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

作者: 黄荣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0

[摘  要] “双减”政策的颁布,意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一重要举措离不开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推进。“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作业难度与课程标准一致,作业数量与预设时长一致,作业功能与教学目标一致。文章认为有效作业的设计措施有:趋于应用,让作业富有“生活味”;彰显内涵,让作业更具“文化味”;与时俱进,让作业带有“时事味”;加强实践,让作业更具“操作味”。

[关键词] “双减”政策;作业设计;实践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该政策是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所给出的一项实用性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作业必不可少,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明确“为什么要做作业”“做什么作业”“怎么做作业”这三个问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业观[1]。

一、“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政策的解读

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促使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想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作业,教师需完全理解政策,明确作业设计的方向。

1. 作业难度与课程标准一致

“双减”到底“减”什么?从政策标题不难看出,其一是减轻作业负担,其二是减少课外培训辅导。长期以来,课外培训机构为了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不断地延伸数学问题的难度,还出现不少针对数学竞赛的培训。随着问题难度的逐渐加大,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业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所编写的,它对作业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数学作业的难度应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一致。学生在难易程度适当的作业中,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逐渐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 作业时长与预设时长一致

“双减”政策对学生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作业时长要求,但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用时情况,导致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过长。而过度伏案学习、长时间作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还会影响学生脊柱的正常发育,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双减”政策下的作业时长应与预设时长一致,并要求教师以多元化的作业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 作业功能与教学目标一致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对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只要能正常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作业一般就不会遇到障碍。不过同样的课后作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是完全不同的。

“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设计,应结合分层教学目标而进行,如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一样的作业要求,这也是作业功能与教学目标一致的体现,亦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作业设计理念。

同时,“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还应强调科学性,每一项作业的设计都要符合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设计作业,体现出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策略

1. 趋于应用,让作业富有“生活味”

众所周知,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源自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设计富有“生活味”的作业,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业的距离,让学生对作业产生亲近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建立学习信心奠定基础。

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在数学教育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种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将数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笔者尝试将“木匠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在充满“生活味”的作业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案例1  “位置与方向”的作业设计

小明到上海旅游,住在君悦大酒店。他计划第二天去海洋馆、科技馆与图书馆三个地方,具体位置见图1。

问题:(1)图书馆在小明所入住的君悦大酒店的(   )(   °)方向,距离(   )km;

(2)海洋馆位于君悦大酒店的南偏西40°的位置,两者间的距离为20km,请在图1中标出海洋馆的具体位置;

(3)已知科技馆位于君悦大酒店的东偏北5°的方向,两者间的距离是5km,若想从科技馆返回酒店,小明应朝(   )(   °)方向行进(   )km;

(4)若小明从君悦大酒店到科技馆耗时20分钟,原路返回时,耗时15分钟,求往返速度的最简正数比值。

设计意图:本题基于“位置与方向”这个教学内容而设计,意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此题除了有较强的生活气息,还将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与看待生活问题,如第一小问,着重帮助学生巩固方向与位置的确定法;第二小问,考查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第三小问意在复习相反方向的情况下,角度与距离不会发生变化;第四小问着重帮助学生弄清速度比与时间比之间存在的联系(相反)。

作业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设计作业,就能将生活与数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设计充满“生活味”的作业,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生活,发自内心的进入探究状态。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学生或许会忘却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数学知识带来的生活技能却能陪伴他们一辈子。因此,趋于应用,让作业富有“生活味”是践行“双减”政策的基础。

2. 彰显内涵,让作业更具“文化味”

“双减”政策该“减”什么,不能“减”什么,这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教学,还是数学文化的教学,是一种文化传承[2]。

数学文化除了包含数学史、数学美,还涵盖数学思想、精神、数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等,它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针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数学文化的渗透不容忽视。它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图2,从数学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是课堂文化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统摄,它犹如一个“发动机”,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决定学生成长(人际关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轨迹。

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将数学文化有机地渗透于常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彰显数学独有的魅力,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奠定基础。

案例2  “数与形”的作业设计

《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现在给你们一个正方形的纸片,请在这张纸上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请多画几次,说说你所获得的最小图形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首先深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其次鼓励学生在实操中理解《庄子·天下》中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从中感知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很久以前我国的古人就对“数与形”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现代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业设计,不仅彰显了数学的丰富内涵,还弘扬了我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学生从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作业中,吸取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培养自身良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奠定基础。

3. 与时俱进,让作业带有“时事味”

“双减”政策落地不久,新课标接踵而至,如今的数学教育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是能力、思想与人才的培养。教师可将一些重大事件纳入日常作业设计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将“品德教育”渗透于作业设计中。

案例3  “圆的面积”的作业设计

提供素材: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约582秒后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内工作、生活了半年。2022年4月16日3名航天员完成既定任务,成功撤离空间站,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最大直径为3.35m,长10.4m,它的发射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实力。小刚对航天知识充满了研究兴趣,如图3,他收集了大量资料,模拟制作了“天宫一号”的3D模型,并利用一根50.24dm长的铁丝制作出两舱的横截面(右侧8字形),若已知资源舱与实验舱直径的比值为3∶5,分别求这两舱的横截面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以令国人骄傲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为作业素材,通过对“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分析,既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生活素材中提取数学信息,复习与巩固了与圆面积相关的知识,又有机地融合了爱国教育。此项作业,除了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还让学生从中感知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体会祖国的强大,产生自豪感。

此项作业看似更偏向于文科的阅读理解,却实实在在属于数学问题。从比例出发,首先要分别算出两个舱的周长,根据周长求出圆的半径,进而求出圆的面积。类似于此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均具有深远影响,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加强实践,让作业更具“操作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动手操作的兴趣较高。教师设计作业时,可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边做边思考,深化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让作业更具“操作味”,同时更具趣味性。

案例4  “圆的面积”实操作业设计

按要求画图再计算面积:

(1)在草稿纸上画一个长3cm、宽4cm的长方形,并在该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半圆,求该半圆的面积;

(2)在半圆上标出圆心O与半径r,同时将半圆之外,长方形以内的图形部分涂上阴影;

(3)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前两问意在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半圆,并能精准地根据条件画图;第三问意在训练学生对“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

实践操作类的作业设计,规避了常规作业的枯燥性,学生从传统的“做作业”转化为“主动操作与探究作业”。实践操作是新课标着重强调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作业趣味性的重要载体,它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累活动经验,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

总之,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与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各项数学能力。实践证明,“双减”政策背景下,理解政策内涵是作业设计的依据,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思路,从各种角度创设出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在有效的作业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从真正意义上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骆向晖. “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何去何从?[J]. 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09):25-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刘莉.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02):12-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