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真问题,促进真理解

作者: 崔益梅

提出真问题,促进真理解 0

[摘  要] 研究者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为例,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等措施,促进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 真问题;真理解;分数与除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提出真问题、带动真思考、促进真理解后,才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真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存在着多种解法。学生在解决真问题过程中需要真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公式和方法的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情境时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笔者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再让学生一起解决这些疑问,促进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探索和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解决“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问题

在三年级时,学生学习了将1个物体(或图形)、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来表示一个或多个部分。在这节课中,教师从分1块饼开始,让学生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求每个人分得了多少。有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直接推断出结果:每个人得到这块饼的,是块;有的学生根据已学的除法知识思考计算方法:找出每个人得到的块数,即计算1÷4,结果为0.25;还有的学生结合直观图,利用分数的含义得出正确的结果。

1. 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

师:(出示1÷4)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除法。看这个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要问的?

生1:1除以4,除不够怎么办?

师:会提问的同学说明在思考问题,老师为你敢于提问的勇气点赞。还有问题吗?

生2:1除以4的结果是多少?

生3:我们二年级学的除法都是大数除以小数,今天的除法怎么是小数除以大数?1除以4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生4:1除以4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们敢于说出困惑,非常棒,掌声送给自己。

2. 组织学生解决真问题

师:同学们,1÷4等于多少?

(有的学生认为是0.25,有的学生认为是)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0.25,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生5:为什么这个算式等于?

生6:我们可以把“1”看作1个蛋糕,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

生7:(出示所画图形)我是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

师:我们可以用画图或者说理的方式来说明这道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等于0.25。(出示1÷3=)这道题等于多少?

生8:1÷3=。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由数学旧知导入,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除法,从而在学生的提问中引发认知冲突,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探究1÷4的结果时,用画图和说理等方法找到了用小数或分数表示运算的结果,沟通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问题

数学学习是学生将学过的旧知经验迁移到新知学习中,比如学生探究了1÷4后,他们就尝试用分数表示3÷4的商,进一步感悟分数与除法算式的联系。在探究3÷4这道算式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用画图和说理等方法推导每人分得的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他们从数学现象中发现规律,学会用不同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1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解决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生1: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们知道了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到1÷4=(个)。我们在这个算式的两边同时分别乘3,3×1÷4=×3个,所以3÷4=(个)。

师:你们都听懂了吗?不懂的同学有什么要问的?

生2:我没有听懂这个算式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两边要同时乘3。

生1: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1÷4,就是1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3÷4,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们要把1块饼乘3就变成了3块饼,就能算出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块饼了。

生2: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谢谢。

生3:我是用画图来做的,3÷4表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画了3个圆形,每个圆形都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分到第1个圆形的个,又分到了第2个圆形的个,又分到了第3个圆形的个,所以3个相加等于(个)。

生4:我也是用画图来做的,我前面画的图和生3一样,我还画了1幅图:把每个人分到的3个拼在一起,这样大家一眼就能看出3÷4=(个)。

师:同学们,通过上述三种方法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生5: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数学题目。

生6:我发现了这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就是答案中的分子,除数就是答案中的分母。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算式3÷4的结果,有的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到了答案,有的学生通过数有几个得到了答案。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复盘了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知道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而且清楚地知道它们是如何建立这种关系的。

三、解决“把m个单位平均分成n份”的问题

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经历前面两道分数除法的计算后,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探究抽象的m÷n提供了经验,也为后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师:(出示m÷n,其中n≠0)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了具体数字的分数除法。如果变成字母的算式,想一想m除以n会等于多少,我们既要知道是多少,又要讲出道理。

生1:刚才有同学说被除数就是这个得数的分子,除数就是这个得数的分母,所以m÷n=。

生2:我们还是把这道题目看成分饼,把m块饼平均分给n个人,取其中的m份,所以每个人分到m块饼的。

生3:我也是把这道题目看成分饼,把m块饼平均分给n个人。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n个人,那么每个人分到这块饼的。现在有m块饼,所以每个人分到m块饼的。

生4:我是先假设m÷n=这个算式是正确的,然后在这个除法算式左右两边都乘n,这个算式就变成了m=m,因为这个等式是正确的,所以前面这个算式也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5: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被除数比除数小的情况,如果m大于n,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我猜答案可能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先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或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来表达,在充分交流中理解新知识;然后探索由字母组成的等式,并从除数不能为0,推断分数分母不能为0,从而建立新知识的数学模型,使理解逐渐抽象。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从旧知导入,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让学生在真探究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真理解。教师从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延伸到被除数大于除数的情况,很好地打通了真分数、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真分数、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的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