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鉴“小先生制”,推动数学“伙伴学习”
作者: 刘美娟[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鉴“小先生制”,助推数学“伙伴学习”。通过“小先生”导学、“小先生”领学、“小先生”创学、“小先生”评学,让“伙伴学习”得到积极的指导、积极的示范、积极的合作、积极的分享。借鉴“小先生制”,将学习时空充分给予学生,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质、潜力、潜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伙伴学习;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实践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组织形式。借鉴“小先生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能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鉴“小先生制”,助推数学的“伙伴学习”,将学习时空充分给予学生,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质、潜力、潜能。“伙伴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能。
一、“小先生”导学,让伙伴积极指导
传统的数学学习常常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小先生制”的思想观照下,可以让学优生(小先生)导学。学生之间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相近,这就使得“伙伴指导”更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先生”导学能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相关经验的分享、共享。
比如,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就采用“小先生”导学教学方式,让学优生站在讲台上,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常常是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小先生”导学,则让“独白式”的教学走向“对话式”“交往式”的教学。“小先生”提出问题时,学生伙伴能给予积极的回应。比如“小先生”提出的问题与伙伴的回答:
“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是怎样的?”
“要先通分后计算。”
“分数的乘除法计算是怎样的?”
“要先约分后计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
在学生激烈的研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小先生”精辟地概括、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要领:加减法通而不约,乘除法约而不通;原来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分数来说,同样适用;原来的运算律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可见,“小先生”领学不仅有效,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小先生”导学,关键是要设置“问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问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杠杆,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借助“问点”,能聚焦全体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让全体学生围绕“问点”开展学习[1]。“问点”有大有小,相比较而言,“大问点”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认知,“小问点”能激发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认知。在“小先生”导学之中,教师要重点培育“小先生”设置“问点”的能力。
二、“小先生”领学,让伙伴积极示范
同伴常常是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同伴,积极主动地与同伴研讨。相较于教师的领学,与同伴的研讨可能更有效。因为学生同伴之间是平等的,因而与同伴的研讨也是自由的。尤其是优秀的同伴,其一言一行常常能影响整个学习群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小先生”领学的方式,让学生伙伴积极示范。“小先生”既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要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学习;同时,“小先生”又是“共同体”的“领头雁”,要对共同体中因认知能力的差异而导致学困的学生进行辅导、指导,通过辅导、指导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先生”领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小组中的“小先生”领学。为此,笔者组建“学研共同体”,充分发挥“小先生”的能量,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打破传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以共同体为单位,互帮互助、抱团发展;二是全班中的“小先生”领学。全班中的“小先生”领学,教师让“小先生”在全班中对“学困生”“暂困生”等进行指导。
比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有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中的“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等的认知、操作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困惑。为此,笔者将“小先生”下放,驻点、蹲点去辅导“学困生”。教师让“小先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成立“青蓝工程”,对“学困生”开小灶,从细节入手、从方法入手、从关键步骤入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加以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小先生”要找出伙伴存在的问题,同时和伙伴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个“小先生”从知识上、从方法上、从思想上积极示范,比如,有的“小先生”在辅导中指出,“一般而言,画图都是先画单位‘1’的量”;有的“小先生”在辅导中友情提醒,“画线段图时要标注已知和未知,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有的“小先生”则给出“万能药方”,“单位‘1’的量已知,一定是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一定是用方程或除法计算”等。一个个“小先生”现身说法,让“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入耳”“更入脑”“更入心”。
