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绿”背后的生活世界

作者: 林志芳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描述的景象。

2.结合背景资料,初步感受本首诗的写作手法以及蕴含的情感。

3.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词串,引入课题

1.出示词串,指名朗读。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看,老师带来了一组描写颜色的词。谁能来读一读?(依次出示三组词串,指名朗读。)

雪白   翠绿   茄子紫

粉紫   青绿   蓝黑

深红   淡绿   明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发现三组词语的构词规律分别是“事物+颜色”“颜色+颜色”“程度+颜色”,并拓展同类词语。

2.积累词语,引入课题。

师:原来描写颜色的词语其构成规律是如此丰富有趣,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生自由朗读词语)

师:不同的颜色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白色纯洁、红色热情、绿色充满生机与希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颜色的诗,题目是《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呈现各种各样的

颜色词,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敏感,

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从而感知颜色的丰富和语言的奇妙,为进入诗歌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识作者。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出示艾青简介,略。)他从小酷爱画画,对色彩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他把自己对颜色的感觉写进诗歌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我们首先通过朗读音频,进入诗人笔下绿色的世界。

(师播放诗歌范读音频)

2.初读诗歌。

师:在诗人的笔下有个神奇的绿色世界,在这首诗里,作者不仅写了他看到的景象,还写出了自己的感觉与感受。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找看哪些段落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感觉与想象。

3.整体感知诗歌。

(1)指名五位同学接力朗读诗歌,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明确:第2小节是作者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象,其他小节是作者的感觉与想象。相机形成板书:

景象(看):色彩丰富

感觉(想象):形态多变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初识诗人,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诗歌,欣赏品味

1.赏读第1~2小节,还原绿色世界。

(1)圈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师:(出示第2小节)先来看这丰富多彩的绿。请你找一找,画一画,看诗人写到了几种不同的绿色。

引导学生画出 6个表示颜色的词,读好词语并关注省略号。

(2)给颜色词语分类,读出绿色的惊喜。

引导学生分析词语:哪些词是事物+颜色,哪些词是程度+颜

色、颜色+颜色?如果按照构词方式分组,你会怎么分?思考:诗人的写作怎么毫无顺序?

相机提示:自然界是不按规律排列的;惊喜的情况下会说话毫无次序。

师总结:世界美丽的绿色让诗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了。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读。提示:“这么多”要读重音;语速要稍快,一口气列举出来。

(设计意图:这首诗出现了各

种描写绿色的词语,丰富多彩的绿是学生感悟的重难点,也是进入诗歌世界的入口。抓住词语构成的不同,与导入环节相呼应,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3)想象还原生活中的绿色。

师:这些绿色并非墨水染成,

而是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想想看,那墨绿的可能是什么?翠绿的可能是什么?淡绿、嫩绿、粉绿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配乐配图相机描述:是啊,当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就能发现,原来这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绿色背后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呢!那墨绿的是远处的山峦吧,那浅绿的是山间的溪水吧,那嫩绿的是小草吧,而这翠绿的应该是竹子,淡绿的是草地,这粉绿的是草芽。更奇妙的是那浓得变黑的绿,是不是某种千年古树呢?

(设计意图:想象还原一系列

绿色词语背后的自然世界,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真正歌颂赞美的不是各种各样的绿,而是这绿色背后美丽的大自然。)

(4)想象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感受。

教师补充背景:这首诗写于

1979年2月,作者来到广东迎宾馆,写下了这首诗。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岭南,看惯了一年四季的绿草如茵、树木葱翠,他还会如此惊喜吗?不会。他是从寒冷的北方来到广州采风。北方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作者自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诗歌《北方》《旷野》)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

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艾青《北方》

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

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啊……

——只有几畦萝卜,菜蔬

以披着白霜的

稀疏的绿色,

点缀着

这平凡,单调,简陋

与卑微的田野。

——艾青《旷野》

比较分析,再读第2小节,读出诗人的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想象还原作者写作时的体验与感受。)

2.赏读第3小节。

(1)读读诗人满眼的绿。

满眼的绿色让作者的感觉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他觉得——(出示第3小节)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2)体会诗歌陌生化的语言。

教师提问:风明明没有颜色,雨也没有颜色,流动的水通常是无色的,阳光是金色的。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它们都是绿色呢?难道写错了?

提示:因为诗人心里满是绿色带来的惊喜。

(3)读写结合,创作一个绿色的世界。

想象说话练习:

是绿色的,

是绿色的,

是绿色的,

也是绿色的。

引导学生补充说话,相机板书“大地、星空、星星、房子”等词语,并放入原诗语境中与学生接读,形成新的诗歌。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通过创编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意。)

3.赏读第4、5小节。

(1)创设情境,变身“绿色小精灵”。

师:好一个梦幻的世界,感觉就像《绿野仙踪》里的翡翠城。大家想不想去到这个梦幻的世界里?想去的站起来,我们一起变成绿色的小精灵,在这梦幻的天地里游玩。我来问问,你是哪一种绿色?(生自由回答)

(2)唤醒身体,体验动态“绿之趣”。

出示字卡“集中、挤、交叉、重叠”,师生一起做“我说你来做”的游戏,体会绿色世界的和谐、美妙、充满生机。

(3)诗画相比较,发现艺术的关联。

师:《绿》这首诗,作者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文字呈现出新鲜生动的画面感。你知道吗,这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点,评论者认为这与他年轻时在巴黎学习绘画,深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有关。(出示两张印象派画作)看着就是印象派的代表画作,颜色与光线的运用,同样是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艺术相通,真是神奇有趣啊!

4.变化朗读,背诵诗歌。

(1)出示诗歌诵读编排,在部分重点词语处设计重复朗读。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发黑)、绿得

出奇;

刮的风(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合)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2)师生合作,有变化地诵读诗歌,尝试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以读

贯穿,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展开想象,唤醒身体认知,逐步触摸感受文字背后的生活世界。)

四、补充拓展,理解情思

1.揭示《绿》的独特性,引发思考。

(1)师:当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为什么作者唯独对绿色情有独钟?绿色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绿代表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生命、和平、宁静、自然、 环保、 成长、 生机、 青春……

(2)师:其实艾青被称作“忧郁诗人”,但《绿》这首诗却很特别,它丝毫看不见忧郁的影子,而是充满了喜悦、生机和希望。为什么呢?下面这段资料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2.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出示:

艾青,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因此中断了20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生默读资料,师提示:关注1个数字——20余年,关注一个时间——1979年。引导学生了解:在刚刚过去的冬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冬天,也是作者人生的冬天。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社会焕发出蓬勃生机,艾青歌颂的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自己人生的春天,也是时代与社会的春天。这首诗是使人心灵完全解脱后酣畅的精神舞蹈。

3.拓展阅读,结课留思。

师:了解了作者生命的故事,我们再读这首诗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诗人所言 :“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坐端正,捧起课本,带着看到的、想到的、理解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再一次朗读诗歌。

师结课: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认识了一位诗人——艾青,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艾青的诗歌,可以读读《艾青诗选》。这是九年级的必读书目,现在也可以把书买来读。相信不同的年龄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毕竟,好书是值得用一辈子来读的。

(设计意图:第三次补充诗歌写作背景,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一首诗,走近一位诗人,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丰富与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作者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