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意共生”的语文风景
作者: 姜树华 张咏梅一、预读,初感“奇观”
1.交流课文印象
师:课文预习过了吧?文中的海上日出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说一说。
生:给我的印象是美丽、壮观的。
生:我觉得是美丽、迷人的。
师:“迷人”这个词我欣赏,“美丽”这个词别人说过了就不说了,希望听到不同的答案。
生:给我的印象是令人陶醉的。
生:让人流连忘返的。
……
(评析:学生已经四年级了,以用一两个词语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很恰当,从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师:同学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看同样的景但是给每个人的印象却不同。这就是经典之“景”的魅力。作者在课文中用哪一句话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就是这句话,我建议你重新读一读,注意句子表达的情绪。
(生又加强语气读了一遍,生齐读。)
师:作者用的是问号,是在问我们吗?不是,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出示)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
生: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师:你用了“就是”,真好。(板书:奇观)作者何止是在告诉我们,他分明用了丰富的情感在说这句话,谁来说?(出示: !)
生: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啊!
生: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哪!
师:原来同样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有不一样
的说法,情感是一样的。
师:作者用的是问号,没有用句号和感叹
号,为什么?
生:用问号是想让语气更加强烈。
师:请你来一次更加强烈的感觉。
(生读)
(评析:由自己的印象说到作者的真实感
受,由句式的转换体会不同标点符号所表达的
情绪,学生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感。)
2.读出字词印象
师: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受。其实他对海上日出的感觉不仅仅在这一句话中,在全文所有的词语、所有的文字中都蕴含着这样
的感情。(依次出示三组词语,指导学生自己琢磨着读。)
负着重荷 冲破云霞
走进云堆 直射水面
镶了金边 冲出重围
师:哪一行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第一行让我看到了太阳负着重荷一
步一步冲破云霞的画面。(读出画面)
师:在这三组词语中有两个“冲”字,琢磨一下,哪一个“冲”难度更大?
生:第二个更大。第一个是冲破薄薄的云
霞,而第二个是冲破别人的包围。(读出这种感觉)
师:词语是有生命的,这样一品,就读出了词语的感觉。还有哪个词语?继续体会。
生:“镶了金边”的“镶”字是“镶嵌”,让人感觉到就像在云外边绣了一层金边,真美。
师:你用了一个“绣”字,老师真喜欢。(出示相应画面)把“镶”换成“包、裹、围、贴、装”好不好?同桌两人交流。
生:这些词语都不够味,我觉得“镶”字仿佛是太阳在黑云外边刺了一圈金边,把太阳拟人化了,更生动。
(评析:从词语的比较中品出不同的意味,
从关键字眼的品读中使语感丰富起来,妙!)
3.感受日出印象
师:再读这三行词语,眼前能呈现出不同的天气状态。你从哪一行读出了哪种天气?
生:第三行应该是黑云密布的天气。
生:第二行是多云的天气。
生:第一行应该是晴天。
师:作者写出了日出的三种不同状态和三
种天气,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写天晴时、多云时、黑云时的段落,看看作者巴金是不是随便写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2、3、4自然段是从云很薄到
多云再到黑云密布。
师:原来是以云从少到多的顺序写的。写作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排一排座位。读课文不能只知道埋头读,而是要静下来用心读。我们继续打量首和尾。
生:第1自然段是引出下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总起”和“总结”,课文被你们看清楚了,是什么结构?
生:总—分—总。
师: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了。看课文要这样看,再大的作家,他写文章也是有方法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出来而已。看来我们班同学很厉害。这篇课文显然是一篇写景文,回忆一下,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写景的文章?
生:《观潮》《美丽的西沙群岛》《火烧云》《海滨小城》……
师:回想一下,老师教这些课文时是怎么教的?
