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诗意象“动客情”
作者: 付步雄 陈德兵
一、走向诗人,了解“客”之意
师:我们三(2)班同学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我想了解下,有没有同学是客家人?(不少学生举手)能说说为何叫“客家人”,或者能介绍一下客家人的习俗吗?
生:我爸爸是客家人,我自然也是客家人。(全班大笑)
生:客家人有围屋、客家麒麟舞、鲤鱼灯等。
师:客家人的来源很复杂,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形成了客家民系。可以肯定的是,在几次人口迁徙中,他们远离了家乡,到另外一个地方安家,有做客他乡、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学习《夜书所见》这首古诗。先来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诗人在晚上看见的情景。
师:有不同意见吗?想想他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没?
生:那个诗人在夜晚看书时所听到的、看到的。
师:看书听到的?还是有核心的要素没抓住。
生:应该是他把所见到的人写成了一本书或者一篇小
作文。
师:你前面的回答是对的,后面的错了。他有没有写一本书?
生:没有。
师:写的是什么。
生:诗。
师:哪个字是“写”的意思。
生:书。
师:好,连起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
生:诗人把夜晚所见的书写了下来。
师:还有补充,你来讲。
生:诗人把夜晚所见到的写成了一首诗。
师:对,诗人把晚上见到的写成了一首诗。接下来说说你了解的叶绍翁。
生:我认为叶绍翁应该是一个写景的诗人。
师:写景的诗人,抓住了他写诗的内容方向。
生:我认为叶绍翁应该是写七言绝句很出名。
师:好,你从诗歌类型上来讲。好,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介绍,记住关键信息。(出示)
叶绍翁:南宋诗人;15岁离开家乡福建定居浙江钱塘江,终生未回乡;诗作《游园不值》被后人广为传诵。
师:细读叶绍翁的介绍,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叶绍翁好像也是客家人。
师:了不起的发现。他是不是客家人,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自15岁起离开家乡,而且从此没回过家乡。
二、走近文本,诵读“客”之诗
师:学习诗歌,朗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
(生自由朗读)
师:时间到。谁来读给大家?
(生读)
师:我要为他点赞,他读得字正腔圆,没有添字漏字,而且还略有古诗的味道。再找个女生来读。
(生读)
师:我从她的朗读当中也听到了一点她自己的感情,而且她的朗读很有古诗诵读的味道。全班来一次。(出示图1)
(生齐读)
师:古代作诗讲究平仄。横线条表示这个字是平声,声音要拉长;竖线条表示这个字是仄声,声音较短;竖下面还加个点像一个感叹号的,表示入声,声音特别短促,比仄声还要短。我们来试一试。
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
师:停,看“上”字,那个地方是一竖线。
生: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接着来。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促、织两个字上面都有一个感叹号。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记住“夜”字声音短,感叹号处声音更短。小横线处声音稍微长一点,长横线处声音就特别长。女生读前面的一、二句,男生读后面的三、四句。
女生:(齐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女生很棒,男生加油啊。
男生:(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我们说每个人读文章也好,读诗句也好,总是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情感去读的,这回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情”字声音长一点,江上秋风动客情。再来一遍。
生: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够不够深呢?
生:不够。
师:谁来帮帮他?“夜深”预备——
生:(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读古诗时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读,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你来试一试。
(生诵读全诗)
师:我想问问你,你刚才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心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或者体会?
生:我认为应该是比较凄凉的。
生:我觉得比较忧伤。
师:凄凉、忧伤,所以你们就读得特别慢、特别深沉,是吧?来,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配乐朗读一遍。
(师播放乐曲,生深情诵读。)
三、走进文本,撩动“客”之情
师:会读书的孩子,他一定会把一段文字或者一首古诗或者一篇文章读成一幅画,那么读这首诗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仿佛看到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然后江上一阵阵秋风吹着船上的客人,船上的诗人看到儿童在一家院子里挑着蛐蛐,在黑夜里,篱笆院里只有一盏灯亮着。
师:是客人吗?
生:不是,应该是客居他乡的人。
师:我提醒一下,在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时,是不是让我们去把这首古诗翻译出来呢?
