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概念的“精致”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季小烽
[摘 要] 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数学概念的“精致”过程,获得“精致”的数学概念。文章阐释了概念的“精致”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对概念的“精致”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概念教学;精致;核心素养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概念教学已从“静态识记”逐步走向“动态建构”,教师越来越关注概念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概念教学在环节上还存在不够完整的情形,尤其是在“精致”环节上有所欠缺,教学不到位、不够深入的现象较为突出。鉴于此,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要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应用认知心理学对学生概念学习进行科学指导,通过对数学概念的“精致”过程,让学生获得“精致”的数学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何谓概念的“精致”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新的概念时会激活与之相关的已有概念,其可以通过已有概念来理解新概念,从而将新概念融入已有知识网络之中,与已有概念融合储存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通过思维的过程而非外部提供的信息或是通过长时记忆来理解概念,这就是认知心理学认为的“精致的概念”。由此可见,概念的“精致”强调的是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和掌握新概念,在理解新概念的基础上深化对旧概念的理解,并将新概念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紧密结合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因此,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精致”的效果,教师要深度加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自然地建立更加清晰的概念表象,让学生获得对概念本质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切实理解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实践表明,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精致”过程,不仅可以减少记忆的负担,还能让概念的提取更加精准、迅速。
三、概念“精致”的教学探讨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认识概念的曲折性,需要经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如何做到新课教学中的概念“精致”?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致”?笔者以“乘法的认识”概念教学为例,对概念的“精致”教学进行探讨。
1. 教学过程
(1)环节1:比赛情境,引发思考
情境导入:游戏“比一比哪一组数得快”。
游戏规则:男生为“蓝队”,女生为“红队”,依次出示图1中的三组图片,先数出个数的组别获胜。
学生活动: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每一组图片出示后,红队都能快速说出个数,红队大获全胜。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一直是红队赢,这是为什么呢?蓝队有没有一些想法?
生1:如图2,我们都是按照原图这样数的,不好数;而红队是整齐排列的数,所以我们输了。(教师总结)
评析:在课始,教师为概念内涵的“深加工”做足铺垫,让学生在比赛中切实感知凌乱的数和整齐排列的数的区别。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快速地让课堂氛围得到了预热,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几个几个地数”的过程中感受整齐排列的数的简捷性。
(2)环节2:活动探究,意义建构
①简单认识“几个几”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例1的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略)图中有哪些动物?都是怎样排列的?
生2:小兔子都是每2只在一起的。
师:观察很仔细,我们可以说“每堆有2只小兔子”,我们用铅笔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2?(师生共同数数,得出“3个2”的结果)
师(追问):只能数吗?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3:可以用加法计算,2+2+2=6。
师:真是会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一齐来观察这个算式,这里的加数都是什么?
生4:2。
师:是几个2相加?
生(齐):3个。
师:真棒!我们用“圈—数—填”的方法数一数小鸡有几只?(学生数数,教师巡视)
师:谁能说一说这里的3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
生5:这里的3表示的是每一堆有3只小鸡,4表示的是一共有4堆这样的小鸡。可以列出加法算式3+3+3+3=12。
师:哇,一气呵成,非常好!我们来观察刚才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它们有没有特别之处?
生6: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师:不错,它们都表示的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教师板书)
评析: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认识“几个几”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学的关键,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稚化思维,从学生视角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小兔和小鸡的排列中掌握“每堆几只、有几堆”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这样符合学习心理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揭示两个加法算式的共同点,让问题的本质得到剖析,从而为后续乘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动手操作“几个几”
师:给你10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几个几”,并分别说一说“每堆几只,有几堆,是几个几”。
师:用击掌的方式表示“几个几”。
师: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快速说出“几个几”。
师生活动:学生一一完成以上活动,并不断生成新的想法,师生共同总结。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表征“几个几”,理解和体会算式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几个几”的本质,使“乘法”呼之欲出。
(3)环节3:合作交流,生成概念
①在认知冲突下引出乘法
师:大家快看,兔爷爷农场的草莓今年大丰收了!小兔采了好多草莓?是几个几呢?你们会列出加法算式吗?(出示图3)
生7:小兔子采了10个2的草莓,可列加法算式为2+2+2+2+2+2+2+2+2+2=20。
师:小兔子又蹦蹦跳跳采来了更多草莓,该如何写算式呢?(教师出示“表示20个2”的草莓图)
生7:这也太长了,一行都写不下来!(其他学生纷纷感慨太长)
师:其实小兔子一共采集的草莓是“100个2”,你们会写出加法算式吗?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齐):根本写不完,太麻烦!
