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

作者: 杨雪

[摘  要] 教师设计“生活化作业”时要凸显典型、兼顾差异、注重具身、关注发展,让作业具有“生活”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生活化作业”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观照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无缝对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

作业是学生数学与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是呼应“双减”要求的应然举措。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支撑、以学生的问题解决为任务、以学生的具身活动为方式设计“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作业”时,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努力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问题数学化[1]。教师要通过设计“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照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来考量生活、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无缝对接。

一、凸显典型,让作业具有“生活”针对性

作业往往是聚焦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某些问题、困惑或者障碍而设计的。作业设计要具有典型性,它往往是一类问题的代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设计典型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形成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通过做作业,提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有效突破自我的学习难点,突破自我的认知障碍,消除自我的认知困惑等。

比如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对物体价值、价格等缺乏概念,不能对物体价值进行有效评估。为了增强学生对物体价格的感受、体验,笔者聚焦学生的认知困惑,设计了典型的“生活化作业”。

作业1:深入超市、商店、商场,每个学生至少调查了解10件物品的价格,并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交流;

作业2:针对调查的商品价格,思考可以怎样付费?同一种商品,有几种不同的付费方式?在付费的时候需要找零吗?如果需要,需要找零多少?

作业3:根据调查的商品的价格,计算购买其中的2件商品、3件商品一共需要多少元?思考可以怎样付费?如果需要找零,找零多少元?

这样的三项作业富有针对性。第一项作业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商品价值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商品的价格;第二项作业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从“加法”和“减法”两个角度去思考付费方式;第三项作业是在前两项作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关于元、角、分的计算能力。这样三项具有“生活味”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调查活动中。

设计典型性作业关键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障碍、困惑。教师设计典型性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实效”,注重作业的“可迁移性”“可应用性”。典型性作业贵在“典型”,典型往往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业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能凸显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设计典型性作业时,要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彰显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兼顾差异,让作业具有“生活”实效性

学生的数学作业不应是“标准化”“大一统”的无差别作业,而应是兼顾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差异性”“个体性”的“生活化作业”,让作业具有实效性。传统的数学“统一性”作业往往无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导致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兼顾差异是指教师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层次性、差异性的“生活化作业”,从而让作业真正发挥自身的功效。实践证明,层次性的“生活化作业”能让每一位学生从作业中有所收获。

比如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设计了三类作业:基础性“生活化作业”、发展性“生活化作业”、提升性“生活化作业”。通过这样的层次性“生活化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实践中。

基础性“生活化作业”:主要以教材、补充习题为主,直接出示相关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发展性“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比如测量自己每两个小时体温的变化、借助网络调查某一只股票的一周变化等。

提升性“生活化作业”:做一做“蒜叶的生长实验”,并用折线统计图来刻画蒜叶的发芽情况。

这样的三类作业对学生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基础性“生活化作业”只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分析,因此笔者精心遴选了相关的折线统计图的情境性、生活性的问题;发展性“生活化作业”比基础性“生活化作业”要求高一些,它要求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调查,并记录调查的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记录结果完整地绘制折线统计图;提升性“生活化作业”针对的是具有发展倾向的学生,要求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验、操作等,详细记录实验操作结果,根据记录的结果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差异性、个体性作业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差异性、个体性作业中,学生能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心理自由感”。在差异性、个体性作业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生活化作业”真正实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体、主人,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相关的隐性分层作业中进行选择,让差异性、分层性作业能切入每个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力和发展自我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具身,让作业具有“生活”实践性

在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作业能引发、调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传统的数学作业常常是纸笔作业,这样的作业主要是学生的眼、耳、脑的活动。设计“生活化作业”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具身认知”,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将数学知识寓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具身性认知也称为“涉身性的认知”,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关注学生在认知、思维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具身认知融学生的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于一体,能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彰显,让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智慧得到最佳凸显。具身性的“生活化作业”过程是学生“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身性活动中主动发现、建构、创造。

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不仅设计了纯数学类的演算型作业(比如已知半径、直径求周长,已知周长求半径、直径等习题),而且设计了生活实践性作业。相较于纯粹的纸笔演算型作业,生活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将生活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

作业1:用铅丝做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

作业2:用卷尺或者测绳测量学校大树不同地方的周长,然后计算大树不同地方的直径;

作业3:测量学校半圆形跑道的长度,并计算学校操场的宽度。

通过生活实践性作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圆的周长”的认知,深化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公式的理解。在生活实践性作业中,学生会积极地设计实验方案,会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比如科学学科中的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教师要借助生活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意识。相较于纯粹的数理作业,生活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智能”,还能发展学生的“理论智能”。

学生的数学智慧在指尖跳跃。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生活实践性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生活实践性作业通过全场域覆盖、全学科融合、全过程亲历、全感官参与,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质。教师要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设计生活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性作业中理解、应用数学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的具身性认知,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笼统走向精准。生活实践性作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班级学生的全员发展。

四、关注发展,让作业具有“生活”指向性

“生活化作业”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数学学习力的提升、数学生命的生成。关注发展是要求教师让“生活化作业”具有指向性[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长程性作业,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实践时空,让学生通过“生活化作业”夯实自我成长的经验基础。长程性作业不仅指向学生当前的学习,更指向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长程性作业往往是跨学科、跨界的作业。长程性作业以“学用结合”的思想为核心,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主题”为龙头、以“大问题”“主任务”为载体设计长程性作业。相较于传统的短程性作业,长程性作业更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学“时、分、秒”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学生正式学习前设计了这样的生活长程性作业:

作业1:记录时间——自己每天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早饭、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回到家、什么时间睡觉等;

作业2:记录时间——自己每天上午第一节课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第二节课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等;

作业3:体验时间——每天测量自己的脉搏1分钟、每天练习跳绳1分钟、每天到家后做作业30分钟等,让父母帮助自己记录时长;

作业4:计算时间——记录自己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在家洗脸刷牙吃早饭的时间。

这样的生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让学生在生活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活动,进而能认识钟面的时针、分针、秒针,能把握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规律。在生活实践性作业中,学生能自主进行时、分、秒之间的转换计算,进行时、分、秒之间的加减计算等,并不知不觉地在作业实践中学习。用这样的方式学习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就会变得富有亲和力、亲近感。“生活化作业”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场域,它让学生与生活互动接触、亲密接触,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时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化作业”不仅让学生的作业对象化,还让学生的作业主体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世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基。基于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为了学生的生活而设计“生活化作业”,是数学作业设计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设计数学“生活化作业”,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观照学生的生活。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借助数学“生活化作业”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设计数学“生活化作业”真正实现学生数学学习量的减少、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扬洋. 基础教育“作业”观念重构论纲[J]. 教育科学研究,2019(10):47-52.

[2]李晓红. 小学作业设计的伦理失衡与纠偏[J]. 中国教育学刊,2016(0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