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

作者: 王崧舟 向爱平

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0

教学实录

一、审读课题,铺垫背景

1.结合回忆,初识人物

师:(课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生:(齐读)《十六年前的回忆》。

师:(在“回忆”下面画上三角符号)注意看!你们知道该怎么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生齐读课题,将“回忆”读成重音。)

师:回忆谁?

生:回忆李大钊。

师:打开语文书,请把李大钊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课文题目的下方。(板书:李大钊)

(生书写“李大钊”)

师:谁回忆?

生:李星华回忆。

师:请把李星华的名字也端端正正地写在题目的下方。(板书:李星华)

(生书写“李星华”)

师:一起看黑板。李大钊和李星华是什么关系?

生:(齐答)父女关系。

师:李大钊是李星华的——

生:(齐答)父亲。

师:李星华是李大钊的——

生:(齐答)女儿。

师:课前,我请你们查过资料,对李大钊你有哪些了解?来,简单汇报一下。

生: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师:非常好!继续交流。

生: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师:是的。继续。

生:他是共产党创建者之一。

师:没错。孩子们,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资料,一起看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是怎么评价李大钊的——(出示)

李大钊同志是我真正的老师。

——毛泽东

李大钊同志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

——江泽民

李大钊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浩然正气。

——胡锦涛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习近平

师:毛泽东主席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价)

师:江泽民总书记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价)

师:胡锦涛总书记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价)

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生齐读相关评价)

师:孩子们,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同志的评价。那么,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会这样高度评价李大钊同志呢?

2.结合时间,了解背景

师:让我们回到课题,(在“十六年前”下面画上双横线)你们应该知道该怎么读。请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将“十六年前”读成重音。)

师:“十六年前”是哪一年?

生:1927年。

师:(板书:1927年)回忆十六年前的又是哪一年?

生:1943年。

师:(板书:1943年)从1927年到1943年,过去了多少年?

生:十六年。

师:课前,我也请你们查过资料,对1927年的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你们应该也有所了解。来,我们继续交流,每人只说一件。

生:1927年发生过秋收起义。

师:谁领导的?

生:毛泽东。

师:对,最后创建了什么根据地?

生:最后创建了……

师:没事,忘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好,继续交流。

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师:是的,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件谁来说?

生:1927年还发生了南昌起义。

师: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好,继续。

生:马日事变。

师:马日事变。那个叫许克祥的干了什么坏事,还记得吗?袭击当地的革命组织,大肆屠杀工会成员。还有吗?

生: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师:汪精卫发动反共政变,也是屠杀共产党人,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孩子们,这就是1927年的中国。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血腥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年。《十六年前的回忆》所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

二、紧扣回忆,梳理结构

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随着李星华的回忆走近1927年的李大钊。我们都知道,从1927年到1943年,过去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啊,192个月,5840个日子。这要是换了一般人,别说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六年前的回忆,都可能会怎么样?

生:都可能会遗忘。

生:可能会淡忘。

生:会记不清楚。

师:但是,孩子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对李星华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记不清吗?是模糊吗?是混乱吗?是全忘了吗?她的回忆是——

生:对于十六年前的回忆她记忆深刻。

师:记忆犹新,太好了,就像在昨天。

生:永远铭记在心里,无法磨灭。

师:无法磨灭,就像在昨天。

生:历历在目。

师: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就像在昨天。没错,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李星华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非常清晰的。(板书:清晰的回忆)

师:我们先来看看她对时间节点的回忆。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李星华的回忆中清晰地记住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用双横线画下这些时间节点,然后把这些时间节点填到表格上。请开始——(出示)

(生默读,画出时间节点的词语,并填表。)

师:好!我请一个孩子来交流他找到的时间节点。

生:我找到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那年春天”。

师:“那年春天”。我们知道“那年”是哪一年?

生:是1927年。

师:1927年的春天,李星华记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个时间节点在哪一段?

生:第2自然段。

师:好,继续。第二个时间节点是——

生:“4月6日”。

师:“4月6日”。我们当然知道4月6日是哪一年?

