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四下)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者: 陈意 倪静川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4个生字。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
沉着冷静的英雄形象,初步体会
小说的文体特征。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借助词组,
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1.谈话导入,明确文体。
(1)谈话引出小说文体。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词组,整体感知。
词组一:负载、剖开、船桅、大窟窿、巍然屹立、你推我搡
词组二:南安普敦、根西岛、埃居伊山脉、敖德萨
词组三:哈尔威(船长)、奥克勒福(大副)、洛克(机械师)、克莱芒(见习水手)
板块二 对比阅读,
明确单元语文要素
1.聚焦“遇难”,感受“混乱”。
出示片段: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
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
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通过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惊慌失措与形势的危机。
(2)以读促悟,在朗读中感受“遇难”时的混乱。
2.对比“遇难”,感受“有序”。
出示片段: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1)对比阅读,感受“遇难”时现场的有序。
(2)激发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的阅读兴趣:为什么前后会发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场面?离不开一个人——哈尔威船长。
(3)出示单元篇章页,明确本课学习方法。
板块三 提炼学法,
紧扣语言探究品质
1.关注语言,学法指导。
出示片段: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1)观察片段的语言特点:语言简短,连续发问,没有提示语。
(2)想象补白:当时说这些话的时候人物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对比原文,感受表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通过朗读,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
2.学法运用,丰富形象。
过渡:刚刚我们抓住语言品读人物,读到了一个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课文中像这样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句子还有不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预设: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1)思考:这段话能否调整说话顺序?
(2)在短时间内能稳住局面,正确、快速地下达逃生命令,感受哈尔威船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经验丰富的人物品质。
(3)抓住“吼喝”一词,读好人物语言。
预设: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1)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品
质,关心弱小,心系每一位船员。
(2)总结:语言描写,为我们刻画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板书:人物)
板块四 聚焦环境,
关注小说之“三要素”
1.探究“遇难”原因,聚焦环境描写。(板书:环境)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第4自然段: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
2.总结:明确文体和小说“三要素”。
板块五 片段练笔,
深化单元人文内涵
出示片段: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1.如果让你来评价这位哈尔威船长,你会用什么话呢?
2.再次出示单元语文要素,读
罗曼·罗兰的名言,升华主旨。
教学评析
一、长文短教,紧扣文体特征
语文课当有“文体意识”。《“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它是一篇由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所作的短篇小说。虽说是短篇小说,却又真真实实属于长文。课文45个自然段,为我们塑造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这位英雄的形象之所以可以如此鲜活,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如此
深刻,与大文豪的精妙塑造是密不
可分的。
文体的选择本身就承载着作者的语言图示和语言内容。遵循文体特征,把小说上成小说,是陈意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我们知道,情节、人物、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上课伊始教师即点明本文是一篇小说,整节课又巧妙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设计板块,让学生尝试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运用批注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回扣小说环境,点明“三要素”。这样的设计紧扣文体特征,紧扣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题大作,上出语文味道
1.字词关——扎实做
中高段的字词教学较为普遍存在课堂缺时间、学生缺动笔、教师缺示范的“三缺”现象,往往课堂伊始就直奔重点。然而本文中有许多难读的人物姓名,有多音字,有生字,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字词,势必影响后面的学习和朗读。陈老师这节课的字词环节较好地得到了落实。
三组词语的出示分别指向生字新词、故事地点以及人物。对于学生而言,字词教学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对于文本而言,字词教学是组成语文材料的基石。因此,字词教学不能马马虎虎,不可一带而过。把字词扎扎实实上好,是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2.品读关——层层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贯穿课堂。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学生默读、全班共读、师生互读、生生互读等,相互推动、相互融合。
读着读着,学生读到了一个在
灾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读着读着,学生读到了一个在烘托对比中形象高大的英雄;读着读着,学生读到了一个在果敢言行中动人心魄的英雄。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丰富了人物形象,突显了人文主题。
3.写话关——动情做
写话练习不应该是横向的简单机械重复,更需纵向的深入思考与交流。雨果在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这样的英雄船长形象,并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这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在学完本文后也进行相应的评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流淌笔尖,这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时的“写”是自主的,是自发的,更是自然的。
三、一比再比,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就文本而言,写作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对比写法丰富了人物形象,而本课的设计也紧扣写作特点进行对比教学:第一次通过遇难时乘客的“惊慌失措”和船长哈尔威的“镇定自若”对比;第二次是指挥前的“混乱”和指挥后的“有序”对比。几次对比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也在对比中有效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东苑小学/浙江永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