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儿童习作指导的根
作者: 路放 刘萍教学生习作的初期,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给他们创设各种生活场景;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各种习作技巧,但结果并不如所期望的,学生写出的文字缺少灵气,那些呆滞、刻板的文章透着一种“累”。好的文字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淌。于是,便要不断地去尝试和改变,其实,学生习作,比“提供”和“教给”更重要的应该是“唤醒”。
一、写什么,需要“唤醒”
学生写不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真的是因为缺少生活吗?一次,习作的话题是“亲人的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亲人,每个学生也都生活在亲人的爱里,这样的习作学生应该很有话说吧?但遗憾的是,让学生交流选材的时候,他们居然面露难色,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也都局限在“生病妈妈照顾我”“奶奶冒雨来接我”这些选材上。
那些充满个性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故事,学生都经历过,也并没有忘记,他们也不是没有感恩之心,但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不认为那是能写进习作的“生活”,所以,他们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眼睛,缺少积累、提炼生活感受的敏感心灵。
该怎样去唤醒这些呢?以“亲人的爱”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打开学生的思路:
1.不同角度唤醒
(1)不同的人物:爸爸、妈妈、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姑姑、姨妈……
(2)不同的地点:家里、街上、商场、小区、公园、餐馆、海边、火车上……
(3)不同的事件:生病时、吃饭时、买衣服时、游玩时、学自行车时……
(4)不同的境遇:失败时、没有自信时、面临挑战时、遇到危险时、充满期盼时……
这样的多个角度的提示,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帮学生打开思路,让一个个画面浮现出来。
2.不同素材唤醒
通过出示一些学生可能经历过,但之前并没有想到的真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认为的不能写进习作里的“生活”。
(1)我和妈妈顶嘴,妈妈打了我一巴掌,夜里妈妈以为我睡着了,偷偷看我的脸,一边看一边小声抽泣……
(2)为了让我学会独立,妈妈让我自己去上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一直在后面跟着我……
……
这些一直被忽视的、充满个性的真实素材是最打动人心的,当它们一一被呈现时,学生的心灵之门也在一点点被打开,生活中的那些充满爱的细节也开始慢慢浮现,它们唤醒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还有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对内心的深刻审视。
二、怎么写,需要“唤醒”
前面已经提到过,指导学生“怎么写”的要点还是要落在习作知识上,但我们讲习作知识,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笼统模糊。比如,写人叙事类,强调写好“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但对这样的细节在不同的习作内容中该有怎样不同的呈现缺少深度开发,也因此对学生完成习作缺少举足轻重的指导价值;二是面目庄严。习作知识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严肃刻板的姿态出现,缺少和学生主体经验的对接,是属于“书本”的、“他人”的,也因此不能自然而然打开学生言语思维的空间。
学生需要的是真实而具体的习作知识,这样的习作知识的确能对完成本次习作起到关键性的支持作用,它是在真实需要的情境下产生的,它能帮助学生突破言语困境,让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让很多原本潜在心底的语言得以倾泻而出。同时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让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进而促进言语思维的发展。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
想象一下,如果大脑能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人能在火星上生活,如果你能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会发生些什么?
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学生在四年级时就曾写过“我的奇思妙想”,与本次习作有一定的关联,而且之前也有过多次写想象习作的训练,因此展开想象不是难事,但难的是本次习作写的是“科幻”故事,故事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从科学的角度却能够让人信服,用“科学知识去支撑情节”是本次习作的核心目标,而这也正是学生表达上的言语困境。因此,教师确定本次习作训练要教给学生的习作知识就是“在情节叙述中融入科学元素”。
如何让这一习作知识与学生的言语实践、习作内容、思维空间更好地相遇?可以试着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1.阅读片段,感知方法
“这款内心世界识别器名为‘mingdreader’,没错,它就是用来读懂人的内心的。”表弟得意地介绍着,我听得目瞪口呆,表弟继续给我科普:“它能像无线路由器一样向四周发出无线电信号,经由人体的反射获取对方的心脏波段、呼吸频率、大脑皮层电波变化等相关数据,然后通过系列深度处理倾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个宝贝,就像给人的内心世界照X光,是吗?”“Yes!”表弟得意地吹起了口哨。
——《当拥有了“读心术”》
……
多个片段全出自教师写的下水文,把自己当成学生去写,用学生的语言去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表达方法上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性习作知识相对接,让学生读起来觉得熟悉而亲切,有趣而生动。这样的一个初读的过程,已经初步唤醒了学生的表达灵感。
2.赏析片段,归纳方法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赏析,然后共同发现其中的表达秘密,进行表达方法的小结。
(1)对话展示科学元素。比如,片段中,通过“我”和表弟的对话,揭示了“mingdreader”的工作原理。
(2)直接引用科学元素。比如,介绍行星越大对地球的危害越大就是在直接引用科学资料。
(3)描述呈现科学元素。比如,描述“记忆唤醒仪”工作时的情景,描述海马会在电波下的变化,这些都在呈现科学元素。
这样的过程几乎不动声色地把习作知识鲜活地呈现出来,并与习作内容紧密贴合到一起,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去发现的东西才能真正走进心灵深处。
3.仿写片段,运用方法
学生归纳出方法后,接着引领他们进行运用。
过渡:我们来试着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也来借助科学元素把情节写得奇特而令人信服。
话题:假如大脑可以直接拷贝知识,那会发生什么?
(1)情景描述:我从来没有学过飞行知识,让我十分钟后就学会开飞机?可能吗?博士带我走进实验室……
(2)对话展示:“博士,你真的可以帮助我学会数学吗?”“没错,只要用电极帽刺激你大脑的数学区域,将相关数据上传……”
(3)直接引用:早就听说研发了一种新型装置,他们称这种装置能够直接将新技能和新知识上传到你的大脑……
4.评价片段,优化方法
评价时要紧紧围绕“对话展示”“直接引用”“情景描述”等本节课所重点关注的融入科学元素的方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赏析中学习表达,梳理表达方法,然后运用方法试写同一话题的关键片段,再通过师生共评,深化认知,一步步帮助学生突破“在情节叙述中融入科学元素”这个言语困境。运用方法时由单一使用到综合使用,逐步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这样呈现的习作知识才实现了兴趣向思维理趣的高层跨越。
(本文系辽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小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策略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逸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