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入境·思辨·寻情:探究诗歌教学路径

作者: 丁文倩

[摘 要]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文章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从诵读、入境、思辨、寻情入手探究诗歌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为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诗歌;教学路径;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01-0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诗歌的外在深入其中,让学生能与诗人产生共鸣,被诗歌的精神力量打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4。

笔者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为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依诵读、入境、思辨、寻情的步骤对诗歌教学路径进行思考和探究。

一、以语言实践为起点:诵读浸润,涵养品味

诗歌是文字的艺术表达,诗歌教学要让学生浸润在文字中,充分体会文字所传递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3]。语感培养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落实?

(一)因声求气,诵读积累

王崧舟说:“文字本身是不出声的,就像断了气的生命,而诵读则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这还原过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思想世界。”

在诗歌朗读过程中,章法节奏和格律音韵都会令学生快速进入体察诗歌的状态。以《白雪歌》为例,作为七言古体诗,其句内的音顿多呈“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整齐中富有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读出吟咏兴叹之味。“声以情变,情声相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仄交替中把握诗歌情感。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多用仄声字,韵脚“折”与“雪”又是迫促的入声字,声音与文字碰撞,一开篇就夹风带雪,让人感到寒气凛然。

诗歌中存在诸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它们看似平淡无奇,但在背后却潜藏着一场情感风暴。如《白雪歌》后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伫立良久,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自不必说,可以料想诗人此刻还有更复杂、更微妙的情绪(忆昔踌躇满志,叹今年华凋零,思故土亲人……)。教师在解读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如个体朗读、齐声诵读、配乐诵读、合作诵读、角色扮演诵读等,以读来补充和丰富诗歌的内容与情思。

(二)瞄准文字,推敲体会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些被作者赋予情感与深意的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容易被学生感知与关注。学生可通过不断地诵读、推敲与想象,涵养品位,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魅力。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凝”和“红”这两个字眼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凝”是“凝滞不动”,刻画出塞外天空的阴沉昏暗,而“红”给原本暗淡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由此,学生初步感受到塞外的奇寒却不失奇丽。

课标建议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12。学生能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并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动,而语感的提升又有利于其对诗歌的理解。

二、以审美创造为指向:置身意境,多样解读

诗歌教学在引导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诗歌本就是美(包括文字美、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的集合体。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悟美并创造美。

(一)情境体验,驱遣想象

赵晓霞、王光宗根据溯源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将“学习情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源自进步主义的“真实情境”,另一类是源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情境”[4]。对两种情境的认识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一方面,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真实的语文情境,借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地展示诗歌中相应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把握文本解读关键和疑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带领学生“置身”诗歌,分析并解决问题,体验诗歌之美。如《白雪歌》中诗人对“风雪”进行了极富想象力的书写,意境新奇浪漫。教师可采用“画读法”引导学生探究塞外雪域。“画读法”,即运用语言“作画”,教师向学生提出诸如“你打算画什么?”“如何画?”等问题。学生一开始仅仅摘取意象词,如“白雪”“狂风”等,这较为单薄且不足以展现诗歌美。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鼓励学生关注细节,这对学生细读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激发其想象力和联想力。另外,语文教育的美学追求应该包括语文学科本身所追求的自由创造的科学精神。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高阶思维能力[5],促使学生成为创造美的人。广袤浩瀚的沙海中热闹温暖的小城,风急雪骤的天空下灯火通明的军营,悠扬婉转的边塞曲里屹立不倒的红旗,席卷天地的疾风中被齐齐斩断的白草等,都会成为学生心灵与文字碰撞后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依托意象,个性解读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每位作者的思想阅历千差万别,即使是对同一意象,也会有不同的表达。以“孤雁”这一意象为例,在杜甫笔下,“孤雁”寄托了离群漂泊、颠沛流离之悲;在苏轼笔下,“孤雁”是高洁自持、孤傲不群的精神写照。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的独特见解,把握艺术形象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探析,而非一般的经验判断,改掉诗歌解读“贴标签”的陋习,让学生达到美学意味和文化意蕴交汇的生命化阅读境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意象还原意境,以解读情感为要旨。在解读构思巧妙、新奇美丽的意象、意境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教师应抓住新奇比喻,鼓励学生畅谈诗中的风景,体会诗人心中的春天。课堂实录如下:

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诗句历来为人们传诵。请展开想象,描述这句诗的画面。

生1:雪花漫天飞舞,落满枝头。

师:可以再具体些吗?比如像什么一样缀满枝头?

