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述评
作者: 易进霍懋征
霍懋征,1921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
霍老师有高深的学养,而坚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改进小学教学做出了成绩。我不仅对她表示敬佩,并且认为她用事实来证明了我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打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下大功夫用大力量把它做好。
——叶圣陶
向霍懋征同志学习,集中到一点,便是她那尊重小学语文教学,数十年如一日,可贵的探索精神。
——袁微子
霍老师不愧为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赫然写着“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写着“教育思想永远年轻”!——崔峦
霍懋征老师是新中国第一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于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由此开启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承担过小学多门科目的教学工作。她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潜心钻研,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在多年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为语文课程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时代在不断变迁,语文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材选文等也在不断地变化,但霍老师等老一辈优秀教师的许多教学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的,对于当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等,可以提供很多借鉴。
一、坚持文道统一
霍懋征老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坚持文道统一。在1979年的一次教学示范活动中,霍老师通过《毛岸英在狱中》一课展示了她对文道统一的理解,即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且,思想教育要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引导。在这节课上,霍老师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岸英亲眼看到妈妈多次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以关键词“多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毛岸英当时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最终体会到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年仅8岁的毛岸英的深刻影响,明白了是母亲的英勇表现使毛岸英形成了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智慧。学生不再是用“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等套话来解释毛岸英战胜敌人的原因。
1980年7月,霍懋征老师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以“语言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为题发言。她强调,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的品质(赵萱、张小武《霍懋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时,要进行思想教育一定要从学习材料的实际出发。
(一)语文教学有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至于文道统一的具体做法,首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在霍老师的经典教学案例里,我们都能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栏看到至少一条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例如,《月光曲》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李时珍》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和刻苦钻研,编写了《本草纲目》;学习李时珍刻苦钻研、认真实践的精神,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冬晚》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小车夫这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具有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明白在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施舍是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生活和痛苦处境的。《林海》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是那样的可爱,认识到大兴安岭的林海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表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贴标签”式的说教,而是教师带领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主题,体会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选择,进而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感染,逐渐对真善美产生接受和认同,对假丑恶产生拒绝和反对的态度。
(二)文章理解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文道统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在霍老师任教的时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在题材和思想情感方面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不少教师认为这些课文难学难教。霍懋征老师常常会抓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的地方,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她在备课时会反复阅读课文,努力感受文中细节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进而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范读或讲解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
例如,在教《一个苹果》一课时,在学生了解课文讲了志愿军叔叔分吃苹果的故事之后,霍老师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谈及战士们一心想着战斗,一心想着战友,心中惟独没有自己时,霍老师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学生被老师的话语和情绪所感染,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
霍老师十分重视范读,注意通过不同的语速、停顿、重音、语气表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在她的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们,都曾在悲的地方潸然泪下,喜的地方开怀大笑;在乐的地方忍俊不禁,怒的地方义愤填膺;在美的地方心向往之,丑的地方厌恶嫌弃。她的一个学生在题为“潺潺的溪水”一文中这样写道:
有一天,她(指霍老师)读王愿坚的《亲人》。当读到将军满怀赤子之情,想让那位失去了儿子的盲老人相信自己就是他的亲儿子时,老师哽咽了,半天没能读出下面的字句。她的充满激情的滴滴泪水,犹如甘露,深深地渗入了我的心底。(权伟太、蒋旭东《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文教学思想论》,中华书局。)
此外,霍懋征老师会针对学生的阅读困惑,围绕课文的关键部分,精心设计提问和学习提示,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理解并接受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里,“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有学生质疑,句子出现三次是不是重复了,有些多余。霍老师提示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主人公“我”的角度去体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逐步意识到,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我”即将乘船离开,是在向亲友、向祖国告别;第二次出现是“我”在途中目睹帝国主义的军舰停在祖国的内海,留恋与愤恨交织;第三次出现是在大海上,“我”不忍做“不负责任地离开”的罪人,发誓要“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回国后“以更勇猛的力量”为“我爱的中国”而战斗。三句话,从惜别、留恋到内疚和决心。学生说:“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不是重复,而是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爱一次比一次深。”(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上海教育出版社。)再如,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是:“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霍老师请学生想想“三天三夜”和“六十九个小时”差几个小时。学生很快算出只有三个小时,说明白求恩一直战斗在手术台旁。接着,霍老师请学生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想象这六十九个小时对于伤员、对于部队分别意味着什么,白求恩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以怎样的状态在工作。学生纷纷说出,这是伤员获得新生、重返前线杀敌、摆脱死亡的六十九小时,是部队保证胜利的六十九小时;而白求恩就是在伤员陆续被抬来、小庙被烟雾淹没、敌机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的环境中,昼夜不停、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对战士充满爱心地工作了六十九小时。最后,学生谈到,在他们心中,白求恩是一个高尚、对工作极端负责、对革命工作极端忠诚、对同志极端热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连串的提问,层层推进,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激活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词汇、联想、情感,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的体会。
二、强调方法指导
霍懋征老师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意识到,忽略学习方法的传授会制约学生进步。她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不是把知识像流水一样灌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取水之道。
(一)语文学习一般方法的指导
就语文学习而言,学好语文的方法固然很多,人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但总有一些是学生需要遵循的共通的东西。霍老师将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归纳为多读、多听、多思、多问、多练,以及课前预习好、课上理解好、课后复习好,简称“五多三好”。她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尝试、体验、巩固这些学习方法。
“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广泛阅读各方面的文章,并对重点文章进行反复熟读。多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积累词汇,逐步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理解、表达起来就能运用自如。
“多听”不仅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同学回答,而且包括在课外听广播、电视、电影中的语言。会听表现为在平时对话中识别哪些语言不正确,哪些语言正确,矫正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多思”表现为边读边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具有善于思考的习惯。例如,在阅读时,评判文章的哪些地方写得好,作者是怎样表达某个意思的,类似的意思还可以怎样表达等。
“多问”需要独立思考,明确经过努力自己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要问师长、问同学、问字典、问书本,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霍老师主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养成爱提问的习惯,然后再指导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多练”指多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内容可以是字、词、句、段、篇、标点,活动形式可以是分析、综合、模仿、创造等。练习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一方面针对薄弱环节下苦功夫多练,另一方面通过练习要把有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如叙述一件事情一定要说清楚何时、何地、何人、起因、经过、结果。
“课前预习好”是要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每次上课之前,霍老师都会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一般要求学生通读文章,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新词问题。然后边读边想,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听课的效率。
“课上理解好”主要表现为专心听讲、按老师的要求积极思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堂上的讲授是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果课堂上没有注意听和理解,课后再补会很困难,甚至会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
“课后复习好”表现为及时、经常地回顾。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还要自觉地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复习要注意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进一步用规律性的知识把前后各方面内容串起来。
(二)读写方法的指导
除了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霍老师也很注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具体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观察方法等。在写作方面,霍老师认为,教学生写作有一个从扶着走到独立走的过程。让学生模仿就是扶他们走路,在扶着走的时候,教师要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是很好的文章。有的课文的写作技巧、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恰到好处,很值得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学习。霍老师常常结合课文的学习提出练笔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例如,结合《落花生》学习选材,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小东西写成有意思的文章;模仿《陶罐和铁罐》,尝试用拟人的方式写“(开得晚的)菊花和(开得早的)红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