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群视域下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
作者: 汤瑾 杨沁怡在任务群视域下开展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实为一类融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实践活动为主轴,以学习主题为指引,以学习任务为平台,将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有望对长期存在的问答式课堂生态和机械训练为主的作业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
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创设起点,通过在情境中引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沉浸到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地阅读与思维、表达与探究,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理念的转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设计真实情境时,必须紧密依托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找到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以此为主线,串联起一系列的学习情境。
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快乐动物城举办“比尾巴”活动为主线,将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串联起来。在课程的开始,教师扮演导游兔兔的角色,邀请学生共同前往快乐动物城,并担任裁判。通过这种具身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成为快乐动物城本次比赛的一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聚焦于猴子、兔子和松鼠的尾巴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些动物尾巴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尾巴的特点,并加以描述。随后,巧妙地转换情境,创设“快乐动物城论坛”的情境,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说尾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需要围绕某个动物尾巴的特点进行描述,有条理、有证据地夸夸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尾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动物的尾巴特点,还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炼统整的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是基于对整个单元教学材料的共性进行提炼而成的,它反映了学科的本质、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比尾巴》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两篇课文都与动物和自然有关。《比尾巴》通过描述不同动物的尾巴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而《雪地里的小画家》则通过描述小动物们在雪地中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因此,可以将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主题提炼为“动物与自然”。
《比尾巴》一文,整堂课围绕比尾巴展开,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不同动物尾巴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后的问答游戏,采用“谁的尾巴怎么样”的句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其他动物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回答,进而引导他们了解到动物的尾巴各有其独特之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跳出比赛,进行充分的讨论,初步感受“各具特色,这就是最好的我们”的含义,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雪地里的小画家》以冬天里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作画的场景为起点,开篇便前置问题,为什么“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在此阶段,教师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真正的问题生发点和给予问题答案的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文本进行持续的对话,逐步发现这幅美丽的画作实际上是由小动物的脚印完成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在儿歌的世界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转化典型的实践活动
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非简单的平移,而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结构化的能力进阶。所谓结构化,是指将原本零散、无序的内容进行符合逻辑的、有序的排列组合。这种结构化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进阶,按照“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明确任务→整体学习”的流程有序推进。在《比尾巴》一文中,教师以“探索动物尾巴的奥秘”这一真问题、大情境为驱动,设置了“识尾巴”“说尾巴”“聊尾巴”三个实践活动,在“识尾巴”环节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准确描述尾巴的特点。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在“说尾巴”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谁的尾巴怎么样”的句式来描述尾巴的特点,从而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聊尾巴”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单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尾巴。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这一课程设计,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尾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遵循课标导向的前提下,本课程的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小画家们画了什么?”“小画家们是怎么画画的?”的问题串形式,而是结合文本特点,将情趣与理趣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三个小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找到联系点。首先,教师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将小动物的足迹与雪地上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进行关联,并探讨它们的相似之处。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迅速发现外形上的相似点。接下来,教师采用摆一摆的方式,将小动物与雪地上的画进行对应。学生根据动物的脚印推测动物的名称,从而加深对动物特征的认识。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阐述自己的理由。这样的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观察感知特点,通过实践操作形成经验,并通过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经验,使知识在已有的认知上生长出来,真正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有效落实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渗透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构清晰明了,各层次之间界限分明,过渡环节自然流畅。
四、拓展适切的生活运用
课文中所呈现的静态语言文字,若仅仅进行阅读和记忆,难以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果在动态的言语活动中,结合口语表达和语文实践,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识记、领会、分析和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以《比尾巴》一课为例,本单元主题为“想象”,其中教学目标之一为照样子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快乐动物城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化身为观众,与小兔、猴子、松鼠、小猪等动物扮演者进行对话。动物扮演者夸赞自己尾巴的作用,台下学生则结合生活经历,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尾巴并说出其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每个动物都不能失去自己独特的尾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拓展亦是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进行思辨性表达。因此,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营造适当的学习情境,文章描述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在雪地里绘画的场景,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参与这个活动呢?它们会在雪地上留下何种图案呢?明确冬眠的小动物不会参加本次活动且动物们的脚印各具特色。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脚印,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想象小羊、小猪、小鸟等动物在雪地上会留下怎样的画作。接下来,各小组汇报成果,每个同学都反思了为什么每个小组创作的画作都有所不同。实际上,真正的小画家就是学生自己,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每个同学都能成为小画家。■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区崇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