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下)教学设计
作者: 杨舸教学目标:
1. 会认“仞、岳、蓟、涕、襄”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走近诗人,走进历史,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板块一 主题导入,统整回顾
1.导入。
出示单元导语中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齐读)这是晚清著名爱国政治家林则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决不会因为可能受到祸害就躲避。这时你们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人物?(预设: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方志敏等革命先烈,抗疫英雄……)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感。本单元第9课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以及他们笔下描绘的人物就有着这样的报国之心和家国情怀。(板书课题:
9.古诗三首)
2.回顾。
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通常有哪些步骤?(学生间相互交流,教师提炼概括。)步骤一般有: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看来同学们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今天我们就用上这样的步骤来学习,先学习前两首七言绝句《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块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诗题,知诗人。
(1)第一首诗是盛唐诗人王昌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板书:从军行)生齐读,师引导:关于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预设:从注释中我知道“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军士的生活。)师简介诗人: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2)第二首诗的诗题比较长,(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目中有时间、有地点、什么事,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预设:时间是“秋夜将晓”,“晓”指天亮,“将晓”就是“快要天亮”,“秋夜将晓”就是秋天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地点是“出篱门”,“篱门”就是指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是指出门感到一阵凉风;“有感”是深有感触。)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题目的意思?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师指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齐读。)诗人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
2.读诗句,明诗意。
(1)请大家把《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认认真真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小组内先练习。
(2)检查生字词,正音。
出示第一组:长云 终不还 遗民 泪尽
相机点拨:这组词语中有不少多音字,读的时候要注意。
出示第二组: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指名读。相机点拨:这里的“河”与“岳”分别指的是什么?(“河”是指黄河;“岳”是指西岳华山。)“三万里”“五千仞”分别是形容黄河与华山的,那么“三万里”“五千仞”到底是多长、多高呢?(古时候“一仞”为八尺或七尺,这里是虚指、夸张,形容非常长、非常高。)指导书写“仞”和“岳”:“仞”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其中点画居中,不要漏写。“岳”字中的“丘”首撇短平,最下面的横平直且最长;“山”要扁,中竖稍长。让我们带着想象再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3)指导读准诗的节奏。教师相机点拨:七言绝句一般采用“四三”或“二二三”划分节奏(出示),指名读,齐读。
(4)师小结:朗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重要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借助注释、查找课外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再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大概的意思。
生相互交流,师巡视点拨。
(设计意图:“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是古诗教学必由途径。一读,要求读准字音;二读,要求读出节奏;三读,要求读出诗意。这一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表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块三 入境品读, 感悟诗情
1.品读景物,体会“孤寂”。
(1)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人王昌龄笔下的西北边塞是什么景象呢?看课文插图,你们能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吗?(出示前两行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行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孤寂。)
(2)抓住重点词“暗”,说说自己的理解。(预设:表现出边塞自然环境的艰苦与恶劣,或许还夹杂着战争的硝烟与阴霾,表达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低落、黯然、孤独的心情。)
(3)玉门关有多远呢?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联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体会玉门关的遥远以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孤”和“遥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戍边将士远离家乡与亲人的孤寂以及思念家乡与亲人的压抑之感。)想着边关的遥远与荒凉,想着戍边将士们的艰辛与孤独,我们再读一读诗的前两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品读誓言,体会“豪迈”。
(1)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如此的深切,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呢?(快点回家)可诗中的戍边将士想的是什么?——生齐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说说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打动了你?抓关键词语“穿”“终不还”以及两个“不”字来体会,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穿”表示征战时间之久,反映了战争的激烈、频繁。)这里的“穿”不是穿上的意思,而是穿破、磨破的意思。但是穿破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将士们抗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即使战争如此惨烈,将士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读——生:不破楼兰终不还。根据注解我们知道“楼兰”是当时西域古国名,泛指侵犯大唐的西域各部族政权。从“终不还”以及两个“不”字体会到什么?(大敌当前,将士们把生死置之度外,誓死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师板书:英雄气概、坚定决心。)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再读——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师小结:这铮铮誓言就是将士们的家国情怀呀!《从军行》的前两行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行直抒胸臆,用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表达出热血报国之心和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后还可以再收集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感悟诗情是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学中,抓住“暗”“孤”“遥望”“穿”“终不还”等关键词语,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苍凉孤寂的边塞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当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再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3.品读景物,感叹“壮美”。
(1)第一首诗《从军行》充满了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连年的烽火对于宋朝的遗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插图)年事已高的诗人陆游披着单衣,拄着拐杖,北望中原,他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能联系诗句说一说。读——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指导书写“摩”)“广”横稍短 ,撇要长,中间的“林”扁宽,“手”上撇短平下横长。
(2)通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高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华山的巍峨,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读,齐读。)诗人仅仅选用了这两处景物就把中原大地的壮丽辽阔展现在大家眼前,面对如此壮美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自豪与激动)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师板书:山河壮美)
4.品读动作,感受“悲愤”。
(1)这壮美山河本应让人感到自豪,可是接下来诗人却将笔锋一转,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通过读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泪尽)
(2)“遗民”是指谁?(预设:注释告诉我们“遗民”就是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师补充资料: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之后,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建立了南宋,却偏安一方,迟迟没有收复失地,这些在金统治之下的中原百姓就成为了“遗民”。)这些“遗民”又是怎样的命运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他们会经历怎样的压迫与折磨?(生讨论交流。预设:他们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生: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啊,沦陷区的中原百姓只能向着南方,一年又一年地盼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早日赶走金兵,收复失地。可你们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个“又一年”吗?中原已经整整沦陷了65年!
(4)引读。1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0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5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当一次次希望变成了失望,他们的泪都已经流尽了!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一读后两行诗——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此时你们理解“遗民”一词,还仅仅是“遗留”“遗落”的意思吗?(还有遗忘、遗弃的意思。)他们是被谁遗忘、遗弃了?(南宋皇帝和朝廷)“南望王师”不仅仅是“遗民”的期盼,这也是诗人陆游的期盼。尽管南宋朝廷昏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直到临终,他依然发出热切的呼唤,告诉儿孙——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通过这些诗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就是诗传承的文化与魅力。(师板书:忧国忧民)
(6)师小结:两首诗,两个朝代,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边塞的将士,泪尽胡尘里的遗民,当这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又有怎样的感悟?(生讨论交流。预设: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的军队保家卫国,才有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爱国和责任是永恒的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遗民”“泪尽”“又一年”等关键词语,通过结合课外资料、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方法品悟诗情,体会沦陷区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境遇以及一年又一年苦盼王师,却不断从希望到失望的悲凉,深切感受诗人的悲愤之心。)
5.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拓展阅读王昌龄、陆游的其他相关诗作。
(3)查阅安史之乱的历史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块一 知诗人,解诗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七言绝句《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家都会背诵、会默写了吗?(随堂检查背诵、默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