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非纸质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马雪琴[摘 要] 非纸质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笔试而言的评价方式变革。在使用非纸质评价的过程中,要求评价工具制作尽量简单,评价内容尽量聚焦关键内容,评价方式设计尽量合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文章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为例,来设计与实践非纸质评价。
[关键词] 非纸质评价;小学低段;评价设计
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评价中教师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评价发挥出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和改进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
非纸质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笔试而言的评价方式变革,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情景化、模块化、游园式、多学科、重整合的形式,通过观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数学学习中的非纸质评价要整合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特点,以便于设计出合理的非纸质评价方式。选择非纸质评价时,在尽量保证非纸质评价趣味性的同时,应囊括本板块知识的所有内容,尽量做到其与知识的相互融合。设计非纸质评价需要用到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现成的学具,但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制作的。为方便后续的实践操作,教师应建议学生尽量选择安全轻便的材料。
将设计好的非纸质评价投入课堂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馈,包括学生课上的反应和课后的表达。针对学生的反馈,进一步完善非纸质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非纸质评价的反馈是不错的,或对非纸质评价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针对此内容做一些课外延伸。
下面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为例,具体说明笔者的设计与思考。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知识特点
一二年级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主要分为数的认识与加减法两个内容。
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数的读写、数的组成两部分。根据分析,数的读写是可以通过学生看数口头读数来表现的,而这一部分在数的加减法中一定会出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此板块的非纸质评价时,可以弱化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涉及深层次的知识点是数位和所在数位的意义,以笔者之前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评价的设计中要有所体现。
万以内的加减法在低段数学中的体现其实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百以内的加减法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这里学生需要加强的是百以内的加减法,尤其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经常会出错的地方就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部分在评价中要反复出现,有所突出。当然,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整百整千加减法在评价中也要有所体现,这样学生能够区分出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与不退位减法。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意识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试题相对简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试题相对复杂,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数学知识框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埋下伏笔。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游戏棋设计
1. 说明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游戏棋说明书:①参与人数为2~5人;②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按走到终点的顺序分别为第一、第二……;③每人执1枚棋子,按顺序轮流掷骰子,根据所掷骰子的点数向前行进,走到哪一格,请以最快速度计算出格子内口算题的答案,计算错误则后退1格继续计算,如果一直计算错误则退回起点为止;④如果停留到“机会”或者“命运”格子上,请抽取“机会”或者“命运”牌堆中的任意一张,回答出所抽取牌上的问题,回答正确则前进对应的格数,回答错误则后退对应的格数。
2. 题目设计
(1)计算题设计
一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中包含了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游戏棋”中的口算题从这4个大类中选择,需要囊括这4类计算题,并且这些计算题在游戏棋的摆放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因为学生是以所掷骰子点数前进的,骰子的数为1~6,所以前24个格子可以按秩序放上6道不进位加法试题、6道进位加法试题、6道不退位减法试题、6道退位减法试题,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参与评价的学生都能做到这4类计算题。在计算24道试题之后,可随机摆放这4类计算题,但是这4类计算题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试题相对会复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放置一些,既提高了游戏的难度,又有利于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
(2)“机会”设计
“机会”中评价的是学生对“数的组成”知识点的掌握。“数的组成”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不同数位表示的含义,这里的试题基本以填空题为主,但也有难易之分。比如,8个十是( )。这种题目就比较简单,可以奖励前进的格数少一些,答不对后退的格数可以多一些。比如,5个一、2个十、9个百组成的数是( )。这种题目就相对复杂,可以奖励前进的格数多一些,答不对后退的格数可以少一些。
3. 整体绘制
