。事实证明这样的课程资源建设思路极其有效,哪怕每一名新教师只录制一堂课,也值得他们自己分析数十次,他们在每次分析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尤其是引导新教师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时,收获往往是不同的,而每一次收获都印证着他们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迈向了坚实的一步。
三、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总结
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相关,也与数学学科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法体验相关。面向新教师这个群体,在他们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来增强他们的入职信心,这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培训组织者而言,统筹管理是专业发展的组织保证,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课程是核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关键,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重要条件,完备的质量考核制度则是效益保障[4]。
基于宏观要求而超越宏观要求,是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的重要思路。如果宏观要求是给新教师提供大体方向,那么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应当满足教师在入职培训中迈出每一步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是建设实践课程资源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让新教师能学以致用,用有所思,思有所进。因为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的一体化培养,所以学校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去建设实践课程资源,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凸显数学学科属性,这可以保证新教师在站上讲台的时候能够带有显著的数学气质。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入职前后一体化培养要以实践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以实际需要为旨归,要考虑课程、新教师等诸多要素,这样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实践课程资源符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贺慧敏. 学做教育家型教师:前提性追问、释义与实践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2024(2):118-124.
[2] 王瑞娥,杨虎.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大学“国培计划”项目为例[J]. 继续教育,2018,32(6):9-12.
[3] 钟贤权,王吉春. 高等师范院校校地合作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绵阳市小学特级教师教学特色研究”课程建设纪实[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9):78-85.
[4] 李跃文. 一体化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5(2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