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操作策略
作者: 黄雅芸
在深度认知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概念、价值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团队探索出了语文社会化学习的课堂框架与系列操作策略,希望以此将语文社会化学习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情境之中,通过课堂变革,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素养、社会素养整体、全面、和谐发展。
一、语文社会化学习的课堂框架
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团队对社会化学习课堂模型进行了学科化改造,初步构建了语文社会化学习的课堂操作框架。
教材规定精读课文的教学时间为2~3课时,因此我们以一篇精读课文为单位,整体规划了80分钟语文社会化学习进程:
从语文社会化学习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可以看出,语文社会化学习主要依托于学习共同体内部或之间的具体交往活动展开,而教师基本不参与,组内共学占据了课堂上较长的时间。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层面来看,这样的课堂会带来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语文社会化学习?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语文社会化学习各阶段均有其需要注意的操作要点。
二、语文社会化学习的操作要点
1.自主研学操作要点
自主研学阶段是学生借助前置性语文学习任务,个体独立探索,对本课基础性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如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我建构,能经历较为深入的学习历程,就能为参与组内共学和深化探究提供必要的认知与交往基础。因此,自主研学的质量是语文社会化学习课堂质量的基础。
(1)研学前:教师精心设计学习单,为自主研学给予支持。
在自主研学阶段,语文社会化学习单是重要的学习支架。设计语文社会化学习单时,教师要注意如下几点:
儿童的语言。语文社会化学习单由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三部分组成。由于语文社会化学习单的阅读、使用对象是学生,而且完成、交流学习单的全程基本没有成年人辅助,因此学习单从学习目标到各项任务的语言表述都力求让学生一读就懂,易于理解和操作。
基础的目标。首先,目标设计要基于学情,充分考虑学生本阶段最近发展区,要让学力中等的大多数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即可基本达成目标;其次,目标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如抄默词语、朗读课文,以及围绕教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所定的基本目标。
合适的支架。设计研学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达到目标所需要经历的学习与实践、认识与行动、内容与形式进行整合设计,通过提示、示例、建议等方式搭建支架,支持学生自主研学,最终服务于学生习得方法、学会学习。
(2)研学中:学生认真完成学习单,为小组共学做好准备。
当学生拿到一份语文社会化学习单时,就置身于真实、独立的学习情境中,他们需要在目标导引下,独立完成学习单,为课堂共学做好分享准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把握目标要点,勾连目标与任务,将之建立联系。接下来,学生要依据任务要求,在学习支架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之后,学生还要再次勾连目标,对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复盘、反思。组长往往还要进行梳理总结,形成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一般方法,小组共学时与组员共享。
在学习任务板块的最后部分设有提出问题的固定栏目,学生在独立完成本课相关学习任务后,需要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提问栏目恰恰是语文社会化学习单上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激发学习热情、点亮质疑深化、催生深度学习的法宝。
(3)研学后:教师及时收取学习单,为深化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自主研学后,教师要及时收取语文社会化学习单,浏览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情设计后续学习。譬如根据学生字词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听写内容;根据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难点、盲点等进一步架设细致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共学;反之,如果学生独立研学任务完成得普遍很好,即可撤除原来预设的共学支架。同时,教师还要研读学生问题,以此优化深学路径。实践表明,优质鲜活的学生问题,往往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及时了解学生问题,能有效激活教师的备课思维,启发教师发现文本阅读新视角,为课堂学习提供新内容、新路径。
2.组内共学操作要点
从课前语文社会化学习单支持下的自主研学,到课上时长12~15分钟的组内共学,学生个体前后经历了两轮自主、合作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丰富、完整、进阶的语文学习经历。那么,教师缺席下的组内共学如何切实完成,并且得以质量保证?这是语文教师十分关切的实际问题。
(1)教师优化共学环境,提供助学支持。
虽然教师在组内共学阶段是隐身的,但要想实现高质量的组内共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筹划、细致辅导。首先,教师要为小组共学创设合宜的物理空间,提供合作方法指导。譬如,如何摆放利于组内成员围坐、面对面交流的桌椅;如何摆放学习用品,既方便取用、交流,又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组内交流时,应采取怎样的身体姿态、音量大小等。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共学策略、步骤的细化指导:组长如何快速组织组员进行基础字词的听写、核对;如何针对组员的不同学力安排交流次序;等。
(2)学生掌握语言范式,充分展开互学。
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共同体成员掌握了规范科学、符合学科特质的对话范式,能帮助组内共学走向优质、深入、高效。
