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造语言的场 深植文化的根
作者: 张学伟 钱炳伟一、入文——“心”字打开一扇门
师:中国的汉字中有一个字特别神奇,
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且伴随我们一生,这个字是——(板书:心)
师:请同学们用“心”来组一个字。
生:想。
生:念。
师:哪里想?哪里念?
生:心里。
生:愁。
生:急。
生:惑。
师:忧愁,着急,疑惑……这些情感都来自哪里?
生:心里。
生:感。
师:古人说:受之于外,感之于——
生:心。
师:“心”其实还有一个变形。(板书:忄)
生:竖心旁。
师:谁来用竖心旁组一个字?
生:“快乐”的“快”。
生:“吃惊”的“惊”。
生:惭。
生:怕。
生:恨。
生:悔。
生:悼。
……
师:你们所说的这些情感都来自哪里?
生:心里。
师:其实“心”还有一个变形。(板书:)
师:在哪里见过?
生:“添”字的右下方。
师:对。“添”的右半边“忝”字常用作自谦,比如“忝为人师”,就是说“我做你的老师其实自我感觉才能不够,心中很惭愧”。是哪里觉得惭愧?
生:心里。
生:恭敬的“恭”。
生:羡慕的“慕”。
师:我对你的恭恭敬敬是从哪里产生的?
生:心里。
师:爱慕、羡慕,都是哪里“慕”?
生:心里“慕”。
师:所以,这个“心”字特别重要啊!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跟“心”有关的故事。
二、读文——由“弃”到“还”意蕴深
师:《铁杵成针》这则小古文,我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左半边一位同学,右半边一位同学。(出示课文)
(两生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不错。只有一点点瑕疵,我先不告诉你们,一会儿我们再说。先看课文是不是先介绍了一处地方?大家一起读——
生:(齐)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师:什么山?
生:象耳山。
师:什么水?
生:磨针溪。
师:好,象耳山下磨针溪。介绍完地方,课文又介绍了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一个——
生:故事。
师:故事有很多种,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传说故事……我问你,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生:是。
师:是吗?作者明明告诉你了,这个故事是——
生:传说故事。
师:何以见得?
生:“世传”就是传说故事。
师:对,它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传说故事。
师: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文本里找到信息。它是个传说故事,那两个字叫——
生:世传。
师:这个故事里还有人物。一共有几个人,分别是谁?
生:李白。
师:另一个是谁?
生:老媪。
师:老媪,就是一位老奶奶。其实,那个老奶奶一共就说了一句话,三个字——
生:欲作针。
师:她就做了一个动作——
生:磨。
师:来,我们做做这个动作——
(生做磨铁杵的动作)
师:看到她在磨针,李白做了一件事情。也是一个字——
生:问。
师:对!问完了,李白做了什么呢?
生:还卒业。
师:李白做了什么?
生:(齐)还卒业。
师:“还卒业”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师:“还卒业”到底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
生:还。
师:第二件事是——
生:卒业。
师:文言文的标点是我们后
人根据文意加的,古人写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标点。我们再来读,把两件事分开——
生: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师:大家一起读全文——
(生齐读)
师:这个故事,其实你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请一位同学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生:有一个小溪叫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里读书,还没读完就走了。他路过小溪时,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磨铁杵,他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了,就回去继续学习。
师:他,是谁?她,又是谁?
(生愣住了)
师:我给你提个意见,我们讲故事的时候,表述不能讲太多“他”(她)。“他来她去”的,人家就“他”糊涂了!(生笑)我们要在中间适当地加上称呼或者名字,这样的话听的人才能明白。来,你重新说一遍——
生:象耳山下有一个磨针溪,
传说李白在山里读书,还没读完就走了。路过小溪时,他看到了一个老奶奶在那儿磨铁杵。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干什么?”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被老奶奶的行为感动了,就回到山里,努力学习,完成了学业。
师:他讲得清楚不清楚?
生:清楚!
师:非常好!我们讲故事,还要注意人物要在这个故事的环境里,不要穿越到现在。上次有个同学讲这个故事,竟然说李白问老奶奶:“你为什么不到附近的超市去买针,而非要磨针?”后来我就告诉他:“不要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去想象、质疑古人的生活。”《愚公移山》非要问他为什么不搬家,非要搬山?《鹬蚌相争》要去抬杠:鹬和蚌你夹我的嘴,我夹你的嘴,它们怎么说话呢?这叫作抬杠,不是真的学问。同桌相互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互相讲故事)
师:古人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字特别少,含义特别深。所以讲这个故事的过程需要我们抓住一些字词去想象补充画面。我们想象一下,在这个故事中,李白都经历了什么?他会有哪些表情?他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师:我们先来理一理:李白在山中读书,他做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生:弃。
师:就是弃学。学习太难了,李白想逃学放弃。一个字——
生:弃。
师:然后见老媪磨铁杵,他怎么做?
