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课堂导入: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熠彩

作者: 潘晓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灵动游戏、相关故事,开展趣味性导入、生活性导入、活动性导入和悬念性导入等。课堂导入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要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的数学深度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元性导入;课堂精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引导,还要注重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能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催生学生的深度思维、探究、想象[1]。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一、借助信息技术——趣味性导入

信息技术通常是课堂导入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声色光影的特质,直观、形象地开展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借助动画软件设计制作了一个“动画片”: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子的车开展比赛,小白兔骑的是三角形轮子的车,小灰兔骑的是长方形轮子的车,小黑兔骑的是椭圆形轮子的车,小花兔骑的是圆形轮子的车,最后谁会获胜呢?这样的动画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车轮的形状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往往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笔者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样的轮子更适合在平坦的地面上行驶呢?为什么圆形的轮子适合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呢?它蕴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通过这样的动画片,学生自然能对圆的本质开展思考,为学生学习“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圆心”等相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好的课堂导入常常能引发学生理性的思考,能将理性的、本质的、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寓于感性的现象之中。

因此,良好的课堂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具有智慧性,还能引发学生的灵动性认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展自然性的本质知识学习。

二、借助日常经验——生活性导入

课堂教学导入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生活性导入。生活性导入能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知识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与数学学科知识的陌生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经验化的情境,如购物情境、活动情境等。生活性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

比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用生活化的语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生活性的学习:“你的妈妈叫什么名字?你和她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是你妈妈的女儿,你妈妈是你的妈妈,可以说你是女儿、你妈妈是妈妈吗?”这样的生活性的谈话能激发学生对“妈妈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这种对“妈妈与女儿的关系”的思考和思辨,为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认识、理解了“什么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与女儿的关系”“妈妈与儿子的关系”等是学生能感受到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显得自然而贴切。

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且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关联,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应用。可以这样说,生活是数学的根基,用生活化的素材、资源导入,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自然、更深刻。

三、借助灵动游戏——活动性导入

活动是学生数学智慧生成的根源,也是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活动、丰富活动、优化活动[2]。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方式,借助灵动性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游戏活动中融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让游戏活动散发“数学味”。实践证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在课堂导入中开展“套圈”的游戏活动,游戏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活动伊始,学生呈一字形排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被套的礼物应该放置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排队,游戏才公平?”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游戏活动规则的深度思考:有的学生说,每一个人与礼物的距离要相等;有的学生说,应该围成一个圆圈;有的学生说,礼物应该放在圆心处套圈才公平等。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学生对圆的本质有了认识,深刻感受、体验“到一个定点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的集合”的圆的本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润物无声地启发、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游戏资源、素材,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让游戏活动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彰显其育人价值。

灵动的游戏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媒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和有效应用游戏。教师不仅要用游戏来活跃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还要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引发学生的数学探究。

四、借助相关故事——悬念性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相关的故事、童话、寓言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性的故事、童话、寓言等往往能形成一种悬念,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激发学生“意想不到”的感悟。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导入:“传说在古代的欧洲,有一名奴隶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要将这个奴隶处死。按照当时的法律,所有的死囚在临死之前还有一次靠运气选择生死的机会。法官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上‘生’字和‘死’字,如果死囚摸到了‘死’字纸条,就会被处死;如果死囚运气好,摸到了‘生’字纸条,就会被释放。由于国王铁了心要处死这名奴隶,法官就在两张纸条上都写了‘死’字,这样奴隶无论摸到哪一张纸条都会被处死。奴隶知道了这个秘密后却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一定能活下来,你们知道这名奴隶是怎样做的吗?”这样的故事不仅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感受、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内涵。同时,这种“未完成”的故事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让学生想方设法要救出奴隶。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智慧、生活智慧等。

悬念性的导入要新颖、新奇,要能击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点,要能激起学生产生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教师要精心设计故事、童话、寓言等,有效讲述故事、童话、寓言等,并通过故事、童话、寓言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期待,让学生产生思考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悬念导入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课堂导入不仅能调节课堂学习的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再创造。良好的课堂导入充满智慧,能发挥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艳.创新教学设计 促进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微[J]. 数学教学通讯,2021(13):77-78.

[2] 徐静逸. 在增减中改变数学教学质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建构策略探微[J]. 数学教学通讯,2020(4):81-8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