在四人小组形态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身份不同,承担的职责也不同。因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角色的对话范式。例如:
从以上对话范式中我们不难发现,组长的对话语言为组内共学勾勒了一幅清晰、完备的流程图,引领了组内共学“明确任务—表达观点—对话互动—梳理提炼”的全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组成员要依据学习目标,明晰任务内涵;展开观点碰撞,在对话互动中启发思考;最后在组长组织下,学习小组还将共同总结学习历程与经验方法、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2022年版课标指出,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要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写作时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确实,语文学习特别强调感性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此,社会化语文学习对话的第一原则是“丰富彼此想法”,而非“追求标准答案”。于是,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些语言范式:
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打动我的词语……请问你们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你的发言给我很大启发。同样是这段话,我关注到了不同的地方……
你说得真好。我想换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同意你的看法。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我想起了学过的课文……我们当时是这样体会人物情感的……
我想通过朗读,用声音为大家展现这段话中的画面……
我想来模拟一下当时的人物动作(语气)……
从以上对话语言范式中可以看出,对话语言背后投射的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比如,“我想通过朗读,用声音为大家展现这段话中的画面……”体现了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具有促进理解、表达外化的功能;“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强调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结合;“我想起了学过的课文……我们当时是这样体会人物情感的……”则着力于语文学习策略的迁移与运用;等。
我们相信,当规范、科学、系统的对话范式由外而内进入学生的语言系统,化为其在真实情境中能自然调用的对话语言时,学生也就慢慢成为独立成熟的学习者、对话者。
3.探究深化操作要点
探究深化是语文社会化学习的关键一环,其完成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
社会素养能否有质的提升。在语文社会化学习课堂进程中,到了探究深化阶段,教师角色有明显转变:自主研学和组内共学环节,语文教师是隐身的,要克制自己对学生学习的参与欲望和介入行为,其目的是让教于学,给学生个体自学与合作共学以充分的时空保障;而到了探究深化环节,受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的局限,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进程往往进入了平台期,这时教师就要“走到前台”,成为“对话中的首席”,主动介入、适时参与、有效引导。
(1)对学生问题的结构化梳理。在组内共学的最后,由各小组提交本组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组内共学仍不太理解的问题;一种是组内公认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到了探究深化环节,教师首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各组提交的问题进行整合、梳理、取舍,从而确定核心问题,安排解决问题的合理序列;在围绕核心问题的深化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陷入困顿或偏差,教师此时应该通过积极、恰当的“教”将“学”引向深入。
(2)对语文学习的结构化安排。语文课程实施强调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在探究深化环节,语文教师应以学生问题为导引,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整体设计适宜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方说,“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以问题撬动听说读写整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感受文学之美,提升审美修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则要通过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3)对课堂板书的结构化设计。在探究深化环节,我们提倡语文教师对板书进行结构化设计。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板书(见下图)中可见,板书分为两部分:板书中间部分为初始板书,体现学生在步入探究深化环节之前形成的认知基础;板书两侧部分为增量板书,呈现了学生进入探究深化环节之后,围绕核心问题(为什么李大钊被捕、受审时有非常镇定的表现?)经历的问题解决、思维进阶过程。
一份结构化板书,即一份最精练的教师探究深化环节备课单,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主要策略、实施路径、学习成果在板书上均得以明确规划、完整预设。当然,随着课堂学习进程的实际展开,板书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同时,一份结构化板书,也是一份学生思维发展进阶图。在经历探究深化之后,我们希望学生能结合清晰、直观、结构化的板书,对自己的学习经历、经验进行回顾反思,助其成为更优秀的学习者。
4.验学延学操作要点
验学延学是语文社会化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验学的主要功能是了解学生对核心目标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补足纠偏。操作时一般由教师当堂提供面向学生个体的验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答题,自评、互评。延学则重在拓展和延伸,不是每课必备项目,可以单元整体设计。延学的内容通常来自学生课堂上没有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主题阅读、项目探究等,走向更为开放、跃迁的语文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