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 周彦 李亮陶行知先生有许多常被人提及的教育名言,比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等。这些当然是他教育思想的精髓,但是如果只知道这几句话,似乎很难明白,为什么先生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对他伟大人格的传承,还可以找到很多大道至简、至为朴素的教育规律,让我们不仅在精神上受到洗礼,而且可以站在近100年的时空跨度上,审视当下的教育问题,理解今日的课程教学改革。
追寻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救国的轨迹,无疑会被他在质朴的语言中对社会和教育的洞察所折服,但最为让人动容的,是他博大的爱国情怀,这也是走近他教育思想最为震撼人心之处。
一、博大深广的爱国情怀
我们在今天再一次走近陶行知先生,最为鲜明的感受,就是他博大深广的爱国情怀。他所有的教育实践和观念,都是基于这一爱国情怀之上的,没有这个思想前提,是很难理解他完整的教育思想及社会改造实践的。
他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故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即视众庶程度,实有不足。但其为可教,施以适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焉。”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陶行知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如他所说,“凡国家都有人爱,我们不爱国家,或者爱的不深,外国人就要代我们爱了。……一国的存亡,看国民有爱国的心没有。有了爱国心,虽亡必存,没有爱国心,虽存必亡。”这种爱,在他的身上更加体现为一种使命感,他在《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中说:“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动荡不安。陶行知认为,国家富强、实现民主共和的前提,是国民需要接受良好教育。因此,他寄希望于通过改造旧教育来改变民族的历史命运。因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共和国立国的要素,在国民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了解,谋共同的利益。……吾们当怎样利用他,养成互助、团结、同情等好习惯和共同了解的机会,那就全靠教育。……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916年2月16日他在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的信中说:“我回国后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
回国后,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认为平民教育的问题非常之大,“实可令人惊讶”。四万万人中,12岁以上粗识字义的人只有八千万人,约有二万万人是需要平民教育为他们负责的。只要有一人不会读书看报,就有一份责任未尽。这些人十有八九在乡下,大多数还是女子,平民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农人能看报、记账、写信,更重要的是需要平民具备民主国家必须的知识,从而做一个合格的国民。
1926年至1927年间,他正式提出中国乡村教育改造,认为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于是,1927年,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穿着布衣草鞋来到南京北郊,创办了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来到晓庄后,当时有人到燕子矶畔投江自尽,他在江边立碑:“想一想!”“死不得!”“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与其投江而死,何如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努力而死!”
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写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他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这段话似乎就是陶行知先生本人的精神写照。
陶行知先生对弱者有着深切的同情。他爱农人、爱儿童,倡导妇女解放,让她们接受良好教育。他说:“男女也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无论贫富,也应该有均等受教育的机会”,“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他对受到压迫、失去自由的弱势群体非常关爱。他批评当时的旧教育:“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苦人的田园里。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游水玩。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乡下去,灌溉农人所种的五谷,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边远的地带去,滋长时代落伍的人民的文化。”
他对农人的解放,集中在普及教育、识字明理的层面,力图使他们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能摆脱传统教育中的文化压迫。他明确反对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二元论,认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农人施与的文化压迫。他在《自立歌》中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他告诉广大农人,我们不但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人中人,不要想去做“人上人”。
他对儿童在传统教育中面对成人世界所遭受的压迫也有深切的同情,他说:“文学是从生活里压迫出来的,我们至今还不能产生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可见同志们还没有十分感觉儿童生活的压迫。”他尤其痛恨传统教育的填鸭做法,不把儿童当作一个生动人,只是记诵一些僵死的文字符号,不关心儿童的生活。因此他倡导小先生制、工学团、艺友制等等,让大人认识到,跟儿童学习是很正常的事。他在为儿童创作的时候也常常请教儿童,在谱写晓庄师范校歌《锄头舞歌》的时候,他也先请教儿童,他们都能听懂了,他才认为可以。
他既重视教育上革新,也重视政治上革命。“九一八”事变以后,他逐步成为爱国运动领袖。1936年7月,陶行知先生前往英国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发动各国侨胞,争取各地正义力量的支持。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时报》赞扬了陶行知先生以促成国共合作为己任,倡导各党派组成联合战线,携手抗日。1937年,他代拟《杜威宣言》,经杜威同意,发送给罗曼·罗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伯特兰·罗素、甘地,希望他们组织世界各地的人民,拒绝出售和租借战争物资给日本,“尽可能给予中国各种援助以进行救济和自卫”。
