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学习力提升

作者: 丁萍

[摘  要] 发展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关键是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理”“有序”“有向”。“提纯”能让学生数学思维由表及里,“转换”能让学生数学思维由此及彼,“蓄力”能让学生数学思维去伪存真,“构体”能让学生数学思维由点到面。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品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再发现”“再创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思维进阶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核心。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逐渐进阶的,从低阶走向高阶。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进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力提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蓄力”“赋能”。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力提升”与“思维进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提升学习力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进阶,学生的思维进阶反过来能促进学习力的提升。

一、提纯:让学生数学思维由表及里

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数学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核心、关键处发力。一般来说,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往往隐藏在知识之中,尤其是隐藏在核心知识(比如数学基本原理、定义、定理、规律等)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数学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提纯的过程。所谓“提纯”就是学生数学学习“数学化”“公理化”“形式化”的过程[1]。通过对数学学科知识提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超越知识表象、表层,进入知识的本质、关联的深处。

在提纯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对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探究,这是“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以“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会列举出一些2、5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教师的书写整齐地排列,学生或许能产生一种数学性的发现。比如,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2、4、6、8”,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5”等。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表层认知上,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由表及里”,教学中教师可以试探性地提问:“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只需要我们关注个位数?”这样的一种试探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多种猜想。比如,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一种“探问”方式,让学生猜想“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可能与这个数前面的数无关”。围绕学生的这种大胆猜想,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索:将任何一个数分为个位上的数和整十数,结果发现整十数都是2的倍数。由此,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判定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主要是看个位上的数”的道理。

“提纯”不仅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更要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学学科知识追本溯源,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本质进行追问。正如美国数学家赫斯所说:“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是什么。”[2]

二、转换:让学生数学思维由此及彼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提纯”,更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转换”。提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转换则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此及彼。通过转换,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在不同的数学表征之间转换。通过思维转换,能有效培育学生灵活解决相关的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思维转换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囿于一隅,而是能学会变通。

在数学学科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一种“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赋予学生一种“视角转换的想象力”。比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受到了经验负迁移的影响,认为三角形的稳定性就是三角形比较稳固、三角形的稳定性就是三角形摇不动等。这些是学生基于经验性认知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迁移”,严重影响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如何让学生转变数学迷思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小组合作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比如,笔者给学生分发若干根小棒,让学生用这些小棒围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同组学生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后,笔者让学生彼此之间将围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进行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如果所用的小棒的规格相同,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就完全相同,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大小却不尽相同。学生这样的思维转换,不是教师强制、逼迫下的转换,而是教师启发、引导下的转换,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转换。通过这样的转换,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即“数学意义上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指三角形拉不动,而是指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也就确定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能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最本质的地方有所把握,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

思维转换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视角、方向等,思维转换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数学思维转换,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灵活变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寻、比较,要让学生从数学学科意义上考量。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能让学生突破自我的思维局限、思维桎梏、思维定式,让学生走出自我的迷思。

三、蓄力:让学生数学思维去伪存真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势能”来助力。在数学学科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知识、关键知识。要立足于“高观点”“大视野”,聚焦于数学学科中的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解释性强的知识,这就是“上位知识”[3]。数学学科的“上位知识”具有一种生成性、生发性的特点。“蓄力”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聚焦、聚力于数学学科的上位知识,只有聚焦于数学学科的上位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纲举目张。在数学学科知识教学中,聚力于数学学科的上位知识,其他相关的数学知识就能被提起来。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提出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由此引导学生用“画图法”“化小数法”“通分法”等进行探索,打通学生的思维、经验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更要放眼于整个的“加减法”知识,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等融入其中,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场域之中,引发学生高阶思维、高阶认知的发生。

(1)知识回顾:“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是怎样的?“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又是怎样的?

(2)求同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有怎样的共同点?

(3)高阶思维:无论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都是将不同计数单位的数转化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这样重要的“加减法”的内在性算理,就是“整数加减法法则”“小数加减法法则”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上位概念。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借助高阶思维建构了这样的“大概念”,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用“大概念”来解释数的加减法和指导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去伪存真”的过程。

蓄力是为了发力。在数学学科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发力点”,在核心知识、上位知识等处发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核心知识、上位知识指引自我的数学学习。借用生物学的术语,“上位知识”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DNA”,是学生学习的最小单位。这些上位知识是具有活性和繁衍能力的一种知识,也是其他相关数学学科知识得以生发、依附的主根。

四、构体:让学生数学思维由点及体

美国学者杜威曾经说,学生的思维一般来说有两种运动:一是着眼于发现的归纳性运动,二是用来检验的演绎性运动[4]。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催生学生的数学发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建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更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关联。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知识串接起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面成体。通过勾连知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勾连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

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是“点状”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实现进阶,由“点状”提升至“线状”、由“线状”发展为“体状”。“体状”的思维就是一种整体性、立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思维。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应用“割补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之后,笔者适时追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这些平面图形我们分别用了哪些方法?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的问题能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当学生的数学思维阻滞时,笔者引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动态展示梯形演变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惊异地发现,原来当梯形的上底变成一个点时,梯形的面积就演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由此,学生进行相似性联想:“平行四边形是否可以看成上下底相等的梯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是否可以看成是上下底相等、并且斜边垂直于上下底的梯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是否可以看成是上下底和高都相等的梯形的面积公式?”在相似性联想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体验到诸多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既然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征所有的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我们在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不采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是灵活地采用各个多边形自身的面积公式呢?”通过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思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复杂性与简洁性的关系。学生的思维由此实现点的串接、线的串通、面的勾连、体的形成,其数学思维呈现出一种生长的态势。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关键是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理”“有序”“有向”。教学中,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思维的权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品质,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再发现”“再创造”,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发展是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重要标识。教师要积极探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的起点、生长的关键节点,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点到体等,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进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光树. 小学数学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汪绳祖. 小学数学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兴华. 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曦. 借助直观表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J]. 小学数学教育,2016(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