生:会抓住景物的特点。
生:抓住颜色、形状 、位置等。
师:还有抓住不同时间的变化,比如《金色的草地》一文。我们可以总结出写景文的基本写法是要抓住“时段、颜色、形状”等。这是写景文的标配。
(评析:三组词,三种不同天气状态,对应课文相应的段落,再加上首和尾,“总—分—总”式的文章脉络就这样梳理得一目了然。结合文体特点,回顾已学,又梳理出写景文的基本写法,文章的整体架构已然在学生心中定格。)
二、精读:品味“奇观”
1.提取信息,感受“奇观”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第2、3自然段,用1分钟时间,圈出时段、颜色、形状的词,测试一下你们原来学得好不好。要找全了不容易哦。
(生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补充。)
生:我找到了描写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师在屏幕上将这几个词语标蓝)
生:我找到了写颜色的词语——浅蓝、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师在屏幕上将这些词语标红)
生:我找到了写形状的词语——小半边脸、圆东西。(师在屏幕上将这些词语加着重号)
师:(示意没找全的学生赶紧补上并小结)同学们掌握了这种写景文章一般的写法。作者抓住了四个时段,这四个场景已经被我们找出来了。(师指名读写四幅场景的句子,依次出示相应的场景图画。)
师:四个时段,四幅场景,写出了日出前后的变化。所以,在学《海上日出》的时候,我们要牢牢抓住日出的——变化。(板书:变化)
师:屏幕上留下了四个时段的词语和四幅
画面,请把书合上,此时凭借着已有的语文知识或本领,再加上刚才巴金爷爷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语言,把日出的过程说一说。不一定完全是课文里的,想不起来就用自己的语言。
(根据四个表示时段的词语和图画,同桌两个人开始练说。师指名复述。)
生:转眼间,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慢慢地慢慢地向上升。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它那小半边脸,红极了,亮极了,美极了。到了最后它完全冲破了云霞的束缚,一刹那间冲出了重围,升在了金灿灿的天空中。
师:大家听到了吧,她有好多句子都不是课文中的,姜老师特别喜欢,如果把你说的放在课文第2、3自然段旁边一点都不逊色。还有谁也想说说?
生: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红霞慢慢地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亮光。最后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在一刹那间,太阳完全跳出海面,金灿灿的阳光均匀地铺洒在海面上,美极了,亮极了!
师:虽然你的节奏感和巴金爷爷的不一样,但是你眼中的日出也是有顺序的。尤其你说的太阳出来之后的状态,描述得特别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眼中的日出,不一定非得按照谁的去写。
(评析: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到文中提取信息,使画面具象化;抓住四个时段,找到相应的句子,学生读一个场景出示一幅场景,将文字画面化;再根据画面利用文中语言和自己的想象复述场景,如此积极、直观、形象化的积累与习得语言的方式如何不让学生喜欢。)
2.聚焦变化,品味“奇观”
(1)陪读第2、3自然段。
师:到现在为止,姜老师很佩服大家,看来对写景文的学习大家没有问题了。但是,姜老师必须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可不是简单的一篇写景文章。作为名家名篇,经典之作,经典在何处?如果仅仅停留在标配,那是低年级学的,咱们现在是四年级下学期,马上就要升五年级了。所以不能这么简简单单地学,我们要进一步探究。重新读第2~3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哪些字有“奇”的感觉?(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好好体会巴金妙笔下海上日出“奇”在何处,用横线画出;②组内说说“奇”在何处,并朗读出“奇特”效果。
生:“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时为什么会没有亮光呢?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我觉得这两处“亮光”的描写很奇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标红两处“亮光”的短语)这两处“亮光”还真被逮着了。巴金写了好几处“亮光”,前面还有一处——
生:“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
亮光。”
师:说得好,前面明明是在“加强它的亮光”,而出来的时候“却没有亮光”,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以至于连身边的云片也——
生:“突然有了光彩”。
师:不同寻常的——(指板书,生齐读“变
化”)还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巴金爷爷写出了太阳的位置变
化。从一开始“露出小半边脸”,然后“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得十分传神。
师:(相机把几个动词标蓝)你看看巴金用了哪些词——
生:(大声读)一步一步、上升、冲破、跳出。
师:这个过程写得太细致了。写出了它上升时一步步——
生:动作的变化。
师:真正的大作家不只是写时段、颜色、形状,这只是“标配”,这样细致地写变化才是“顶配”。
师:选自己喜欢的语句,你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吃进肚子里去。
(生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经典之句就要像这样来读,有时候要停一停,有时候再品一品,要把它吃进去。
(评析:名家名篇就该用“顶配”的方式来品。聚焦“变化”,领着学生用文学的“眼睛”去寻找巴金笔下海上日出“奇”在何处。于是,学生细品、慢品,发现作者通过光亮的变化、动作的变化细腻地描写了晴天时海上日出的奇妙景观。)
(2)放读第4、5自然段。
师:文章抓住了景物变化,但景物变化又与常人不同。抓住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变化,一点一点细致地描写出来。接下来,第4、5自然段姜老师就不陪你们了,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去读、去找“奇特”在何处。
(生自由读)
师:有奇特之处吗?说说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势不可当的力量。
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穿透力很强。
生: (读相关语句)作者已经深深陶醉了。
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光亮很强。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在前面姜老师的陪读下,学生已然学会了如何走进文字中去发现、去体会,此时在巴金的文字中走进走出似乎越发的游刃有余,交流分享十分流畅、精彩,姜老师只需传个话筒,学生就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