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思维与高中英语书面表达

作者: 周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需要具备跨文化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跨文化思维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应该培养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思维与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对于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高跨文化思维的建议,期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书面表达技巧,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1. 跨文化思维能力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之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思维能力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对写作质量产生影响。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可能会受到中式思维的影响,导致表达过程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中式思维强调整体性和归纳性,可能会使学生在写作时过于注重总结和概括,而忽略了细节和论证的重要性。而具备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学生则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西方文化中的逻辑思维方式,注重细节和论证的合理性。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思路,构建清晰的逻辑结构,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连贯性。此外,跨文化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对于提升高中英语书面表达的质量至关重要。

2. 在英语学习中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

2.1学习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学习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是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包括了解西方主流文化背景、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例如,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这一点与东方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当我们在学习并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时,就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英语书面表达中,从而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西方节日时,可以了解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节日传统。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时,可以了解西方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方政治文化背景。在学习西方宗教信仰时,可以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的信仰体系和教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方宗教文化背景。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与西方人的交流和合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跨文化思维能力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中,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

2.2多进行英语交流

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与英语母语人士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沟通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与英语母语人士的交流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置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并尝试使用英语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培养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书面表达。例如,当学生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时,会发现彼此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时,学生就需要运用跨文化思维去理解这些差异,并尝试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可以不断地积累相关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访问英语国家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跨文化经验。

2.3通过教学案例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

在当今的高中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更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英语课文教学案例,来详细说明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思维能力。课文“Misadventures in English”是一篇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讲述了作者在试图学习英语时遭遇的种种尴尬和挫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们思考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并鼓励他们找出文中描述的作者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文化背景,比如,他们是否注意到了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英语学习中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们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亲身体验和理解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任务,如让学生们寻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章或视频,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语言学习经历的短文。这些任务可以有效地巩固和拓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跨文化思维能力。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

2.4多阅读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英语学习中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多阅读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通过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英国中世纪的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制度;通过阅读海明威的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西方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学习到西方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用英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此外,阅读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西方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如诗歌的韵律、小说的情节安排、戏剧的人物塑造等。同时,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生活,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2.5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

在英语学习中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而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加深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例如,通过参加国际学生交流活动,我们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一起分享彼此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并了解到各种文化背后的原因和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此外,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与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学会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不断地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环境。同时,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还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增长见识。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3. 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进行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跨文化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教授如何写邀请函时,笔者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和习惯,并鼓励学生将其与中国的社交礼仪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社交方面的差异。笔者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并尽可能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这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和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增加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思维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情景演练,例如模拟商务谈判、辩论赛等。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书面表达技能。

总之,跨文化思维能力和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之间紧密相连。通过培养跨文化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通过提供跨文化语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

[1]李雪梅. 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重要性[J]. 教育研究, 2019(10): 44-48.

[2]刘芳.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跨文化思维的培养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8(07): 44-47.

[3]张红霞.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跨文化思维的训练与实践[J]. 外语教育, 2017(01): 33-37.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