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解读与建议
作者: 汪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的六大“学习任务群”,排列首位的便是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本文对此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的依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之所在。不仅因为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语言文字”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
一、语言文字的地位
在“语言文字”本质的观照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要立足于语言形式的语言文字实践过程,把握“言”与“意”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实用语言文字能力。据此,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发展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形成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培养语言文字能力为两翼的“语言文字型”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主要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它是语文自身独有的本质的规定性。其他的内容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建构与运用”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游离其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思想性课文、常识性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伦理知识和科普知识,语文教学如果眼光只盯在文中介绍的知识上,就会变相上成政治课、自然课。忽视语言文字学习,那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但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思维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字”“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基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应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思路设计语文课程问题,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代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
正如在公园里“赏花”,不同职业的人其视野和思考点是不同的。普通百姓觉得好看,而美学家则要分析产生美的四大要素——曲线、颜色、造型和香味,社会学家探讨的是鲜花使用的不同社会场所,教育家关注的是鲜花的激励作用,心理学家研究的是不同心境条件下鲜花对人的不同作用,而哲学家思考的是鲜花本身美还是由于人们说它美才美,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哲学问题,但其基本的视点是美的愉悦感。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既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但进行“语言文字”的思考是最基本的,包括对语文课堂进行语言文字意识、语言文字现象、语言文字特点、语言文字素养的深度思考。
下面对“语言文字”这一术语进行解释。没有这些思考,就会给语文教学实践带来疑惑甚至混乱。
我国的“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之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老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这里使用“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概念。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对此,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语言。单独使用,指的是口头语言。它的内容从小到大排列是:词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语篇等。
2.文字。单独使用,指的是书面语言。包括汉字(繁体字、简体字)和汉文(文言文、现代文)。它的基本元素是: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
3.语言文字。它是语言和文字的合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汉语、汉字和汉文。
为此,还需要注意两个区别:
一是汉语与西语的区别。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一般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视整体感悟。(5)汉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能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所以,不用能西方语言的句法讲解唐诗,也不能用词典的释义去分析文本,把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变得刻板而单一。
二是“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可以简称“语言”,它不同于心理学上的“言语”。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 )和言语(Parole )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言语”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除了言语,还包括语法知识、表达方式、文章结构顺序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操练”,练了完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观念、情感是不能少的。其实,“言语实践”主要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理清这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对这个目标做三点引申说明:(1)这一学习任务群主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上位概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下位概念。前者是提升,后者是基础。(2)这一学习任务群有两大学习任务:一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和语感的积累。二是语言文字的梳理。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等。(3)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路径主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二、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在语言文字中生活,在语言文字中思考,在语言文字中沟通,在语言文字中提升。特别是汉语言文字,它具有意合性的特点,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所以,要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课文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同样,脱离语言文字空讲人文性,也会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也应是人文思想的教育过程。
从学习方式划分,语言文字的积累包括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巩固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等类型,不同的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
1.感知语言文字。例如,初读课文、认字教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认清字形)、了解大意、听清要求等。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言现象。如一位教师执教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风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言现象。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的热闹,缺乏对语文课程性质深刻认识。
支玉恒老师一上课就对学生说:“请小朋友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对大家有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话,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巧妙,单就“读一遍”的特别意义,就值得我们深思。对语文课堂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演绎得如此精彩,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说语言、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2.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内容理解(情节上的重点难点、思想文化)、形式理解(词法、句法、章法、表达特点等)。
先看看对词语的理解。教学老舍先生的《猫》(四上)一文,一位教师抓住一个“蹭”字,让学生把“蹭”与“撞”“碰”等词进行比较,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用“蹭”更能体现猫“温柔可亲”这一特点;抓住“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短语,让学生思考“小梅花是指什么,为什么把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指向语言文字的。
再看看语言文字内容与语言文字形式的关系。语言文字的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形式是语言文字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文字内容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形式去反映,而语言文字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文字内容。语言文字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文字内容的含义。在课文里,语言文字是以词、句、段、篇按线性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语言文字表达中,内容相同,语言文字也一样,但由于形式上的改变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1)他关心同学。(2)同学关心他。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列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文字学习的精髓。用歌德的话说就是:“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文字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文字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3.巩固语言文字。例如,专项练习、诵读、复述、背诵、听(默)写。
为了达到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巩固,统编教材除了在课文后精心设置相应的练习思考题外,还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园地”,安排“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栏目。
语文教学的行动口号是:“把学生投入到语言文字的海洋!”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包括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要让学生多体味文本的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象征义等隐性语义,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而朗读不仅能使学生“知道”,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所以,语文课堂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多阅读、多朗读。
4.运用语言文字。例如,概括大意、说话写话、写片断、习作、跨学科学习等。
例如,学了二年级下册寓言《揠苗助长》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可这样设计:
小明的爸爸为了让小明考上重点中学,每天要他做许多难题,背几篇作文,结果小明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差。老师知道情况后对小明爸爸说:“你这是揠苗助长!”
(1)“揠苗助长”的“苗”在文中指
(2)揠苗助长的人是
(3)揠苗助长的原因是,经过是,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