1939年,他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救助在战火中的儿童,同时也积极扩大宣传民主、创造的主张。他解释育才的校徽时说,“我们的三个环是三个连锁的红血轮,代表着有生命的学校、有生命的世界、有生命的历史都联成一体”。我们“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要有责任心……我们要从这少数的人,成为多数的人,要用多少年的工夫?非得终身从事不行”。在抗战中他提出:“我们还要把教育开展到敌人的后方,使伪政权不得成立,日本的反战运动强化起来,展开到全世界去,使国际上的援助益为积极”“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与现实格斗的真教育”。他为育才学校奔波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恩来认为,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正是秉持着这样爱国的赤诚之心,陶行知先生才在乡村师范中进行着深刻的教育试验,并寄希望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造。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广为接受,就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改造之思想主张,都有着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所以,要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要弄明白,他认为旧时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所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现实。
二、直面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
要全面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就要首先了解他眼中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教育及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平民为大众,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使命。陶行知先生认为,平民教育就是一种大众教育,着眼于人民的大众的解放,民族解放与大众解放是不可分的,“如果大众不起来,民族解放运动决不会成功”。他提出的“小先生制”“艺友制”等,都是为了发展平民教育。而传统教育并不关注平民教育的普及,尤其女子教育难以普及,而且把小孩子教得少年老成,成了小老夫子,教育被少数人当作私有财产占有,没有天下为公的意识。当教育不是为了人民,不是为了国家培养人,它的出发点就出了问题,因此也就必然导致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教育培养的是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书死的书呆子。手脑分家会培养书呆子。“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我们要大学培养与国计民生有关系的学者领袖,不要大学培养避世的隐士,出世的僧尼,不知世事的书呆子。……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旧教育“把教育等同于读书”,后来又把读书等同于会考,并且“把社会和学校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员们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偏狭地认为学校就是求知的地方,而社会才是行动的地方,所以造就了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
第三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教育培养人的方式里,是忽视人的存在的。他认为有五种人不能算作是“整个的人”:“残废的、依靠他人的、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人、被他人买卖的人、一身兼管数事的人”。教育要培养整个的人,首先就要改变教、训分家的状况。教育是教人读书,训育是教人做事。前者培养知识,后者训练品行。把知识与品行分开,思想与行为分开。更为严重的是,它还是吃人的教育。让学生死读书,用各种考试弄得大家忙个不停,没有一点空闲去传达文化、唤起大众,同时也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只许听讲不许提问,不许到社会里去活动,一路考试考下来,身体健康没有了,就进棺材。还教人劳心不劳力,教人升官发财,吃工人、农人的血汗。
在培养人的方式上,他认为我们尤其缺乏教育试验的精神。习惯沿袭陈法,“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无例可援,虽善不行”。又有仪刑他国、依赖天工、率任己意、偶尔尝试等毛病,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缺乏教育试验之精神,他认为试验是进步之源泉。因为“上头的命令,只不过举其大端,其中详细的情形,必定要我们去试验。用了种种方法,有了结果,再去批评他的好坏”。这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待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其中的各种理念和要求,都是比较上位的,需要进一步的教育试验,才能够对其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而不是一看到这个文本就觉得困难,觉得问题很多,不可行
云云。
当时的教育现实中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乡村教育走错了方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一言以蔽之,即失去了生活力。这样的教育无法让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与之相应的,中国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范学校与附属学校隔阂,附属学校与实际生活隔阂。这种师范教育要不就是空想出来的,要不就是从外国搬运来的,反正“不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
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主张,其实都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和困难的,为什么需要“小先生制”,让小孩子“即知即传”呢?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师范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如果不采用新的方法,要消灭我们国家的文盲,就需要上百年。为什么要去乡村办教育呢,因为农人是我们国家人口最多,也是最缺乏知识的群体,他们被传统教育教坏了脑袋,让他们只要劳力不要劳心,所以他们大多都是做着重复的劳作而没有进步。因为把读书和行动分开,所以缺乏实验、缺乏创新、缺乏改造环境的意识等等。而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虽然有学者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着生命教育思想,包含着民主教育思想等等,但是我们这里仍然沿用生活教育的名称,试图对其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
三、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方法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的三个基本命题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前两个命题都是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得来。第三个命题“教学做合一”,可以视为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甚至说“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这个观点从提出到完善,也是陶行知先生不断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从教授到教学,从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其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而且这种内涵完全是基于他自身的实践经验得出,也就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而得出,所以对教学做合一的把握,是我们理解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