师:的确写不完,那这样的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该如何表示?有没有简便一点的写法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要学习的新运算。(教师在出示课题“乘法”后,介绍了乘法的起源,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在切实感知下认识乘法
探索:首先,用小棒试着摆出“5个2”,用加法算式表示“共有几根小棒”;然后,用乘法算式表示“5个2相加”,并了解乘号和乘法算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最后,试着读一读、写一写。
师:谁能说一说,此处的2和5分别表示什么?
生8:2表示每堆2根小棒,5表示共有5堆。
师:倘若10个2相加,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
生8:2×10或10×2。
师:20个2相加呢?100个2相加呢?(学生一一给出答案)
师:能说一说你们此刻的想法吗?
生9:我发现乘法真的好简便,只需写两个数就可以了。
生10:在表示相同数的连加算式时,乘法有很大的优势,太方便了!(教师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算式更简便)
③在自主尝试中强化认知
师:回到课本中的例1,现在你们准备如何求小兔和小鸡呢?你们能分别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说出其中具体的含义吗?(师生交流,生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析:教师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不断制造认知冲突,让加法算式的“繁杂”暴露无遗,使乘法的“登场”水到渠成。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乘法算式的需求显而易见,教师适时给出的乘法算式让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并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乘法,获得了对乘法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4)环节4:数学应用,内化概念
①游戏练习
游戏:送小鸟回家。
游戏规则:动态呈现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完成操作,相机填写相应乘法算式。(课件出示问题,具体图略)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图片很快完成游戏,教师顺势出示图4,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只有相同数相加时,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评析:这一练习的功能就是从概念出发体会乘法与加法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思辨与交流中深化对其含义的理解。
②动手圈一圈,写一写(见图5)。
师生活动: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共同交流,并形成共识。
③动手画一画、编一编
问题:请发挥想象画出一幅画表示“3×4”,并为自己的作品编写一个小故事;独立思考并创作后,同桌相互交流。
师生活动: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和交流自己所编写的故事,气氛热烈。
评析:这个练习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识去谈“3×4”,从概念的本质去表达“3×4”,从而获得对概念内涵和外延更加精确、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思考
作为乘法学习的起始课,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师不仅要做到生动和深刻,还要切实做到概念的“精致”。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凸显其生动的特性,从数学学科本身出发呈现其深刻的特质,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展示概念的“精致”过程。这样,教师从概念本身、学段要求和具体学情等方面进行研究,能让数学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1)精心创设情境,凸显概念的生动与深刻
从加法的学习到乘法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为了让数学概念更加生动,教师以农场情境贯穿整节课,为学生的思考搭建阶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和探究中。课始的“数数比赛”,让学生对“几个几个地数”的简捷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数动物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寻“几个几”的过程中掌握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方法;拾级而上的“数草莓的问题”,让学生感知了加法算式的烦琐,进而产生用新的运算方式表示的需求,使得乘法的概念呼之欲出;在最后的练习环节,教师的追问使得乘法运算的非本质属性自然剥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悟乘法的内涵。这样的一系列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概念学习中,使乘法的深度学习水到渠成且一气呵成,让学生获得了对乘法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2)精心组织活动,展示概念的“精致”过程
设计好教学情境仅是完成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刻解读,也只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设计并组织展示概念的“精致”过程的数学活动,呈现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深加工”、界定“概念要素”及“组织”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动态的创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中获取思维经验,获得对概念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本课中,教师用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多元表征中深刻理解乘法的意义,并通过多个动手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表象的正确理解。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提高概念教学水平是一项艰巨而耗时的工程,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各个因素。教师只有沟通好理论与实践,并加强研究与交流,才能完善概念的“精致”过程,提高概念教学的质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