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活动体验助推量感形成
作者: 顾燕[摘 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教师要通过开展多元的活动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运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形成量感。
[关键词] 活动体验;情境;实践;量感
量感是指在视觉或触觉上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萌芽阶段,在数学学习上开始接触许多的陌生“量”,对于这些“量”往往没有一个确切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量感,教师要创设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开展。笔者以“认识千米”一课为例,解析多元化活动体验对学生量感形成的助推作用。
一、联系生活情境,唤醒“量”的记忆
在教学“千米”时,学生对于“量”的知识有些记忆模糊,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以及高效的量感培养,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情境,巧妙地开发与生活相关的微课,帮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系统教学“千米”前,教师要以微课为引导,帮助学生初步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些与度量相关的活动,从而感知生活中的度量知识。
比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打开思维,唤醒对于“量”的记忆:妈妈想给小明的桌子定制1个桌垫,现在测量桌子的长和宽,经过测量得出桌子的长为103厘米,宽为51厘米。这时,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根据视频中妈妈测量出来的长和宽,我给大家4个桌垫的选项,请帮我找出最合适的1个。A:长100厘米,宽50厘米;B:长1.03米,宽0.51米;C:长103厘米,宽50厘米;D:长1.1米,宽0.5米。”
大部分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后得出正确答案B。这个问题并不难,运用到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选项中“103厘米”和“1.1米”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
这个问题结束后,学生观看下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想要在网上购买1个被罩,但店铺标明被罩的尺寸只有120cm×120cm、150cm×210cm和200cm×230cm三个规格。为了能够买到合适的被罩,该学生利用米尺测量,得出结论,被子长约为 2 米,宽约为 150 厘米。看完视频后,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同学们,视频中的小朋友应该在网上购买哪一个尺寸的被罩呢?”这个问题的难度也不大,学生可以很快给出答案,应该选择“150cm×210cm”的被罩。但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可供选择的尺寸没有一个是完全贴合实际测量的被子的尺寸的,需要学生估测出最合适的一个,考查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思维[1]。
二、观察教室布局,理解“量”的概念
在教师通过微课完成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后,学生对于“量”的感知便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千米”实际上是由“米”和“厘米”构成的,但不如“米”和“厘米”来得直观。在培养小学生对“千米”的感知能力前,教师可以让他们观察教室的构造,通过自身的实际测量,在教室的布局中寻找“米”和“厘米”的存在,在活动体验中感受这些基础的“长度”,从而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千米”的概念[2]。
在课堂正式开始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刚刚我们回忆了‘米’和‘厘米’,大家一定很好奇‘千米’到底有多长,但不要着急,我们先一起来测量我们的教室。”教师让学生先用直尺测量一下墙上瓷砖的边长,得出的结果是10厘米。这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感知这段长度:“同学们,我们测出瓷砖的边长是10厘米,请用自己的手去丈量一下,感受10厘米的长度。”接着,教师让学生去数10块瓷砖,10个10厘米相加得到1米的长度。教师再让学生去感受“米”的量:“同学们把双手张开,是不是发现1米就和我们张开手臂的长度差不多,那么1千米差不多就是1000个同学并排站在一起张开手臂的长度。”学生听到教师的描述后,可能对1000个学生张开手臂的长度还没有什么体会,但是在脑海中留有这样一个印象,就会对1米有了一定估测的能力。
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到教室里其他大约1米长的东西来加深他们对 “米”的理解。学生很快发现“课桌的长”“教室门的宽”“地砖边长”“日光灯管长”“窗户的长”等都接近于1米的长度,会联想到1千张课桌、1千块地砖拼在一起是1千米。当学生熟悉“米”这个量之后,教师便可以继续扩大测量范围:“那么我们现在来测一下教室有多长。”学生可以利用米尺或者自己的手臂丈量,最后得出教室的长度约为9米。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的教室长为9米,那么1千米大概是多少间教室的长度呢?”学生经过简单计算,很快可以给出答案——大约是111间教室。尽管111间教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经过多次的实际测量后,在对“米”和“厘米”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想象对“千米”的大小就有了初步认知。
三、组织校园徒步,丰富“量”的认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学生只掌握“千米”的概念,不去亲身体会“千米”的实际长度,对于量感的培养很难起到助推作用。学生在获得对于“千米”的初步印象后,为了继续提升量感意识,教师要带领他们进一步认知“千米”的实际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园的徒步活动,利用计时行走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千米”的长度,直观感知这一抽象的概念,锻炼量感意识,丰富“量”的认知。
