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凸显教学的逻辑链
作者: 韩玮洁
一、立足大单元,理解整体设计遵循的原则
1.基于真实生活情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可亲可敬的家人。但是除了父母给我们的爱之外,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同学之间的友爱、陌生人之间的爱等等。因此,结合当时报纸 “征集浙江温度”这一契机,我们将本次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开展这次大单元整体教学。结合语文要素,重点学习如何选好场景拍下最温暖的照片、写好一封信等语文实践活动。
2.勾连语文要素任务。
大胆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以大任务的形式,把学科知识按照教学的实际和语文要素勾连的内在逻辑链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语文要素落实上不局限于抓住场景、细节体会情感,而是把眼光放得更远,着眼于学生意识的培养,即会选材、选场景,并写好场景。习作中培养学生根据观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3.凸显教学内容逻辑链。
教学中以真实的大情境串联整个单元教学,不打破篇的教学,借助篇与篇之间的联系,课文与习作之间的联系,进行组合,形成学生学习的逻辑链。
如精读课文《慈母情深》抓住场景,品味细节,感受其中蕴含的母爱温情;《父爱之舟》走进吴冠中的梦境,要在独立品读的基础上,强化从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中,读出父爱的深沉,两篇文章指向场景的阅读体会。
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置身对立的场景中,逐步理解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从文学作品回到现实生活场景,面对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选择恰当的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辩证地看待父母的爱。这些都是指向表达的,为习作“我想对您说”做铺垫。
《慈母情深》中的场景、细节描写和课后小练笔“鼻子一酸”的经历,口语交际中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为习作 “ 我想对您说 ”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支架。
二、整合出发,设计学习任务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资源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征集浙江温度”情境展开,我们设计了“爱的发现者”“爱的评判者”“爱的表达者”“爱的传递者”四个大任务,并设计了“镜头下的父母之爱”“鼻子一酸的经历”“爱的不同表达”“你如何看待”等8组活动(见下页表1)。每个大任务包含两个活动,力求一课一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带领他们对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巩固。
任务一“爱的发现者”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先通过情境导入产生任务驱动,让学生浏览本单元整组课文,明确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接着学习《慈母情深》,学会字词,梳理场景。然后迁移学法,学习《父爱之舟》,梳理场景,自主体会父爱之深。最后对比阅读《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了解如何选取场景的方法。活动二是设置了读写联动的学习任务。细读《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中的场景,体会描写场景的方法,并且以“鼻子一酸的经历”为点进行场景描写练习。
任务二“爱的评判者”也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主要是整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口语交际内容。活动一主要是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阅读描写母亲表扬巴迪的场景,找找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母亲的做法。自学父亲的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做法。活动二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看待巴迪父母的做法,反馈交流,明确口语交际的方法。
任务三“爱的表达者”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和活动二都是指向习作“我想对您说”的学习。活动一通过再现“征集浙江温度”搜集书信这一情境,填写学习单上的学习任务,和大家敞开心扉地说说背后的故事。活动二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和背后的故事用书信的格式写清楚。并提供习作支架修改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投稿“征集浙江温度”活动。
活动四“爱的传递者”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1+N”的阅读。回顾本单元学习重点,四人小组选择四篇同类文章,进行场景梳理,并体会蕴含的情感。活动二以文带书,阅读梁晓声的《母亲》一书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并讨论分享书中的阅读收获,展示分享阅读成果,展示各种书签、导图、名片等,提高阅读兴趣。
三、着眼素养,单元整体示例
任务一 爱的发现者
活动一:镜头下的父母之爱
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浙江温度,征集照片和一封信,我们如何选好场景拍下最温暖的照片,然后写好信呢?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去学习选择场景、品读场景,并写信。
2.了解要素,浏览课文。
(1)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出示单元整组课文,浏览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是什么。
3.品读课文,体会慈母情深。
(1)自由朗读《慈母情深》,想一想文章写了几个场景。注意“压抑、忙碌、脊背、龟裂”等词语。
(2)自学思考:文章哪个场景最能体现慈母情深?请你作批注并交流。
(3)交流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场景。
4.学法迁移,学习《父爱之舟》。
(1)《父爱之舟》主要讲述吴冠中在梦中回忆和父亲的事情,请你梳理写了哪几个场景,用“父亲为我做什么”小标题形式进行概括。
(2)结合学习单,选取1~2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在书中圈画关键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3)对比阅读《慈母情深》和
《父爱之舟》,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是都表达了爱,不同点是《慈母情深》在选取场景的时候是通过“一件事的几个场景”来刻画母亲的爱,吴冠中是从小时候到长大的这样一段时间来记录的,也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几个场景”来刻画父亲的爱。
活动二:鼻子一酸的经历
1.品读场景,发现写作秘密。
(1)读“母亲塞钱给我”场景,你发现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个场景写得生动感人的?