生:问之。
师:对!又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问。
师:问完了,之后呢?
生:他“还卒业”。
师:哪里就直接“还卒业”了?听到老媪的话,他——
生:感。
师:然后才是——
生:还!
(师板书:弃、问、感、还。出示课文,“弃、问、感、还”四个字加粗变红。)
师:李白一共做了四个动作,弃、问、感、还。
师:这就是李白的经历。其
实,我们还应该想象人物的表情。我想,李白在“弃”的时候,李白在“问”的时候,李白在“感”的时候,李白在“还”的时候,他都会有不同的表情。同学们再轻声默读课文,读着读着,你就会看见李白的表情了。
(学生边默读边揣摩、想象,有的学生还模拟做出各种表情。)
师:谁发现了藏在文字背后
的表情?
生:李白一开始他先“弃去”,结果最后就“还”了。
师:这是过程,不是表情啊。你没看到李白弃去时的表情。(对另一生)你告诉我。
生:我认为他“弃”的时候,肯定是觉得读书太无聊了,就逃学了。他逃学时候的表情我觉得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高兴的,不用再学了;另外一种就是厌烦的,心里还在说:“学习太难了,太枯燥了!”
师:他看到了李白“弃”的时候厌烦的表情。那么,当李白“问”的时候,看到老奶奶拿着铁杵要磨成绣花针,他又是什么表情?
生:李白一脸疑问。
生:李白难以置信。
师:一脸疑惑——李白的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什么?
生:问号。
师:李白回山的时候,也就是“还”的时候,你猜是什么表情?
生:“还”的时候他想着要刻苦学习,长大有出息。
生:“还”的时候他下定决心,想着一定要努力学习。
师:他内心的想法我知道了。
脸上什么表情?
生:坚定。
生:坚决。
三、品文——“感”字表情见
“磨”意
师:刚才我看到了故事中藏着的人物表情——李白“弃”的时候是厌烦,“问”的时候是疑惑,“还”的时候特别坚定,其实最难的那个字是“感”。李白其实在“问”过之后,看看铁杵,想想绣花针,看看老媪,想想自己……他的内心活动一定是很激烈的。
师:(左手举起话筒)这个是
什么?
生:(醒悟)铁杵。
师:(右手拿起一支粉笔)这个是什么?
生:(齐)绣花针。
师:真实生活中,铁杵和绣花针的差别可比话筒和粉笔的差别大得多了。我们且把它们看作铁杵和针,你就是李白,看看铁杵,想想针,你没有想法吗?
生:这个铁杵真的可以磨成
针吗?
生:铁杵磨成针,这得需要多久才能磨成呀!
生:(指着“铁杵”,再指着“针”)它(铁杵)真的可以磨成它(针)吗?这是不可能的吧?
师:看看,李白怀疑了,他的表情是——
生:惊讶。
生:不相信。
师:很惊讶,很好奇,不敢相信。大家看我,我就是那个谁?
生:老媪。
师:我做什么动作?
生:磨针。
师:(做出慢慢“磨”的动作)看看我的动作,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由它(铁杵)到它(针)就差一个字——磨。(板书:磨)
师:“磨”的时候每天磨下去的多不多?
生:不多。
师:甚至肉眼根本看不到。但是每天其实都“磨”下去了,有没有?
生:有。
师:这个就叫“日不见进——每天好像都看不到进步;每日都进——每天其实都有变化”。
师:如果我们把“磨”和“心”联系起来,其实坚持不断地“磨”的背后藏着一个词语——
生:持之以恒。
师:一个字——
生:恒。
师:[板书:磨(恒)]看了铁杵,看了针,看了老媪,下面该看看——
生:自己。
师:李白看看自己,聪明的他会想到什么?
生:我觉得他当时会很愧疚。
师:为什么?你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们。
(生未能表达清楚)
师:李白读书这件事情,就好像老媪在干什么?
生:磨针。
师:老媪的铁杵好比是——
生:铁杵好比是李白读书时
遇到的艰难。
生:李白读书也可能每天似
乎都看不到进步。
师:老媪磨成的针就好像是——
生:学业成功了。
生:学习的成就。
师:对啊,只有战胜了它(铁杵),才能得到它(针)。这中间最重要的动作是——
生:磨。
师: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
生:磨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