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作者: 张小英 金呈
教学目标:
1.回顾单元课文,整理“有目的地阅读”的常用方法,通过交流,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策略。
2.学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入迷的状态。
3.学习介绍事物时运用“观点+缘由”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4.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日的生机,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交流平台”
1.教师板书:语文园地。
师:今天,我们开启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学习之旅。
2.交流梳理。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你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请你完成以下表格,可以翻看课文哟!
3.交流总结。
师:阅读任务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交流平台”板块里三个学习小伙伴的发言,请你读一读。
师:学习小伙伴主要交流了什么?
学生发言,师相机出示:
根据阅读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快速浏览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
养成先想目的再选读法的阅读习惯。
(1)师: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个阅读策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适时鼓励,感受“有目的地阅读”带来的好处。
(2)交流和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策略:
第一步,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步,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段落和内容;
第三步,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找出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勾画关键词;
第四步,查找其他资料,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
(3)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先要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板块二 合作学习“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1:关注描写方法,进行小练笔
1.师:生活中有些瞬间,带给我们许多美好。怎样留住这些美好的瞬间,定格这份精彩呢?请默读“词句段运用”板块第1题,想一想它们都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板书:入迷)
2.同桌交流:比一比,三个语段写“入迷”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
(1)出示语段一。
要点梳理:该语段抓住“攒着”“跺脚拍
手”“咋咋呼呼”等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办法,写出了同学们下课时观看斗竹节人的投入与激动。
(2)出示语段二。
要点梳理:该语段抓住“伸长脖子”“探过来”等动作描写以及旁观者的感受,刻画出了后面的同学上课时被我们的竹节人吸引的样子。
(3)出示语段三。
要点梳理:该语段抓住“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轻轻地舒了口气”等动作描写和“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像喝醉了酒一样”“痴痴地微笑”等神态描写以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省略号、破折号,表现了罗丹修改雕像时的投入和修改完毕后满意的状态。
4.小结方法。
师:在描写人对某件事情入迷的样子时,可以采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还可以巧用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来增添文章的色彩。
5.运用方法。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看到过某个人或某些人做一件事非常投入、非常入迷的状态吧,请选择一种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回忆当时的情景,在导学单上试着写一写。(出示)
①妹妹做手工入迷了。
②两位老爷爷在树荫下下象棋入迷了。
③同学们看书入迷了。
……
(2)同桌或邻桌交换阅读,评一评,互相提建议。
(3)修改自己的语段。
词句段运用2:学习有序表达
1.师:默读“词句段运用”第2题,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的发现。(出示语段)
2.四人小组组内交流。
3.小结:
师: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天体上存在生命至少需要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没有主次之分。这段话是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运用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句式很有序地列举出相关条件,逐条说明;几个条件之间用分号隔开。
4.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再读语段,思考后跟同桌说一说。
5.交流小结:
介绍事物时运用“观点+缘由”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的好处:一是可以把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便于抓住要点;二是可以把观点表达得有序,条理分明。
6.选择话题,迁移运用。
(1)出示两个话题:
①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提示:竞选体育委员,有哪些理由可以说服同学们选择自己?自己担任体育委员有哪些优势?可以把这些理由一一列出来。
②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提示:请求妈妈答应自己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说服妈妈?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逐条阐述理由。
(2)自选话题,自拟提纲,自己练说。
(3)抽两名学生在全班展示。
(4)其他同学听完后评一评:同学说得怎么样,这样说能否达到目的,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板块三 合作学习“日积月累”
1.游戏激趣。
师:中央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就是“飞花令”。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个游戏,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来说含“春”的诗词,说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2.出示含“春”的诗词,读一读。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3.学习古诗《春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含有“春”字的诗句,真是“春”意盎然啊!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看看诗人笔下的春日又是怎样的一种美景!
(1)同桌互读《春日》,要求读准读通。
(2)借助插图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四人小组说一说。(出示注释,略。)
(3)介绍作者,领悟含义。(出示)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写的诗也蕴含着一些哲理。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指的就是求圣人之道。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万紫千红”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
(4)教师点拨“景”与“理”。
师: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
“景”,泗水河畔的无限春光;后两句写的是“理”,是作者在赏春时的感悟,隐喻孔子的思想光辉如同万紫千红的春光。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寓意万象更新、生机勃勃。
(5)多种方式朗读古诗。
(6)背诵古诗。
4.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语文园地里就阅读任务与阅读方法的关联展开了交流,希望大家在今后多多实践这种阅读策略,让自己的阅读更加高效。此外,我们还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相结合的技巧进行了片段仿写,学习介绍事物时运用“观点+缘由”这样的结构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最后,我们学习了一首吟咏春天美景的古诗,结合时代背景,对这首诗又有了更全面的解读。本次语文园地学习之旅,相信大家一定收获颇丰。
附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中心小学校/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新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