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 致敬英雄

作者: 孟强

统编本教材问世以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篇目占比显著提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在此,结合《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节选)》《军神》等经典篇目的教学,以案例解读的方式略陈浅见。

一、抓住细节描写,品悟英雄精神

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影响读者,红色经典更是如此。英雄形象之所以能感染一代代读者,在于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往往不是标签式地一目了然,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当中。

【片段回放】

师:五壮士当中,刻画最为细致的是谁?

生:班长马宝玉。

师:没错,马宝玉是这个英雄群体的核心和灵魂人物。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马宝玉语言、行为的语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师:第一处描写班长言行的语句是什么?

生:(朗读)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

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斩钉截铁”,可以看出班长果断坚决的态度。

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师重点指导结合“斩钉截铁”“走”等字读出坚决果断、掷地有声的语气,进而引导学生加上手势读出感觉:手势向下读出“斩钉截铁”;手势向前读出“走”。)

师:一个寻常的“走”字,含义深刻,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斩钉截铁一声吼,果断坚决往前走”。这个“走”字,还出现在了动作描写中,“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走向棋盘陀意味着什么?这个“走”字又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三面都是悬崖绝壁,没有退路,不怕牺牲。

师:这个“走”字表现了五位壮士勇往直前的气概、舍生忘死的精神。这正是,“走向顶峰不回头,舍生忘死英名留”。

师:抓住一个“走”字,透过两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带上崇敬的心情,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

师:班长马宝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文中还有两处。(出示)

(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师:先看用石头砸,哪些细节让你深受震撼?

生:用石头砸,感受到班长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决心。

师:把决心带到朗读当中。

(生读。师重点抓住“猛地举起”“砸”等字,指导学生读出力度和决心。)

师:好的朗读,就是要读谁像谁。齐读,读出班长血战到底的决心,英勇不屈的气概。再看砸枪跳崖,哪个举动让你肃然起敬?

生:从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感受到身先士卒、宁死不屈的精神。

师:我们再来关注另一个细节,把枪砸碎了,与上文中的用石头砸,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生:用石头砸,心中充满了怒火和仇恨。砸枪时心里肯定是舍不得。

师:枪是战士们最亲密的伙伴,为什么要砸碎它呢?

生:为了不让它落入敌手,伤害战友和

群众。

师:舍不得用,不得不砸,(播放电影砸枪片段)能把这种复杂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师指导生要注意“砸”字的语气,读出不舍不忍的心情。)

师:同是一个“砸”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情感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正是,“砸敌满腔恨,砸枪心不忍。同字不同情,值得仔细品”。

【案例解读】

《狼牙山五壮士》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走向棋盘陀,是五壮士做出的一个生死抉择,班长马宝玉的言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处教学运用了“关联”和“聚焦”的策略,将语言和动作描写结合起来,同中求异,感受“走”字背后丰富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班长马宝玉的精神品质。

学完“果断决定”这一片段之后,顺势引出“石头砸敌”“砸枪跳崖”两个片段,进而聚焦“砸敌”“砸枪”两个细节,深入思考同一动作背后的不同情感,于不知不觉中走进班长的内心世界,触摸英雄的侠骨柔情,可谓小处着手,细微之处见真情!

二、关注典型句式,触摸英雄形象

典型句式对于塑造典型形象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特殊效果。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描写,把英雄形象和钢铁意志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关注人物语言、行为描写中的典型句式和修辞方式,有助于我们真切地触摸人物形象。

【片段回放】

师:鬼子不择手段,软硬兼施,雨来是怎样回应的呢?我们来看。(逐条出示与鬼子的训斥、哄骗、利诱、威胁、毒打相对应的语句:①雨来说:“捡来的!”②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③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④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⑤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师:雨来说的最多的是什么?

生:“没看见”!