“小先生”领学,关键是要让“小先生”能找出学生的“错点”。只有找出“错点”,示范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让“小先生”善于找出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闪光点”“创新点”等。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学习效能层面推动学生学习数学。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常常会出现各种偏差,出现各种认知、探索误区。找出伙伴的“错点”,就能让“小先生”的指导更精准,示范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错点”的纠正,能让“小先生”的领学更真实,更有深度。
三、“小先生”创学,让伙伴积极合作
数学学习中不仅有许多的“小课题”,还有许多的“大课题”。数学“大课题”学习适合于“小先生”创学。在以“小先生”为首的创学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伙伴积极合作。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应当结伴而行[2]。在创学之中,“小先生”要激发小组成员的兴趣,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发掘小组成员的创造性,让小组成员相互理解、支持、合作,让小组成员既各司其职又互帮互助。在积极合作过程中,“小先生”要发掘资源、整合资源,要提升自身积极合作的学习品质。
“小先生”创学,关键是要生成研究的课题。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疑是思的火花,思是疑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出现疑问时,教师要充分放手,将“绣球”抛给学生伙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独立性思考,让学生相互交流、研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认知、思维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先生”要鼓励伙伴们积极倾听,要鼓励伙伴们能归纳同伴的观点,尽可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等,同时还要判断同伴的观点、思想等是否正确等。
比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在抛出学习主题后,就让学生进行伙伴研学。学生基于自我的原有认知经验,纷纷进行思考、探究,形成了不同的比较大小的方案。比如,有的小组成员在“小先生”带领下采用“画图比较”的方法,有的小组成员在“小先生”带领下采用“化小数比较”的方法,有的小组成员在“小先生”带领下采用“找中间量”的方法,有的小组成员在“小先生”带领下采用“通分比较”的方法等。这些方法是学生创学的成果,是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在“小先生”创学中,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兵教兵”,从而深化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等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小先生”创学,让伙伴积极合作、互动交流。通过创学,学生能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点亮智慧。教师要坚持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让“小先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辐射等作用。“小先生”创学将教师从繁复的讲解、不停的提问中解放出来,科学、合理地融合诸多学习元素,从而让智慧从中迸发。
四、“小先生”评学,让伙伴积极分享
借鉴“小先生”制,推动学生的“伙伴学习”,要让伙伴学会“评学”,促进伙伴之间的积极分享。“伙伴评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评价,二是对同伴的评价。伙伴评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通过伙伴评学,积极构建伙伴之间的动态交往关系,能让伙伴不断地成长。因此,教师要开放伙伴角色,打造多元的伙伴关系,让伙伴开展泛在性学习。伙伴评价能有效提升伙伴学习的品质。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功能,加强伙伴评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伙伴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小组展评、组间互评、全班展评等。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小先生”不仅要评价“伙伴搭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还要评价“伙伴在研究相对面、相对棱、顶点等的具体情况”;不仅要评价“探究的结果”,还要评价“探究的过程”。“小先生”评学不仅要进行总体性评价,还要基于学习要点、关键等进行针对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小先生”要积极鼓励伙伴,采用激励性的话语。比如,“你的验证方法是正确的,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你的探究方法比较独特,能将你的探究方法分享给大家吗”等。在“小先生”积极的鼓励下,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特征(比如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会产生多样化的验证方法,比如“测量法”“移棱法”“推理法”等。当同伴获得了“小先生”的积极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加强,他们不只满足于自我的已有探究,还会积极探寻其他的相关的方法。同样,“小先生”的评价还能让学生同伴积极反思,改进自己的数学探究方式、思考方式,从而提高自我的学习效能。
评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学不是外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而是内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引导学生评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关注外在性的条件转向关注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对数学学习知识本身的思考、探究开展评价。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评学,学生就能对自我的数学学习开展有效的监控、调节,就能对自我的学习进行反思、审视。相较于教师评学,伙伴之间的评学更有说服力、亲和力,能有效助推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修正、改正自我的学习。
教师要积极借鉴“小先生”制度,为一个个“小先生”搭建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在“小先生”制度下,每一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所学随时随地传授给同伴,形成一种“共学共享共进共融”的学习样态。伙伴学习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置在学习的正中央,放置在课堂的正中央。在推动学生伙伴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交流和表达,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沈利玲. 数学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类型及其应用[J]. 教学与管理,2020(17):48-51.
[2] 沙鹏. 线上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2021(11):25-27.
作者简介:刘美娟(1973—),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