在课余的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组织一次徒步行走的活动。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操场的大小以及活动的内容:“同学们,我们的操场1圈是200米,那么我们绕着操场走5圈就有1千米。大家先一起走5圈初步感受第一个1千米,完成后,我们再计时走第二个1千米,看看走完1千米大概要多少时间。”在第一个1千米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将已走的路程进行叠加,让他们感受长度的增长以及长度变化的过程。学生在绕操场徒步的过程中,脚下的路程逐渐从10厘米叠加到1米,从1米叠加到10米,从10米叠加到100米,再到200米、300米,直到1000米,每一次的叠加都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度量单位,每一次新的度量单位的获得都是基于旧度量单位的叠加。这样的单位叠加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1千米。
完成了第一个1千米的徒步后,教师要通过计时的方式帮助学生估测走完1千米需要的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来加深实际的活动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可以边走边算算自己走10米、走100米、走1000米分别需要用多少步。”通过计时,学生发现自己走完操场1圈大概需要2到3分钟,走完1千米大概需要10到15分钟的时间;走10米大约16步,走100米大约160步,走完1000米大约需要1600步。
经过徒步活动的体验,学生对抽象的“千米”的概念从实际距离的感知、行走的时间以及行走的步数三个方面获得了一个全方位的认知,锻炼了自己对于长度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观念的直观感知[3]。学生对于度量单位的理解不再只是简单的数量之间的叠加,更是生活中的经验以及实际体验的叠加。这种叠加在不同度量单位之间架起桥梁,进行串联,使学生对度量单位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入,进而助推学生量感的高效培养。
四、规划地图路线,实践“量”的运用
经历了上述的活动体验后,学生对于“千米”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观念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对于量感的培养来说,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运用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围绕“千米”开展一些趣味的延伸拓展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予学生一个在实践中运用“千米”知识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规划地图路线的活动,先给出学生一张北京主城区的地图,向他们布置任务:“同学们,假设我们现在来到北京旅游,都住在首都宾馆。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颐和园和王府井步行街,大家想一想怎么去这些景点更加方便?我们应该分别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路上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教师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地图类的软件,自行查找路线并总结,将整理好的方案带到学校进行讨论。在经历了对“千米”的亲身体验后,学生对路线的规划更加得心应手,对于“量”的实践分析能力变得更强。
在学生完成整理后,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请学生分享:从首都宾馆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和王府井步行街的距离大约都是2千米,距离较短,学生认为可以选择步行或者骑共享单车,需要15分钟左右;从首都宾馆到颐和园有20千米的距离,明显不太适合步行和骑共享单车,学生认为需要乘坐地铁或者打车出行更方便,大概用时半小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在一天之内游玩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王府井步行街以及颐和园,应该怎样规划路线最为合适?这个问题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加强量感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颐和园距离宾馆最远,可以优先选择去颐和园;由于国家博物馆、故宫和王府井步行街都在距离宾馆约2千米处,所以可以在返程时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游玩这三个地方,方便又省时。另外一些同学认为:由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和王府井步行街距离宾馆较近,可以选择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王府井步行街的顺序进行游玩,交通工具都选择共享单车,最后打车或者搭乘地铁去颐和园。尽管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但都运用了自己对于距离的理解,将“千米”的概念转化到实际问题中,利用量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运用,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提出了高效的方案。
教师通过开展地图路线规划的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出了一个检验知识掌握以及量感能力的环境。在学生观察地图、做出路线规划的同时,也是他们巩固“千米”知识、锻炼自身实际距离估测能力的机会。学生在针对实际情况时做出的回应,无疑是在助推自身量感的形成。
结合多元化的活动体验来助推学生“量感”的培养,对“量感”这一核心概念的落地生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来说,开展多元化的活动,既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在多元化的活动体验中,可以有效培养“量感”,更好地帮助自身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树红. 多元体验,建立时间量感——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J]. 山西教育(教学),2022(12):13-14.
[2] 孙晓华. 在多重具身体验中习得“量感”[J]. 小学教学研究,2022(36):76-78.
[3] 刘艳梅. 量感:在量与量的体悟中自然生长——以“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为例[J]. 小学数学教育,2022(23):2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