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一下)教学设计

作者: 董延春

教学目标:

1.借助看图猜字、形声字规

律、联系生活、勾连旧知等方法猜字音、字义,识记生字,认识“壁、借”等13个生字和户字头、车字旁,会写“房、爬”等8个生字。

2.通过分角色朗读、借助插图理解内容等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以“争当故事大王”为动力,借助课文插图,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了解壁虎、鱼、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活动发布。

读书节系列活动之“讲故事大赛”即将在一年级同学中展开,大家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最好。今天我们要挑战什么故事呢?(出示课题)

(2)识记课题。

课题中有没有学过的字,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读音的?

预设:

①壁:书上有拼音,方法是借助拼音。图片上是一只壁虎,方法是借助插图。下面是“土”,表示跟土有关,是它的形旁;上面是“辟”,是它的声旁。方法是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②借:借助拼音;联系生活(借书卡)。

(3)质疑课题。

齐读课题。这个题目让你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读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快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

际的学习情境——“讲故事大赛”,以此设计学习任务群,将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融汇其中,串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识记课题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猜字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猜字方法大胆表达出来,师生共同提炼方法,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同时也为后面全文生字的识记打下基础。质疑课题环节是将质疑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养成带着疑问读书的习惯。)

2.猜识生字,把故事读正确。

(1)自主初读。

讲好故事的第一步:字音读正确。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先自己猜一猜它的读音,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交流识字方法。

①墙角

预设:小壁虎在一面墙的墙

角上。

方法:借助图片。

瞧,教室里也有墙,这一整面都是“墙面”,那个角落就叫“墙角”。

方法:联系生活。

②咬

预设:左边是“口”,表示这个字跟口有关,这是它的形旁;右边是“交”,是它的声旁。

方法: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③爬

预设:“爪”表示爬要用到爪子,这是它的形旁;上面的“巴”是它的声旁。

大大的爪子,小小的尾巴,可爱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田字格里啦!怎样书写才美观呢?(注意笔顺、结构、压线笔画)

师范写,生练写。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自评。

④赶

预设:“走”表示这个字跟走路有关,是形旁;“干”是声旁。

⑤房

预设:外面是“户”,这个字跟门户有关,是它的形旁;里面是“方”,是它的声旁。

“户”在古文字中是一扇门的意思,后来经过演变,变成了现在的写法。它在这里是一个部首,户字头,再加上一个“方”字,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房”。

学生根据刚才学的半包围结构汉字的书写方法,自行书写。同桌互评。

⑥转

预设1:图片中的小壁虎转身看自己的尾巴。

预设2:左边是“车”,是这个字的形旁;右边是“专”,是这个字的声旁。(认识车字旁)

(3)读好词语。

小壁虎驮着词语来啦!开火车读词。

字音正确是成为故事大王的基础,祝贺大家,完成挑战。

(4)分段读故事。

学生评价标准:字音正确。

(设计意图:猜字的过程应当

是有趣的、有成就感的,因此这一环节改变以往教师出示生字,请学生说方法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不认识的字,并积极运用共同提炼的方法,自主猜字,然后进行表达和展示。参与交流的学生可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聆听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巩固方法的机会,随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则是将方法由点及面辐射开来,最终蔓延至整个课堂。本课写字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去观察、表达,然后将观察所得运用到书写过程中。)

3.通读文本,把故事讲完整。

(1)原因。

刚才大家提出疑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你在故事中找到答案了吗?

小壁虎尾巴被咬住了,他这样用力一拽,就是“挣”。逃命的时候要快、用力,挣断了尾巴。你能读好第1自然段吗?(生评价,树立榜样,其他人学着读。)

尾巴没有了,小壁虎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难过)引读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评价。

这就是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你能借助课本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2)过程。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呢?(小鱼、老牛、燕子)借到了吗?(没有)

你能借助课本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讲一讲吗?

(3)结果。

尾巴没借到,怎么办呢?(自己会长出来的)

你们感受到小壁虎心情的变化了吗?谁能讲一讲?

(4)师生小结。

疑问都解决了,现在你能借助

课本插图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生讲故事,互相评价。(字音正确、过程完整、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学生的质疑要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故而本环节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作为引领,边理解故事内容,边练习对照课本插图讲故事。在本环节中,只要学生能将故事过程讲完整即可,这是将讲好故事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节节拔高。)

4.研读对话,把故事讲生动。

(1)谈话过渡。

刚才大家都说故事讲得没意思。那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呢?咱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对话)

(2)研读跟小鱼的对话。

指生读对话。师生共评。

预设:注意问号、语气词。

加上它们,人物的语气会更加生动鲜活。跟同桌分角色练读。

指名同桌分角色读,生评价。

(3)合作研读跟老牛、燕子的对话。

同桌合作研读,指名展示。

(4)谁能对照图片,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过程讲连贯、生动呢?

指名讲故事,师生共评。

(5)完整的故事,谁敢来挑战?

指名讲故事,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评价

发现讲故事最难的就是讲生动。由学生的需求入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提升技能和素养的愿望。三次借尾巴的经历,我们以小鱼这一段为范例,详细学习,形成支架,为学生合作学习后面两次经历打下基础。同时借尾巴的过程也是支架,辐射整个故事,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搭建梯子,帮助学生成长。)

5.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讲好故事的要求。

6.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把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拓展性作业:推荐阅读《小兔子借尾巴》。

实践性作业: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作用,续编《小壁虎借尾巴》。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引导学生回忆将故事讲好的几个方法,激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联动,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大赛”导入,令学生对没有全文注音的长课文的恐惧感消除大半。在此任务情境之中,分别通过自主猜字实现字音准确,观察图片实现完整讲述,紧抓对话实现生动有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促成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提升学生自主识记生字、大胆阅读长故事、尝试讲好故事、了解自然常识等能力,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识记生字可以归类进行。本课要识记的生字不少,呈点状识记,会使课堂拖沓,学生逐渐失去兴趣。“用这种方法你还记住了哪个字?”如果以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不但可以提升识记生字的效率,还可以集中强化方法,避免过于分散导致方法模糊或混淆。

2.课堂重心可以进一步下

移。虽然本课层次清晰,但是前面环节的牵引痕迹还是有些重,直到后面学生开始互相评价时,课堂才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也才真正打开。在识字写字环节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圈画猜不出的字,互相成为小老师讲一讲方法,课堂重心便能下移。

3.课堂教学应多模态展开。本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是看图、讲述,低年级学生爱表演的特性没有发挥出来,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相信这对他们讲好故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