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盘活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作者: 王霞[摘 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助推“学情把脉”、助推“思考探究”、助推“反馈评价”。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统整,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
[关键词] 信息技术;融合统整;数学教学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彰显数学学科育人功能,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价值。用信息技术盘活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始终停留在简单的“视频播放”“幻灯片播放”等层面,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更应当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点”,助推学生数学素养、综合素养的提升。
[⇩] 一、借“信息技术”,助推“学情把脉”
著名数学教育家奥苏贝尔说:“如果将教育学原理归结为一句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1]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借助纸笔检测、口头问答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测定。借助信息技术把脉学生的学情,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能将学生的学情从某些方面来量化”。
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借助“二维码”来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可以先从“分数的简单表征”“分数的简单加减”等方面设置相关的习题,形成一个结构性的前测单,然后借助信息技术生成“二维码”。课前,学生可借助手机等工具扫码。扫码之后,学生在线完成相关的习题解答。借助“二维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整体分析,也可以从某一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群体进行学情分析,也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学生个体学情进行比较等。显然,这样的一种“大数据”分析,不仅能统计学生的学业现实水平,还可以分析他们的学习效能。“二维码”的学习、研讨,不仅可以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而且可以在学生与家长等之间展开。换言之,这样的一种学情把脉,是一种开放性的学情把脉。教师能从中把脉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同时家长也能有效把握自己孩子的具体学情。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把脉,让教师的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基于这样的技术,教师既能有效把握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也能把握数学学习的疑点和盲点。
当下,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中小学课堂。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必将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开放、多元。信息技术,让学生数学学习具有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性”。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起来,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一种优质感。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能“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导”[2]。
[⇩] 二、借“信息技术”,助推“思考探究”
立足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和生命成长理念,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数学思考、探究。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这些“数字化资源”具有“动态性”“可视性”等特质[3]。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助学”,即借助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催生学生的数学探究;其二是引导学生“互学”,即借助信息技术,引发学生与媒体、技术本身的互动,引发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等。
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依次闪现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借助“闪烁”技术,学生不仅能直观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更能发现长方体面、棱等特征,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猜想。在信息技术“助学”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引发学生“互学”。一方面,学生直接操作动画,与媒体直接互动。学生拖动媒体上的长方体的面、棱等,进而能借助信息技术有效验证自己的相关猜想,由此深刻认识“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彼此互动,如“根据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推导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能活跃他们的数学学习氛围,更能激发他们数学思考、探究的动力等。信息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力。融合、统整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实现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愿景。
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赋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量,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级。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课程,更优化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介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自主、自发、自能。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存在感、意义感和价值感。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的制胜密码。
[⇩] 三、借“信息技术”,助推“反馈评价”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包括目标融合、内容融合、过程融合,更包括展示融合、反馈融合、评价融合等。信息技术不仅能对学生数学学习“增容”“扩量”,更能对学生数学学习“赋能”“强体”[4]。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信息技术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分享和传播,由于其高度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化,故教师能有效反馈、评价、分享和传播学生的数学学习。
比如教学完教材中的某一板块内容之后,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样态。借助信息技术,能让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反馈与评价更精准、更有效。如教学人教版六上“分数除法”这一单元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智学网”上的练习中心设计一个“小练习”。在完成“小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瞬间进行成绩查询。同时,“智学网”会给出学生小练习的具体分析,并用“雷达图”直观呈现这种具体分析。借助“雷达图”,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学生完成小练习的具体情况,哪一题错误率最高,哪一题错误率最低。借助“雷达图”,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加好友”,并进行好友之间的互动。在智学网上,学生还可以进行学习咨询。这样的一种“大数据分析”,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成绩隐私,另一方面又向学生反馈了其学习动态。不仅如此,借助“智学网”这样的手机软件,家长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每一次的“小练习”情况,能看到“全班学生的总体情况”,能找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有了对个体学情和总体学情的把握,教师、学生和家长就能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评价共同体”,对学生“这一阶段”学情进行具体分析、精准诊断,进而给出科学中肯的评价、建议和意见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对学生数学学习整体样态进行动态评价。通过反馈、评价,学生能知道自我的学习问题、障碍,能发现自我认知的薄弱环节等。当然,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并利用信息技术反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借助信息技术评价,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如网络点赞、星级评价、写评价语、评价单记载[5],等等。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进阶。
当下,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迅猛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无缝对接、有效融合、全面统整,打破了学科边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多元。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统整,其目的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我们相信,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统整,必将让学生数学学习之路更宽阔,必将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整体性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必将能放大数学学科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正义. 基于智趣数学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2):121-124+128.
[2] 黄继蓉,陈光喜,黄韬文. 多媒体技术与“数形结合”教学[J]. 数学教育学报,2009,18(2):76-78.
[3] 温建红,涂荣豹. 对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8,17(1):91-94.
[4] 徐章韬.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缘起、结构特征、检测及其教育意蕴[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5):116-120.
[5] 孙绍荣. 教育信息理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