(2)提炼方法。
2.场景描写,习得写作方法。
(1)你有“鼻子一酸”的时候吗?请你把这个场景用上刚才学习的方法写具体。
(2)修改分享。
任务二 爱的评判者
活动一:爱的不同表达
1.回顾场景,体会母亲爱的表达。
(1)预习反馈,交流课文中描写的几个场景。
(2)在母亲表扬巴迪的场景中,请你找找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母亲的做法。
2.自主学习,体会父亲爱的表达方式。
(1)自主学习父亲批评巴迪的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他的做法。
(2)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感受。
活动二:你如何看待
1.交流两种爱。
(1)就事论事客观分析。巴迪长大后已经体会到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那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爱的?把你的观点写在交流单上。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先亮出你的观点,再联系生活说理由。
联系实际,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爱?
(2)小组讨论要求:组内人人发言;组长简要记录别人的观点;每个组员不仅会说还要会听。
2.了解其他爱。
除了这两种爱,生活中还有其他几种爱。通过看王小雅妈妈、陈敏爸爸等视频(文字内容如下),请各小组选择一种,谈谈自己组是怎么看待这种做法的,再派代表汇报结果。
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任务三 爱的表达者
活动一:敞开心扉
1.创设情境,拓宽思路。
浙江温度要征集书信,你想对谁说?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确定倾诉对象。
2.填写学习单。
习作:我想对您说
3. 说一说。你能将这个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吗?
活动二:书出真情
1.自由将想说的话和背后的故事写清楚,用上书信的格式。(出示写作要求)
(1)写作时需要注意人称的变化和写作的口吻;
(2)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体会到你的情感。
2.修改习作。
(1)怎样能将你的习作改得更好呢?请读读信封中的资料,给你支了什么招?(出示信封资料)
妙招一:引数据,举事例——以理服人
爸爸您知道吗?喝酒真的很伤身体!
这天,爸爸又在喝酒了,我对他说:“爸爸,您知道吗?当人体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快感;血液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控能力;如果达到0.2%时,人已经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会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呢!
妙招二:对比说服——突出结果
妈妈,您不要再偏心弟弟了!
早上我几乎见不到您的身影,您忙着给弟弟穿衣服、洗漱、喂饭,您忙得来不及跟出门上学的我说一声“再见”!
从前,您总会拿着书包,耐心地站在一旁等我把鞋穿好,等我背上书包后,您总会帮我整理衣领和红领巾,然后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对我说:“宝贝,要加油哦!”有时候,您会张开臂膀,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妈妈,我好怀念那一声鼓励和那个温暖的拥抱。
妙招三:比喻说服——放大后果
网络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旦上瘾它就会捆住你的手脚、束缚你的心灵;网络就像一种毒品,一旦上瘾,就无法摆脱它。你是那么迷恋网络游戏,上课时,老师在讲课,你的心却早在电脑前了;放学后,遇见网吧,你总会忍不住走进去;写作业时,你的心还停留在网络游戏中。
通过阅读明确不同的文章类别表达方法不一样。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时要抓住场景和细节,表达想法时语气要委婉,可以引用事例、对比等。
(2)交流,并用这些妙招修改文章。
(3)鼓励投稿“征集浙江温度”活动。
任务四 爱的传递者
活动一:不同的角度
1.回顾单元学习重点。通过梳理本组单元的学习内容,回顾重点知识。
2.方法迁移,群文阅读。
出示四篇同类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地震中的父与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转角的爱》。请四人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篇梳理场景,并体会蕴含的情感。
3.交流反馈,比较这些文章的异同。
活动二:分享你的收获
1.以文带书,拓展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梁晓声的《母亲》一书。
2.讨论分享。
(1)你认为梁晓声《母亲》一书中刻画的是位怎样的母亲?
(2)找到印象最深刻的场景(画面)来谈谈你的体会。
(3)总结学习方法。
3.展示成果。
请将你的学习收获跟大家分享,呈现各种成果:导图、书签、名片、摘记等等。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