生2:像盛开的梨花,一堆堆、一叠叠、一团团、一簇簇,毛毛的、茸茸的。

生3:枝头有,地上也有,仿佛梨花盛放,绵延十里。人漫步其中,春意盎然,被花香迷醉,花叶沾身。

师:在北风裹挟着寒雪的天地中,诗人眼中却绽放出朵朵梨花。他将清冷的雪夜写得意外的热闹,确实新奇浪漫!

在诗歌的意境解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审美探析,向作者的心灵深处漫溯。

三、以思维淬炼为延伸:矛盾探究,落实思辨

诗歌教学提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余党绪“强调阅读过程中的质疑与求证、对话与反思,寻求逻辑和情理的辩证统一”。对此,教师可在历史语境与文本语境中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深刻的体悟,同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矛盾探究将思辨性阅读落到实处。

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的矛盾修辞往往是作者心理矛盾和观念矛盾的表现形式,是作者出于情感的表达而有意建构的破坏读者常规认知或逻辑推理的语言修辞[6]。矛盾修辞在诗歌中俯拾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围绕矛盾启发学生于字里行间感受其不形于色的巨大张力。比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与“愿天寒”构成了现实与情感的前后矛盾。天寒地冻,衣着单薄的老翁本应“愿天暖”,如此反常是因为只有天寒,他手上的炭才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的矛盾正揭示了卖炭翁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白雪歌》中就有诸多矛盾修辞,如明明是严寒之地,却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盎然生机;明明生活苦寒,却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的酒酣乐美;明明是苍茫天地,却有“风掣红旗冻不翻”的一抹鲜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取此诗中带“暖意”的词语,由此学生开始慢慢理解诗人的情感。塞外的军营生活虽然艰苦,但透过诗人的眼睛,学生看到的是边塞奇丽的风景,体会到的是将士们在严寒中戍守国土的豪情壮志和浪漫的英雄主义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冰雪中的暖意,教师以诗解诗,鼓励学生用填词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感悟,淬炼思维品质。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化身诗人为这塞北的雪景添上一星暖色。

屏显:

边塞本来是寒冷的,但这            (美丽的梨花)却温暖了北地的胡天;

边塞本来是黯淡的,但这            (一抹红旗)却点亮了阴沉的天空;

边塞本来是粗粝的,但这            (珠帘罗幕)却晕染出了几分柔美与华丽;

边塞本来是寂寥的,但这            (胡琴、琵琶、羌笛)却增添了些许热闹与欢快。

四、以文化厚植为路标:回望历史,感悟情志

诗歌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而成的经典之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崇高的精神追求。诗歌教学应成为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

(一)追根溯源,整合学习

当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时代背景、作者创作背景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越过鸿沟,追根溯源,知人论世,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在《白雪歌》的教学中,学生在领会冰雪中的“暖意”,并继续深入探讨“为什么诗人能写出这样充满暖意的新奇雪景”时,陷入了沉思。此时,教师及时展示历史背景。唐王朝版图辽阔,与周边少数民族时有战争。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鼓励中下层知识分子走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道路,不少诗人都曾到过边庭。加上尚武的社会风气和崇尚军功的政治环境便造就了盛唐边塞诗。因此,离别、苦寒的生活以及血腥残酷的战场并不能动摇将士们投身战场、报效祖国的热情,反而衬托出大唐将士矫健的身姿和开拓进取的豪情。

从《白雪歌》出发,学生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并对其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宋代边塞诗歌(如《渔家傲·秋思》),或阅读唐代其他边塞诗歌(如《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由单篇走向多篇,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探讨情志,涵养精神

“诗言志”,诗歌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精巧雅致的形式和语言,更在于其中打动人心的情志。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需体悟作者的情志,以此作为未来生活的指引。

走进诗人岑参的生平,能了解到他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走向边塞的。岑参20岁时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他满怀报国之志,期待在金戈铁马中开拓前程,但未能得志。天宝十三载(754年),年近40岁的岑参再度出塞,这次他官居要职,深受倚重。《白雪歌》正写于他第二次出塞之时,此时的他重拾壮志。那些冰雪中的“暖意”、诗人伫立送别友人的身影,都表达出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以及努力进取、冲破万重浪的精神。

综上,岑参的《白雪歌》是盛唐边塞诗的集大成之作。本文从诵读、入境、思辨、寻情四个方面解读《白雪歌》,为课标下的诗歌教学提供了方法与路径,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期望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   参   考   文   献   ]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刘连庚.学习语法和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J].语文学习,1985(1):54-55.

[4]  赵晓霞,王光宗.学习情境:撬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支点[J].中学语文教学,2021(7):4-8.

[5]  张泽同.阅读教学要创设“美育场”[J].语文教学通讯,2023(5):29-32.

[6]  陈欣宜.于矛盾处悟真情:矛盾修辞法视角下的《背影》备课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3(5):63-6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