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参与度

作者: 张洪

[摘  要] 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机制以及多维助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效能,优化学生的合作品质。在合作学习中,目标应当让学生制定,问题应当让学生提出,活动应当让学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进而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向纵深处迈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学习参与度;教学策略

当下,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范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合作学习流于表面、浮于表层,具体表现为“合而不作”“合而虚作”“合而伪作”。如何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合作、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成为一个现实性的、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合作性的数学教学要秉持“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导”。在合作学习中,既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也要正视教师自身的“导”的效用[1]。在合作参与数学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目标应当让学生制定,问题应当让学生提出,活动应当让学生经历,收获应当让学生讲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首先要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首先要有一种轻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的风格感染学生,用鞭策的语言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境有趣、有味、有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能产生主动合作的意向,从而改变传统的被合作、不合作等现象。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许多教师都是在课堂上呈现自己搜集的相关素材、资源,从而让学生认识百分数,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笔者在教学前一天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搜集关于百分数的素材。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将自己搜集的素材呈现出来,从而创设了多样态的学习情境。置身于多元化的情境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被调动、激发出来。同时,由于素材、资源等是学生自己搜集的,因而学生倍感亲切。由各种资源、素材所构筑的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亲近感。比如有学生从衣服的商标中知道了衣服成分的含量;有学生从果汁的商标中了解了果汁的组成成分的含量。对于这些静态的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学生从经验、生活的视角争相解释它们的生活化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种借助素材、资源等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与创造性的参与,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积极的参与、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参与、创新性的参与。学生不仅揭示了自己搜集的素材中所含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解释他人搜集的素材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合作互动中,学生最终建构了百分数的意义。

情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石,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母体。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因而就会主动参与合作[2]。情境点燃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内驱力。在数学合作学习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二、优化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效能

合作学习不仅要创设合作的氛围,而且要优化合作的机制。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究其根本就在于没有合作机制,往往是“随意合作”,甚至“乱合作”。课堂上“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却鲜有真正的合作。高效的合作,要优化合作对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一般而言,教师首先要找准合作学习的支点,这个支点通常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是新知识的生长点、生发点、生成点。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实施动态管理。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要有组长、操作员、汇报员、展示员、记录员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应该既有学习强势群体,又有学习弱势群体。同时,学习强势群体要努力、充分地帮助学习弱势群体。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笔者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因而已经前拥了相关的转化思想、策略、经验,这些就成为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合作探究中,有小组将梯形沿着对角线转化成了两个三角形,因而围绕三角形的面积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有小组将梯形倍拼成平行四边形,因而围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还有小组画出了梯形的中位线(尽管学生不知道中位线的概念),然后据此将梯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有条不紊,学习活动井然有序。他们主动地操作、比较、记录、表达。由于优化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机制,因而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增。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拥有了一种获得感、成就感。

优化学生小组合作机制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小组合作中的分工、研讨,也包括小组合作中的交流、互动、展示等。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用优势安排、自主参与的原则,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合作技能,优化合作对象,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小组合作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小组合作的整体效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三、多维助力,优化学生的合作品质

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参与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而且要优化学生的合作品质。可以采用多维助力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盘活学生合作的外部动因等[3]。比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助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也可以通过大问题、主任务,驱动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预留时空,让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维助力,要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评价意识。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首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通过屏幕闪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表象,从而感受、体验“周长”的意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出示“圆”,并且让圆上的一个小红点围绕圆跑一圈,从而让学生建立圆的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助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便被激发,学生就能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将硬纸板上的圆剪下来,然后将圆在地面上滚一圈,测量周长;用棉线绕圆形纸板一周,然后将棉线展开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体验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笔者呈现出一个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从而深刻认识圆的周长的轨迹性质。通过这样的呈现,学生认识到,很多时候圆的周长是不能通过感性的、具体的测量得出相关结论的。由此,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圆的半径与周长的关系的合理性,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多维助力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介入、灵活处理、果断决策、智慧解决。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要求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合作学习的全局,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强势群体的“话语霸权”,避免弱势群体的不作为现象,要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只有多维助力,才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持久深入。

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教师要破除“急功近利”的心态,要走出“效率至上”的误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跟进,要等待,要让学生将“合学”建立在“自学”“互学”之上。通过合作,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通过“我要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向。在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从而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向纵深处迈进。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 中小学管理,2017(1):35-37.

[2]  李小燕. 小学生数学运算的思维评价[J]. 教学与管理,2019(17):34-36.

[3]  周惠琴. 小学数学学业评价须关注五个维度[J]. 教学与管理,2021(5):71-7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