在“游戏棋”的绘制过程中,尽量让“游戏棋”的本身看起来有趣味性一些,颜色尽量丰富多彩,图案尽量精美,能够吸引低段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爱上这样的评价方式,以一种乐于参与、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完成评价。笔者在绘制整个“游戏棋”的过程中,尽量保留“游戏棋”原本的一些特点,让评价更偏向于在玩中学,而不是为了评价就把游戏棋设计得枯燥呆板。比如,游戏的格子可以设计成不同的颜色,不能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的算式;游戏格子的走向,可以设计成曲线形状,甚至可以设计成动物形状,不要只是正方形或长方形,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多次参与评价,在玩“游戏棋”的过程中,再次巩固知识点。
三、非纸质评价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中的实践
1. 第一次实践操作
本次非纸质评价投入实践操作是以一节课的时间为限,评价对象是二年级下的学生。
(1)评价前期铺垫
①讲解“游戏”规则
考虑到二年级下的学生还比较小,各方面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开始本次非纸质评价前,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了解了“游戏棋”的说明书以及“玩”的规则,确保大部分学生都会玩。
②强调纪律
因为非纸质评价本身充满趣味性,低段小学生一定会玩得非常开心,可能会在评价过程中产生一些矛盾等,所以教师要提前做好预案。在开始评价前,教师应该严格强调评价时的纪律,不可大声喧哗,不要随意走动,对于“游戏棋”的输赢不要有所争吵,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第一局棋结束后再一起提问,如果有的组完成比较快,请耐心等待其他组的同学。
③人员分组
因为“游戏棋”的棋面有限,所以学生需要分组进行评价。考虑到学生人数(总共44人)及学生状态,同时为了游戏的公平,笔者将学生分为5组,分别是第一组9人,第二组9人,第三组9人,第四组9人,第五组8人。每组分为A小组与B小组进行“下棋比赛”,保证每组棋赛的人数保持4人或5人。第一轮每组的A小组下棋,B小组观战;第二轮换组上场,B小组下棋,A小组观战。每组选出一位队长记录比赛结果,即A组的第一、二、三、四、五名和B组的第一、二、三、四、五名。
(2)评价正式实施
评价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和观察,对表现特别好与表现有些弱的学生分别进行记录,同时把控好课堂评价效果以及突发问题。
(3)出现的问题
①组长无法记录比赛结果
各组组长既要参与评价过程,又要记录本组中A小组与B小组的排名,这样的任务对二年级下的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有的组长会搞混排名,很难分得特别清楚,这样学生在获得名次的时候并没有很强的兴奋感,没有激发学生的胜负欲。
②教师的巡视基本无效
整个评价过程中,每组的“下棋比赛都在顺利进行”,教师很难做到每组都观察到,更难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反应,只能看到个别学生的反应,抓不到学生的临场表现。
③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这样的安排中,每个学生只参与了1轮比赛,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都表示还想再来几轮,跃跃欲试但是苦于没有机会。
2. 第二次实践操作
(1)改进评价方案
①教师记录比赛结果
每一轮比赛结束,教师宣布比赛暂停,进入中场休息。每一小组进行比赛结果确认,每一小组的前三名按名次顺序排好队,教师给不同名次的学生贴好徽章,最后所有评价结束后按徽章数量统计结果。
这样的改进给了前三名学生一个领奖的仪式感,让获得好名次的学生受到鼓舞,也激励了没有获得名次的学生继续努力,争取获得下一枚徽章。
②取消教师观察记录,由同组学生观察推选
同时展开多组评价时,因为教师只有一人,所以观察不过来,总是会漏掉部分学生的表现。对此,教师将每一组学生进一步细分为A小组与B小组,一组进行评价,另一组进行观战。学生在观战时对参与同学的计算能力是有直观感受的,此时可以让同组学生互相推选出计算最快的学生和计算不过关的学生,并做上标记,这样的数据方便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③增加多轮评价
一次评价的结果可能具有偶然性,并且增加多轮比赛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评价结果,按照第一轮的评价结果,笔者将获得第一的10名学生分为一组,将获得第二的10名学生分为一组,将获得第三的10名学生分为一组,没有拿到名次的剩余14名学生分为一组。前3组中又随机分为A小组与B小组进行评价,最后一组的14名学生分为A小组、B小组、C小组进行评价。
(2)再次实施评价
评价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观察每组的表现,观察每组是否有序进行活动,确保整个评价的公平公正。
(3)出现的问题
①最后的结果难统计
等所有的评价结束后再统计结果比较浪费时间,有的学生会把徽章弄掉或者更换徽章的顺序,不利于整个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②棋面材料破损
“游戏棋”是手绘的,经过前两次评价,材料有所破损,并且手绘非常浪费时间。如果每次都需要手绘,那么不仅材料容易破损,不利于长期使用,而且用这种材料进行的评价也不利于推广。
3. 第三次实践操作
(1)改进评价方案
①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记录结果
每组评价有序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记录结果。在第一轮“下棋”结束,学生上台领徽章的时候,教师即可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登记,在学生的名单上进行简单标记,作为第一次评价结果。第二轮评价结束后,教师同样及时根据结果在学生名单上做出相应标记。在整个评价结束后,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②定制棋面
我们在网上搜索了游戏棋的定制,根据自己的手绘定制了相应的防水布料棋面,有利于评价的多次操作,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2)再次实施评价
评价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观察每组的表现,及时记录每一次的评价结果。
(3)评价结果展示
①学生感受反馈
在本次的非纸质评价实践中,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知识。从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推荐来看,几次实践中,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升,甚至为了在“游戏棋”中获胜,他们虚心向其他学生请教,同时加大课后的训练量,就是为了在评价中获得良好的结果。
一节评价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来跟老师说还想再上一节这样的课,因为在玩中学的课中,他们既轻松又快乐。
②评价效果反馈
通过此次非纸质评价,教师也获得了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观察、记录,整合课堂观察、徽章记录、同组推荐,最后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在两轮评价中都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属于特别优秀的,他们充分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知识,要重点表扬,可以作为此版块内容的小老师。其余获得2枚徽章的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知识,只得到1枚徽章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知识,可以对其再增加一轮非纸质评价。1枚徽章都没有得到的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知识掌握得很不好,计算能力不过关,需要课后努力,继续加强,争取在下一轮的评价中有所进步,获得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