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板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于桂琴[摘 要]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常常被一线教师忽略或者轻视。文章主要探索“学习型组织”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板块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让学生学为学生自觉合作学。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综合与实践;建构策略
美国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学生只能记住5%的知识,通过阅读能获得10%的知识,通过视听能获得20%的知识,通过演示能获得30%的知识,这些都属于被动的学习方式;而通过讨论则能获得50%的知识,通过实践能获得75%的知识,如果能把学到的知识再教给他人则能获得90%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主动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板块内容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完成。由于这类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考试几乎不直接考,所以常常被一线教师忽略或者轻视,而这部分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至关重要。在“综合与实践”的课堂上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不仅能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让学生学为学生自觉合作学。
[⇩]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通过在组织中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目标的、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1. 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前进。
2. 由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学生都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的所有目标都需要不同的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完成。
3. 善于不断地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等方式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
4. 善于自主管理。在学习型组织中,是有内部分工的,根据要完成的任务,他们按照个人能力和意愿自主分工合作,最后形成统一的结论。
(三)学习型组织的构成要素
1. 共同目标。这也是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前提。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大家聚集在一起,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得目标能够得到完成。
2. 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通过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最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获得成长。通过学习,每个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获得一定的成长与进步。
4. 规范流程。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流程规范地操作,最后通过组织内的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的结果。
[⇩] 二、“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在每个学段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顾名思义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实践的性质是自主参与,实践的方式是动脑、动手和动口,实践的目标是解决问题。
(一)积累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由于“综合与实践”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和全程参与,所以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经历“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自然就容易积累属于自己的活动经验。其中包括如何选择自己合适的伙伴,如何呈现结果等。
(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良好载体
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一般要能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和其他部分内容教学中的解决问题相比较,“综合与实践”更容易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接受问题的挑战,养成认真、思考、合作的学习习惯,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建立自信”。由于问题的综合性,学生还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和同伴的合作交流,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
[⇩] 三、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解决课堂学习的低迷状态?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了我们的亟待改变的现状。研究表明,在班级中建构学习型组织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的组织下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发挥各自的最大能力,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团体。由于“综合与实践”板块内容的特殊性,学习型组织的构成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在家里与父母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组成学习小组,甚至可以和老师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三个人一组,也可以是常见的四个人一组,甚至是七八个人一组;各组成员也没有固定的要求,完全是根据合作的内容和学生自己的需求来确定。
(一)选好“领导”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明领头人很重要。既然是组织就要有“领导”。学习型组织建构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好小组长。选择的标准一般就是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责任心比较强的,比较善于表达的,与同学的关系比较融洽的人来担任小组中的“带头大哥”。当然这个“带头大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合作得越来越好,组长可以定期变换、轮流担当,完全让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在实践活动“钉子板上的四边形”这一节课上,我们可以选择数学思维比较活跃,平时比较喜欢动手探究的学生来当组长。而在“校园的绿化面积”这节课上,我们可以让视力比较好、身高比较高的学生来担任组长。在“怎样滚得远”这节课上,可以让测量比较准的学生来当组长。总之,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地选择组长,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组长,这样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选好“员工”
根据学习内容,建立学生活动小组显得尤为重要。每组人数不宜太多,3~8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少,活动没有“热气”,也缺少“合力”;人数太多,每人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少。比如“有趣的拼搭”就适合4~6人一组。
比如在实践活动“身高与影长的比”这一节课上,由于要分别测量学生的身高与他的影子的长,所以根据学习内容,组织4个人一个小组比较合适。其中两个学生负责测量,一个学生负责站在太阳底下,一个学生负责记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一个学生完成以后再轮流交换,这样每个小组就会得到4组数据,分析起来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选好“质地”
不论组织内人数多少都应该根据内容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别、年龄、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综合实践课“树叶中的比”这节课中,由于活动的内容对人数没有特别的要求,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性别以及每个人的喜好自由组合。可以女生与女生组合,也可以男生与男生组合,当然也可以男、女生混搭组合。建议4~6人一个小组,找到不同的树叶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结果的记录,最后通过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发现树叶中比的秘密。
(四)合理分工
学习型组织中成员的分工尤为重要,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指挥小组的活动,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活动结束时组长要对本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但是学生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更换,尽量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
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校园绿地面积”这节课中,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小组只需要3个人就够了,其中两个学生负责测量,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组长要全程参与并指挥。通过对校园内草坪、花圃和树木的占地面积的测量和计算,从而得到校园内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最后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计算,能知道人均绿色面积、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面积最大的是什么等一系列数学综合信息。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学生的学习就应该是耳、眼、手、脑并用的过程,“综合与实践”课的学习更应该如此。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这种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变学生被“牵”着学为学生主动学。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我们现在老是强调学生竞争是错的,首先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因为合作才能共赢。综合与实践活动恰恰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土壤,课堂学习最关键之处就是“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