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盈学习体验 生发学生智慧落实数学素养
作者: 李淑泉
[摘 要] 教师要沟通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让学生亲历数学探究过程,丰盈其学习体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智慧的生长,无痕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者结合多个案例阐述具体做法,用多样化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用多样化活动构建研究平台,从而生发学生的智慧。
[关键词] 学习体验;智慧;数学素养
数学学科强调领悟,为了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数学本质,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丰盈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充分而必要的经验,获得充足和有效的体验,自然生发数学智慧,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呈现唯一化倾向,无法给予学生丰富的过程体验,从而很难实现生发学生智慧、落实数学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如何巧妙设计教学才能丰盈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收获丰富的知识,发展和提升数学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做法,以供参考。
一、用多样化情境促进思维的发散,生发智慧
多样化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发散思维,生发智慧。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1]。数学离不开生活,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教师要融合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运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无痕发展其数学素养。
案例1:平均数
问题1:数一数图1中的两个笔筒中各有几支铅笔,你能想办法让两个笔筒中的铅笔一样多吗?
生1:移多补少法,左边笔筒有7支,右边笔筒有5支,从左边笔筒取出1支铅笔放在右边笔筒中即可。
生2:求和平均法,先计算(7+5)÷2=6(支),即平均每个笔筒放6支铅笔就一样多,再根据两个笔筒的数量移一移即可。
师(追问):刚才大家都是通过平均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那有没有不同方法呢?(学生进行思考,但思考无果)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样一段视频吧!(课件动画演示:左边笔筒中的2支铅笔从笔筒中一跃而出,然后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随即,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陷入沉思)
生3:还有其他方法,就是将左边笔筒中的铅笔去掉2支,两个笔筒的铅笔就一样多了。
生4:还可以在右边笔筒中添入2支铅笔。
生5:还可以将左边笔筒的铅笔去掉1支,在右边笔筒添入1支铅笔。
生6:还可以左边笔筒添入1支铅笔,右边笔筒添入3支铅笔。
……
师:这样的方法有多少种?
生(齐声答):无数种。
师:那这些方法与前面的两种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生7:这些方法中笔筒中铅笔的支数是不断变化的,而前面的方法中笔筒中铅笔的支数是不变的,是12支。
师:由此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在变与不变间中寻找突破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笔筒作为教学情境,通过缩小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当学生受到平均数知识的影响,无法发散思维时,教师适时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在动画演示后学生摆脱了固有思维的束缚,朝着多个方向思考,从而真正意义上发散了思维,生发了智慧。
二、用多样化活动构建研究平台,生发智慧
对于学生来说,新知学习就是朝向未知领域的一场旅行,他们往往带着好奇和兴趣,期待真实的尝试与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虽然不少教师开始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来实施教学,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被课堂实效性和教学流畅性所困扰,他们为了快速落实教学目标,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伪探究”和“假热闹”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多样化活动设计为学生构建研究平台,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充分的过程体验中生发智慧,水到渠成地发展数学素养。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探究活动:课件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为7厘米,邻边为5厘米,底边上的高为3厘米,但并不呈现具体数据。
(1)思考该如何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材料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测量你需要的数据,并试着计算。如果你思考后仍旧探寻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老师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工具,即透明方格纸。
(2)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正确吗?请阐述理由。
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视,并记录了三种典型算法。
方法1:(7+5)×2=24(cm2);
方法2:7×5=35(cm2);
方法3:7×3=21(cm2)。
师:上述方法中哪一种正确?谁愿意分别进行评价?
生1:方法1是通过公式“(底边+邻边)×2”计算的,这样求得的应该是它的周长,并非面积,所以是错误的。我觉得方法2是正确的。
生2:我觉得方法3是正确的。(学生们分为两个阵营,有的认为方法2正确,有的认为方法3正确)
师:究竟哪一种方法正确呢?下面我们就分为两个大组,各个小组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学生主动开展合作探究)
生3:如图2所示,我们制作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并将其拉成了一个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就是它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它底边的邻边。我们都知道长方形面积=长×宽,那显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邻边。
生4:(上台演示)如图3所示,我们将平行四边形拉成了长方形,此时面积大小发生了变化,“7×5”所计算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并非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5:事实上,将透明方格纸覆盖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再数一数方格,就可以证明方法3是正确的。
师:不错,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我们清晰地发现可以用“底×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并试着说明理由。
就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巧妙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构造深度研究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整个探究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有效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切实体会蕴藏其中的研究方法,在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下实现自主建构,加深对数学学术形态的理解,发展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知识就如同散落的“珍珠”,教师要将“珍珠”的立体美有意识地呈现给学生,通过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提供良好素材。教师只有基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和设计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不断丰盈其过程体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智慧的生长,无痕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晓翔. 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健康成长:“平面的基本性质(1)”教学实录与反思[J]. 中学数学月刊,201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