生:1927年。

师:1927年4月6日,李星华的记忆非常清晰。这个时间节点从哪一段开始?

生:第8自然段。

师:从第8自然段开始。好,请继续。第三个时间节点是——

生:“十几天过去了”。

师:“十几天过去了”。从哪一天算起,十几天过去了?

生:4月6日。

师:从4月6日算起,十几天过去了,记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个时间节点在哪个自然段?

生:在第19自然段。

师:第19自然段。最后一个时间节点,请继续说。

生:“28日黄昏”。

师:“28日”。是哪个月的28日?

生:是4月的28日。

师:是哪一年的4月28日?

生:是1927年。

师:记得非常清晰。1927年4月28日,那么这个时间节点又出现在哪一段?

生:出现在第30自然段。

师:第30自然段。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年,但是,所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李星华都记得非常清晰。大家看,第一个时间节点是——

生:(齐读)“那年春天”。

师:第二个时间节点是——

生:(齐读)“4月6日”。

师:第三个时间节点是——

生:(齐读)“十几天过去了”。

师:第四个时间节点是——

生:(齐读)“28日”。

师:我们可以根据这四个时间节点,把回忆的部分分成几

大段?

生:四大段。

师:四大段。(指着课题)我们知道,这四大段的回忆,都是——

生:(齐读)十六年前的回忆。

师:过去了整整十六年,李星华的回忆依然是——

生:(齐读)清晰的。

2.扫描回忆,梳理事件

师:是的,整整十六年。十六年,会经历多少人、多少事,又会忘记多少人、多少事。但是,对于1927年,对于李大钊,李星华的回忆是多么清晰啊!我们知道,事情总是在时间中发生,尤其是在时间的节点上发生。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李星华回忆的这些时间节点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请你从“李大钊”的角度,试着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这些事情。请开始——(出示)

(生默读,概括与时间节点相对应的事件,并填表。)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第一个时间节点,那年春天,李大钊怎么样?

生:李大钊烧掉文件和书籍。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概括?

生:李大钊早出晚归。

生:李大钊拒绝离开北京。

生:李大钊跟李星华对话。

师:孩子们,你们都抓了一些很关键的信息。但是你们想过吗?所有的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那年春天的形势已经非常——

生:(齐答)严峻。

师:李大钊之所以要烧掉文件、烧掉书籍,就是因为那年春天的形势非常——

生:严峻。

师:李大钊之所以含糊地回答李星华的问题,就是因为那年春天的形势非常——

生:严峻。

师:李星华的母亲几次劝李大钊离开北京,就是因为那年春天的形势非常——

生:严峻。

师:但是,面对严峻的形势,李大钊选择离开还是坚守?

生:李大钊选择的是坚守。

师:李大钊坚守。我们继续看,第二个时间节点,4月6日,李大钊——

生:被捕。

师:李大钊被捕。非常准确,非常简练。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时间节点,十几天过去了,李大钊——

生:李大钊被审。

师:李大钊被审。我们来看最后一个时间节点,28日,李大钊——

生:李大钊被害。

师:李大钊被害。虽然李星华知道消息是在29日,但是通过报纸,她知道父亲被害是在28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已经过去整整十六年了,但是李星华清晰地记得,那年春天——

生:(齐读)李大钊坚守。

师:4月6日——

生:(齐读)李大钊被捕。

师:十几天过去了——

生:(齐读)李大钊被审。

师:28日——

生:(齐读)李大钊被害。

师:(指着课题)而我们知道,所有的这些关键事件都是——

生: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聚焦人物,体会品格

1.扫描细节,形成印象

师:其实,清晰地留在李星华记忆中的不仅有时间节点,不仅有关键事件,还有李大钊的言行、李大钊的外貌、李大钊的神态。来,再一次扫描课文,找一找,对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回忆是不是同样非常清晰,就像在昨天。

(生默读课文,寻找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年,然而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李星华却清晰地记得,就像在昨天。比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