师:前后出现了三次。我们把这三句话抽取出来,逐一比较。当鬼子摆出一副假慈悲的样子,企图哄骗雨来的时候,雨来将计就计——

生:(朗读)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师:关注细节,什么动作?(生:抹了一下鼻子。)什么语气?(生:嘟嘟囔囔。)由此可见,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机智。

师:鬼子软硬兼施,可是雨来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威胁面前不变色。齐读第二句——

生:(朗读)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雨来?

生:沉着冷静。

师:鬼子恼羞成怒,原形毕露,雨来面对毒打,毫不畏惧。齐读第三句——

生:(朗读)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坚强不屈。

师:三句相同的“没看见”,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好从三个层面印证了同一个主旨——雨来的确是名符其实的小英雄!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意,再读这组句子,我读提示语,同学们读雨来的话。

(师生合作读,读出语气变化。)

师: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种手法叫反复。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能使意思表达更充分,情感抒发更强烈。在这一章节中,还有一处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出示: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联系全文想一想,哪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手法?齐读。

生:(齐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声音要洪亮,要读出气势,读出真挚的感情。再读。

生:(齐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读出了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前两处出现在什么地方?

生:第二章,上夜校。

(师出示:①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②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 们 ——爱——自己的——祖国。”)

师:同学们,上夜校会有很多学习场景,为什么要反复写这两句话?

生:这个场景最能说明雨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后来雨来能够成为英雄的思想基础。

师:聪明,读懂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我们一起合作朗读,再现这个场景。女生读老师的话,男生读同学们的话。

(师旁白,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注意这两个细节。第一处,大家为什么要轻轻地念,大声读出来岂不更能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生:战争年代,鬼子活动猖獗,上夜校是秘密活动,不能声张。

师:说得好。第二处中语句之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声音的延续,更能抒发情感。

(生再读,入情入境。)

师:热爱祖国,歌颂英雄,是这篇小说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主线。三次反复,把前后两部分 “上夜校”“不屈服”串联了起来,互相照应,浑然一体。

【案例解读】

就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而言,上述片段中的两处“反复”就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典型句式,作用不可小觑。

雨来的三次“没看见”,出现在同一章节中,形式上整齐统一,情感上层层递进,从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坚强不屈三个角度,立体地解读了“英雄”的内涵。教学中,先把三句话抽取组合起来,整体感知,再联系语境进行对比,深化理解,最后通过朗读体验,得到升华。随后,相机交代“反复”的特点和作用,顺势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找到下一个“反复”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三句话出自不同章节,但彼此联系、相互照应。教学时,重点通过场景再现,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最后点明“反复”在布局谋篇上的

作用。

三、依托比较阅读,感受英雄品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会见时任国民参政员黄炎培时,两人畅谈“历史周期律”,被誉为“窑洞对”。与之呼应的正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两人就天下大势达成的“隆中对”。当然,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禀赋、品行等方面,往往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开展跨越时空的比较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

【片段回放】

师:手术开始了,沃克医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努力地平复一下难以平静的心情,开始了他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手术。第一刀,钻心的疼痛使刘伯承咬紧了牙关,汗水从他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里喷涌而出!他——

生:一声不吭!

师:第二刀,难以忍受的痛苦让他的双手紧紧地抓住了白床单!他——

生:一声不吭!

师:第3刀, 4刀,5刀,……直到72刀,他仍然——

生:一声不吭!!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生:(纷纷说道)坚强!真勇敢!太伟大了!军神!

师:是啊,难怪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出示“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读!

(生读)

师:起立,挺直腰杆,大声读!

(生再读)

师:古人说,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同样惊天动地、感人至深!(出示图文,师配乐朗读《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片段。生鼓掌。)

师: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建议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案例解读】

《军神》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教学中,当学生为刘伯承不用麻醉剂竟能数得清刀数而深受震撼,与沃克医生的赞叹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两相对照,“大英雄”“真刚毅”的形象立体饱满、真实高大,仰止之情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洞开一扇涉猎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的窗口。

[作者单位: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