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 夏茂兰

[摘  要] 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现状谈起,提出预设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以期搭建数学核心素养养成渠道。

[关键词] 自主探究性学习;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主体,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自然要由“教师讲授”走向“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要真正从传统走向新课改,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一个较为理想的载体,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与发现能力。

[⇩]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现状

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探究”一跃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词汇。同时,大量教学实践也表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的确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经历各种有效的探究活动,最终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事实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只要是观摩课、评比课或研究课,似乎缺失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无法向时代潮流看齐,仿佛任何课型、任何教学内容都只有融入自主探究性学习才是完整的。试问:如此形势下的自主探究真的有效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多次请教课堂教学过程中大搞特搞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你对自主探究性学习有何认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大部分教师无法给予应答,也有少部分教师给出这样的解释:“将材料提前准备好,课中发放给学生去自己学,一段时间后全班汇报即可。”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明晰其内涵,仅仅是在教学行为上“跟风”。基于此,要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以上问题,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深刻认识上选择有益的实践路径,以实现素养养成渠道的搭建。

[⇩] 三、预设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搭建素养养成渠道

1. 以“经历过程”为线索

数学课堂应以问题为主轴,作为思维生长的有效载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强调的是接受知识和机械重复,使得学生缺失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抑制了其思维的生长。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活动过程。这也充分说明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建立在足够时空的前提下,利用情境设计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观察、猜想、思考、验证和反思活动的探究过程,以“经历过程”为线索,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1  三角形的面积

环节(1):在观察中获得结论。

首先,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个三角形a,在底不变的基础上不断放大它的高,得出三角形b;其次,在高不变的基础上不断放大三角形a的底,得出三角形c;再次,同时放大三角形a的底和高,得出三角形d。

思考:观察完以上演示,你发现这些三角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自然可以得出结论“面积发生了改变”)

教师进一步通过课件呈现三角形a不断缩小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上述问题,学生自然能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正确的结论。

环节(2):在猜想中展开探索。

师:看来,对于三角形面积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那你觉得三角形面积变化和什么相关?(学生展开了火热的思考)

生1:我觉得和底有关。

生2:和高相关吧!

生3:和底、高都有关。

生4:与周长有关。

……

环节(3):在验证中得到发展。

师:哇,原来你们有那么多想法,每个人都猜想出了三角形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那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请取出我们早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自己的方法去验证刚才的猜想,大家行动起来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行动,有的拼、有的剪、有的画,总之每个学生都基于自己的猜想进行研究,通过转化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分析: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人”,教学中,就要经历发现概念、公式、定理或性质的过程,事实上,通过转化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后续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探究过程,在课前考虑到自主探究在课中的必要性,在探究活动中留足时间和思维空间,尽量做到不干涉、不打乱,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猜想,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充分认知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互动交流,达到了本节课的一个探索高潮,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

2. 以“锤炼思维”为灵魂

小学生都是生动活泼且乐于探索的个体,同时他们的探究需求和欲望也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就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源泉。既然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是自然的,那么教师就应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卷入,并自然向着纵深发展,以达到锤炼思维和内化与升华数学素养的目的。

例2  间隔排列

当学生知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若两端相同,则二者数量相差1;若两端不同,则数量恰好相等”时,对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仅仅存在于认识现象的层面上。若止步于此,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同样无法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本质,因此,此处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师:大家观察完主题图已经发现了每排的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这是为什么呢?这个1是怎么来的?下面请大家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看看有何发现。

教学分析: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有的分组,有的连线,在自主探究中清晰呈现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就这样,在自主自发开展自主探究的同时,规律的本质内涵也得到了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维之美和理性之趣,使得学生的思维因锤炼而深刻,使得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深入而实在。

3. 以“适当引导”为关键

探究性学习是化育创新智慧和数学素养的有效载体,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之美,而这些都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探究性学习能否成功开展,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意义上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效能,才能促成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才能启发学生的灵感与顿悟,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方向,有了质量,有了深度,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意义[1]。因此,在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做好帮扶、激励、引导、点拨等工作,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更有效。当然,纵观以上两个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有了教师的“引”,才将学生的探究引向了深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攀升。

[⇩] 四、结语

大道至简,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要紧紧抓住“经历过程”“锤炼思维”“适当引导”这三大要义展开探究[2]。只有探明这些方面,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方向更明确、思路更宽广、方法更灵活、效果更好;只有追求这样的探究过程,才能让自主探究性学习从“模仿”走向“神似”,让数学课堂真正做到高效优质,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7.

[2]  林运蓉. 探究性学习中初中生数学学习策路的培养[D]. 福建师范大学,20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