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发展估算能力

作者: 钱春来

[摘  要] 发展学生估算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又是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教学实践,立足核心素养,提出发展学生估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即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方法,掌握估算技能;重视实践应用,发展估算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估算能力;小学数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发展学生估算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又是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然而,小学阶段的估算内容分散在各个年级和学段之中,估算教学难以形成合力,这就导致学生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不强。不少学生习惯于精确计算,如非明确要求,往往不会主动采用估算策略去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发展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依然是摆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布鲁纳曾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局限,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前提往往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2]。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知往往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开始的。因此,教师需要把估算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增强学生运用估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学生在估算时会先进行精算,再通过把得数取整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是一种无价值的、“费力不讨好”的“假估算”,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估算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主动产生估算意愿,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

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估算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淘气今天过生日,妈妈打算给他买两辆玩具车,其中玩具汽车的价格是56元,玩具罐车的价格是39元。请问,如果妈妈带了100元钱,够吗?

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56+39=95(元),因为95<100,所以妈妈带100元就够了。

生2:我用的是估算法。把56看作60,60+39=99(元),99<100,所以妈妈带100元就够了。

生3:我把39看作40,56+40=96(元),96<100,所以妈妈带100元就够了。

生4:我是这样估算的,把56看作60,把39看作40,60+40=100,因为把两个数都估大了才够100,所以56+39的得数一定小于100,因此妈妈带100元就够了。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精算和估算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呢?

生5:我认为估算比精算要好,精算费时费力,也容易出错,而估算更省事,也更方便,照样能解决问题。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刚才同学们分析了3种不同的估算思路,每一种估算思路都有其独特优势,同学们可结合运算经验灵活应用。

教学中,笔者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通过精算和估算的对比,学生切身体验到了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认识到估算的应用就在我们身边,也增强了对估算必要性的认识。

[⇩] 二、渗透估算方法,掌握估算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此外,新课标还进一步指出,教师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渗透估算意识,教给学生估算方法。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估算过程[3]。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估算结果,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接近精确值就越好,而应该关注学生的估算过程,使学生充分表达与交流,讨论估算方法,明确估算思路;二是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存在差异,对于同一道题,学生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估算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估算过程做出合理化解释,并在讨论中体验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在互相评价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1. 取整估算法

取整估算法指的是在估算过程中,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这样就能通过估算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比如,在计算195+402时,可以将其看作200+400,得出195+402≈200+400=600;在计算699×4时,可以将其看作700×4,得出699×4≈700×4=2800;在计算4224÷7时,可以将其看作4200÷7,得出4224÷7≈4200÷7=600。

2. 生活经验估算法

生活经验估算法主要指的是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估算出与真实情况相一致的结果。在数学学习中,长度、面积、质量、体积等方面的估算问题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要高效地解决这类估算问题,教师就要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千克与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一个鸡蛋大约重50(  ),淘气的体重是35(  )。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学生1答道:“1枚2分钱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一袋盐的重量是500克,而鸡蛋的重量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应该是50克。”学生2答道:“淘气的体重应该是35千克,不可能是35克,一袋盐就有500克了,淘气的体重不可能比一袋盐还轻。”又如,在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笑笑和12名学生一起去玩碰碰车,每辆碰碰车最多只能坐3个人,那么他们至少需要几辆碰碰车?有的学生在解答时提到“12÷3=4(辆)”,这时笔者顺势引导:“4辆碰碰车最多只能坐12个人,那笑笑呢?”学生恍然大悟,虽然只多出1个人,但是还是要多租一辆碰碰车,所以应该租5辆碰碰车才够。学生由此体验到估算不仅是数字上的计算过程,还必须符合一般的生活经验。

3. 根据运算性质估算

运用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估算出大概结果,也是一种常见的估算方法。

比如,笔者引导学生判断“156×42=6555”是否正确,学生通过两个因数的末位分别是6和2,而6×2=12得出积的末尾应该是2,而这里却是5,因此判断出156×42=6555计算错误;又如,教师引导学生判断“8.4×0.8=9.2”的正确性,学生依据“在两个因数都不为0的乘法算式中,如果一个因数小于1,那么积必然小于另一个因数”判断出积小于8.4,而9.2>8.4,所以计算结果错误;再如,教师引导学生判断54÷0.36,5.4÷36,5.4÷0.36三个式子哪个商最大。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把除数都转化为36,哪个式子中被除数最大商就最大,由此判断出“54÷0.36”的商最大。

估算方法具有多样性,笔者所列举的只是其中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因为估算目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对于同一道题学生可能采取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出不同的估算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做到求同存异。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估算必须符合一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否则估算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 三、重视实践应用,发展估算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任何一项数学技能的作用都是为现实生活服务,估算能力自然也不例外。教学实践证明,数学与现实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越有利于学生获得和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用估算策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发展估算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升国旗时,估一估学校学生的总数;可以让学生在看电影时,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数;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估一估所需要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估一估所需要支付的金额;可以让学生在外出旅游时,估一估所需要的费用;可以让学生根据前几个月家中的水费和电费,估算当月家中的水费和电费;等等。

教师如果将估算的应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就能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并非“可有可无”。而在估算的实际应用中,学生也可加深对估算独特优势的理解,发展估算能力,养成估算的习惯。

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估算意识的激发者,不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估算思想,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组织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技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用性和快捷性,由此凸显估算的价值,并最终助力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军. 谈核心素养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2):64-65.

[2]  俞孟华. 深耕估算教学,培养运算能力[J]. 小学教学参考,2021(2):85-86.

[3]  王海霞.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J]. 江西教育,2020(27):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