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二下)教学设计

作者: 杨平

教学目标:

1.通过熟字比较、偏旁归类、随文识记等方法识记“晓、慈、绝、鹂、鸣”等11个生字和多音字“行”,通过观察比较,学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想象画面,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领会诗的意境。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入,共解诗题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老师出示图画,看看谁能猜出画中包含的古诗。(先出示学过的诗意图画,最后出示西湖荷花图。)

预设:

(1)极少数学生说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真了不起。你在哪里读到过这首诗?知道是谁写的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相机导入课题)

(2)没有学生说出有关的古诗。师:能用你知道的词来形容一下这幅图画吗?

2.这么美的景象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流传了800多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板书诗题)

(1)“晓”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谁来猜猜它的意思?(联系“春晓”理解,借助偏旁和意思识记生字。)

(2)(出示净慈寺的图片)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借助“慈”字的演变识记“慈”。

(3)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朋友,他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官了。

3.知道了这些,谁能猜一猜诗题的意思? 早晨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4.懂了诗题的意思,你一定会读诗题了,谁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用图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对新知充满期待,同时也尊重部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让自主思考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接着往下读。学生自由读诗,并自学诗中的生字。

2.同桌互读古诗,检查朗读是否正确。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识记生字。“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这首诗里有一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毕、竟、映、湖、莲、穷、荷”可以采用熟字相加、借助偏旁、组词等方法。

4.古诗是有韵律的,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按照韵律来读,就会特别好听,老师把节奏都给标出来了,你们要不要试一试?学生练读,试着读出节奏和停顿。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师范读后学生再练读古诗,指名学生读,老师帮助打手势读,学生自己打手势读,师生分句读,齐读。

5.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眼前有没有看到画面啊?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古诗、同桌互学等形式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更快掌握知识。运用打节奏、做手势等方法帮助学生诵读诗句,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获得语感。)

板块三   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当你了解古诗的意思后,你

会看到更美的画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看看书上的插图,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2.同桌合作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明确重点字词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

别样:特别。

4.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理

解诗的大意。

师:这些难懂的词大家都知道意思了,现在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大意。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首诗语言浅近明白,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例子,放开让学生自学、同桌互学、集体讨论,达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作用。)板块四   品读悟境,想象画面

1.出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诗人一开始就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谁来说说你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西湖一年四季都美不胜

收,你们要不要去看看啊?出示西湖各个季节美景图片。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的这种感受放到诗句里读出来吧。指名学生读诗句。

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西湖六月,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诗人最喜欢的是西湖六月的莲叶和荷花,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接天——莲叶很多。

①体会“接天”。

师:为什么从“接天”可以看出莲叶非常多?学生说说自己对“接天”的理解。(莲叶看不到尽头,一直伸到天边。)

师:现在让我们都起立,往前看,这里是满满的莲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再往前,再往前,一直看到天的尽头,告诉我,你看到的都是——(莲叶)这就是接天莲叶。

②朗读诗句。

师:谁来读这一句,让我们看到接天的莲叶。

朗读指导:这么多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直延伸到天尽头,要慢慢看,你再读一次。

(2)无穷碧。

这接天的莲叶,除了多,还给你什么感受?

①碧,碧绿的莲叶,从“碧”字可以看出莲叶的绿。

师:你还见过碧绿的什么,喜

欢吗?请把你对碧绿的颜色的喜爱读出来!学生读诗句。

师相机点评:你读出了莲叶的青翠欲滴;你让我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莲叶。

②无穷碧——无穷无尽的绿色。

师:在这“碧”字的前面还加上了 “无穷”,你仿佛又看到什么呢?

一片无穷无尽的绿色,一望无际的绿色。挨挨挤挤的莲叶铺满了整个湖面,满眼都是绿色。

(3)再读诗句,读出感受。

接天的莲叶,满眼的绿色,仿佛碧绿的大海伸向天边。指名读、全班齐读。

3.出示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理解“别样红”。

在碧绿的接天莲叶之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师:别样红是怎样的红,有多特别,哪里不一样?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学生读。

②展示清晨荷花图。

师:你们想看看这别样红的荷花吗?现在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别样红了吗?

有了碧绿的莲叶映衬,有了清晨阳光的照耀,荷花更红了,莲叶也更绿了。

③指导朗读。

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就是西湖六月的美景,莲叶接天一碧万顷,荷花映日别样红,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美景留在心中吗?

配上音乐,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出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面对如此美景,难怪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现在的你一定和诗人有一样的感叹吧,谁也像诗人一样发自内心的赞叹?指名学生读。

4.全班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低年级要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诗句想象画面也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读诗句、想画面、说感受、议情感、再朗读,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输入(自读诗句,认知文字)—内化(体会词语,想象画面)—输出(说出感受,诵读抒情),环环相扣,步步深化,逐渐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

板块五   质疑诗题,体悟情感

1.同学们的朗读把老师也带到了美丽的西湖。现在让我们看看诗题,再来读读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题目中是送别朋友林子方,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杨万里在赞叹西湖六月风光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在吟诵阳光下一碧千里直到天边的莲叶和红艳的荷花时又在想什么?

2.指名学生说。

预设:杨万里在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时在想:你看西湖这么美,还是留下来吧!

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在想:希望这美景留在你心里。希望你一帆风顺,前途像花一样美。

3.小结。

诗人用如画的美景告诉朋友,我舍不得你,希望你前途似锦,希望你大展宏图。诗里一句都没提别离,但是却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深深的感情,这叫以景寄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诗题和诗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燃起体验探究的愿望,去思考诗人此刻内心的感受,变换角度对课文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板块六   背诵古诗,表演古诗

1.同学们,杨万里和林子方即将分别,此时一别,不知多久才能相见。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来送别朋友,你想把这首诗送给他吗?快把这首诗背下来,我们去给林子方送别吧。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表演送别,内化古诗。

现在大家都会背这首诗了,你们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来给好友林子方送别吧。

指名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让背诵换了一种方式。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不是为了背而背,而是基于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背诵。)

板块七   比较分类,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字形。

(1)出示“莲、荷”,指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关键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后临写一个,相机指导。

(3)出示“湖”,请学生说书写要点。强调三部分都要写得瘦长,“古”的位置高。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临写。

3.展评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板块一   温故知新,理解诗题

1.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吧。

指名学生背诵。

2.根据背诵,相机板书课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的诗,题目是《绝句》。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3. (学生质疑)预设:“绝句”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请学生讲解)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讲解绝句的意思。绝句是古诗的一种形式,一般有四句,有七言、五言之分。这首诗每行七个字,是——七言绝句。杜甫在1200多年前,重返旧居成都草堂,看到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