生:不是。
生:我眼前仿佛看到秋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响声,江上的诗人不禁动了情,他知道有儿童在逗着蛐蛐,因为篱笆墙内有一盏灯在亮着。
师: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感觉,很好。诵读诗歌,还有更高的境界,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三个字,你会选择哪三个字?
生:动客情。
师:(板书:动客情)动了什么情?
生: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刚才大家说诗人动了思乡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写出他的思乡之情的呢?我们从题目入手,诗歌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圈出诗中的景物,想想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生:梧叶。
生:江上。
生:篱落。
生:秋风。
生:促织、灯。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秋风吹起来了,梧叶纷纷落在地上,大家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或者说,这个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心情?
生:孤独,凄凉。
生:还有伤心。
师:梧叶,梧桐树叶,在中国古诗里面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也就是说,诗人经常在诗中写到梧叶,我们看一看,一起读——(出示)
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师:读后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透心凉,感觉有点伤心。
生:就感觉有点荒凉。
师:秋风也是诗人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我们看一看,这首诗学过没有?(出示)预备——起!
生:(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风起,这时候诗人张籍想干吗?
生:写信。
生:秋天到了,他就开始想念家乡的人和事,要给家里写信。
师:促织是什么?
生:蟋蟀。
师:大家看一看这幅图,(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哪里?
生:江上的船上。
师:我们看这幅图,诗人站在船上,看到对面江边有一个这样的小院子,院子外面有什么?
生:有两个小朋友和一盏灯。
师:有两个小朋友提着油灯在地上玩,“挑”就是逗引或者拨弄,拨弄蟋蟀。问题来了,诗人站这么远,他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生:诗人猜的。
师:猜的?那你觉得这句诗中的哪个词或哪个字表示猜的意思?
生:知。
师:诗人猜想他们一定在挑蟋蟀,为什么诗人不说知有儿童挑蚱蜢,为什么诗人不说小孩子在晚上挑瓢虫,而要说是在挑促织?
生:因为诗人想到自己小时候晚上也经常会干这种事。
生:诗人也会晚上去挑蟋蟀,所以回想起了儿时的时光。
师:小时候没做过挑瓢虫、挑
蚱蜢这种事情吗?为何非要写“挑促织”不可?
生:可能是押韵的需要吧。古诗最后一个词要押韵,但这类诗的押韵,前两句和最后一句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韵。
师:你太厉害了,给我们讲解了绝句的押韵规律,但这里不是为了押韵。请大家再看其他的诗句。(出示)一起来读,预备——起!
生:(齐读)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
师:“归期”是什么意思?
生:回家的日期。
师:促织在念着归家的日期。
诗人这时候猜想儿童是挑促织,其实是想表达思乡之情。我们再看一个,(出示)来,预备——起!
生: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师:这是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寒蛩,就是蟋蟀。蟋蟀不停地叫着,惊回千里梦,想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去。看到这两句后,你有什么启示?
生:用蟋蟀突显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好,我们看这样一首现代诗——《就是那一只蟋蟀》。(出示节选)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bīn)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kuí)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
生:蟋蟀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
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蟋蟀可能是代表思念的一个线索。
师:思念的一个线索?好,我们说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会借用景物,而这些景物经常出现
在诗里面,它就成了一个特定的符号。
生: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品里面都出现过蟋蟀,表达思念家乡之情。我以后读到的文章里面出现蟋蟀时,我就知道大概写的是思乡之情。这是我的发现。
师:很棒的发现,能触类旁通。刚才大家说到了篱落,篱落也出现得特别多,比如——(出示)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齐读)
师:篱落是什么?
生:篱笆。
师:有篱笆的地方,一定会——
生:有蟋蟀。
师:有蟋蟀那不一定,有篱笆的地方一定有什么?
生:有孩子。
师:有孩子,有家园,花草树木,那么篱笆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家的形象,说明这时候诗人在想家了。我们再来看灯,(出示)这一首,我带着大家一起读——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两首古诗词,有什么发现?
生:《夜书所见》里面是“一灯明”,我们可以理解为孤灯明,一盏灯火,让人更加孤独。
生:《长相思》中的虽然是“千帐灯”,但前面有个“夜深”,夜深了还亮着灯,也说明他们在想家乡的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