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作者: 黄昌爱

[摘  要] 数学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总和,如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主体意识的发挥,坚持不懈的毅力,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学习力;能力培养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去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会学习”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拥有强劲的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简称学习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关键能力。学习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智能行为的关键所在,它包含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等要素。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是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挖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驱力

埃隆·马斯克说过:“给自己充分的动力,否则你的奋斗之路苦不堪言。”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许多学生自己不想学,都是很不情愿地被动学习,因此学得辛苦,学得费劲,学得低效。学生一旦拥有充分的动力,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学习动力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外在刺激所形成的,称之为外部动力;另一种是学习者内心的原动力,叫作内部动力。内部动力即所谓的内驱力,内部动力胜过外部动力,其动力更足,持续性更久。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方法是投其所好,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他们滋生探究欲望,进入想要学的状态[1],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笔者精心设计被观察物体,选用学生熟悉的方便面箱子,并且在箱子的上面画了一个“爱心”标记。笔者把箱子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这可不是普通的方便面箱子,在其中的一个面上有一个特殊的标记,看谁能够最先发现这个标记。”这样一来,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到底是什么标记?”“标记画在哪个面上?”他们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观察就很积极,观察也比较仔细。他们依次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寻找,从而较好地认识了“上面”“前面”“右面”等。

二、借助媒体手段,提高学生专注力

有人把小学生比作猴子,说他们在课堂上心猿意马,喜欢不停地动来动去。研究表明:一般学生学习注意力最多保持十分钟左右,多数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经常容易分散精力,或东张西望,或咬咬手指,或交头接耳,这说明学生的专注力存在问题。

“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法布尔的名言启迪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专注于学习,认真听讲,专心做事。有教师经常抱怨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这几个熊孩子怎么还不会。”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学生的专注力不够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他们开小差,一遍都没有听进去。

专注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专注力的培养。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这与学生的思维特征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设法使数学变得直观形象,让数学学习有趣好玩,这样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趣化教学内容,美化学习意境,降低学习难度,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聚精会神,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力。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了“数青蛙”情境:“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生动形象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眼球,他们饶有兴趣地边看动画边说儿歌,巧妙自然地引出教学主题“用字母表示数”。

三、鼓励自主先学,培养学生自学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当是学习者有意义的自主建构。”学习力有两种获得途径,一种是由教师授予的一些学习方法,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而不断熟练,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与能力。而另一种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摸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这种学习力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学力,它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2]。教师要把自学力作为学习力培养的重点,要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与平台,要鼓励学生自主先学,有效先学,从而不断提升自学力,提高自主建构的本领。

学生自主先学有两个时段,一是在新课教授之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学。二是在课堂之中,教师安排一些时间组织学生自学。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自学力,提高学生自学效果,教师不能在布置完自学任务后就撒手不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预习,而应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提供一些自学辅助材料,为学生自学引航助力。

譬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在请学生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后,给学生出示了梯形卡片并提出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任务:“能否模仿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去探究?” 笔者稍做提示后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在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结构性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刀、导学单等。导学单中设计了这样几项内容:(1)我把梯形转化为(      )。(2)转化前后的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我发现了(      )。(4)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展示交流,不仅探究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还较好地锻炼了自学力,无形地提高了学习力。

四、故意设计陷阱,培育学生耐挫力

“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要吃生活的苦。”现在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碰到一点失败就自动放弃,这是他们缺乏学习毅力的表现。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那些学霸都是耐得了寂寞,吃得了辛苦的人,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无惧失败,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需要坚强的毅力。学习毅力是一种忍耐力、持久力、意志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力,因此,教师要把学习毅力培养作为学习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学习毅力培养方法有许多,如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化整为零,从易到难,培养学生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如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磨炼学生的耐挫力,提高学生永不言败的勇气与精神。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故意为学生设计陷阱,让学生犯难或犯错,给学生制造困难或障碍,从而锻炼他们的意志,克服恐惧畏缩心理,增强抗挫能力,提高学习毅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笔者在巩固练习中故意设计了一道易错题:“一个长方体纸盒长8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这个长方体纸盒最多能装8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积木多少个?”许多学生读题后毫不犹豫地用“8×5×3÷8=15(个)”。显然,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是不对的,因为长方体的宽和高并非正方体棱长的倍数,应当用“(8÷2)×(5÷2)×(3÷2)≈8(个)”。那些想当然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他们会吃一堑长一智,会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同时这次经历也锻炼了毅力,使他们越挫越勇。

五、优质问题驱引,涵育学生思考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密切相连,学生思考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习的好坏。思考力是数学学习力的核心元素,数学教学中应把训练学生数学思维作为中心任务。思考力涵盖了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它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思维教学为核心,关注学生思考力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好的问题可以发动和助推学生思考,教师应当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优质问题驱动和引导学生思考,以有效涵育学生思考力。优质问题是指具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串。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线”一课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了相交与平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两根筷子从任意高度落到地面,两根筷子的位置会有几种情况?”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化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相交、垂直、平行等概念,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力,既要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又要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学无止境,学法无边。数学学习力内涵丰富,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有许多构成元素,如学习的整合力、反思力、联想力、合作力、创造力等。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以学习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红成. 数学复习教学须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21(17):38-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