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场境心育:“大思政课”建设的校本实践探索
作者: 黄裴莉 杨一鸣
[摘 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以问题为导向,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开展以全场境心育理念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校本探索,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创设丰富多样的育人环境,搭建交互滋养的育人平台,完善协同共育的评价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梯队。
[关键词]“大思政课”建设;全场境心育;校本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14-04
“大思政课”是以思政课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具体形态,是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要求实现科学理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如何办好“大思政课”,利用“大思政课”培育具有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整合资源探索“大思政课”实施的本土样态,成为中小学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回答的问题。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苏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初中,在实践中以全场境心育理念积极探索善用“大思政课”的校本样态。
全场境心育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样态,明确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在联系及互补性,不仅关注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学生思想认知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而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状态,通过心理疏导、情感引导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全场境心育要求通过营造正面、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学情境与成长心境,以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全过程,构建立体多元、情景交融、心智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一、构建立体多元的全场境心育大思政课程体系
全场境心育通过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化的校本建设,以思政课为主阵地,辐射和覆盖全学科,依托“社会大课堂”,利用“课后两小时”开展跨学科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丰富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经历,筑牢了学生的思想根基。
全场境心育大思政课程突破传统框架,构建涵盖必修、选修、社会实践、网络课程的多元化体系,融合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并通过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共鸣。另外,该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思想的力量,塑造健康人格。具体的全场境心育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如下。
第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学校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打造思政课堂,聚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以大数据赋能思政课堂育人,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不断开发优质实用的课件和学案,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库,推出一批道德与法治“金课”,提升教学质量;以大主题活动满足思政课育人要求,基于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设计12个进阶式校本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统编教材为核心,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
第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育人资源,打牢课程思政的学科基础,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优势,自觉地将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
例如,语文学科引导学生体悟爱国情怀、中华精神、建立荣辱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学科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其他学科也在教学环节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跨学科融合,通过开设春季、秋季校内外公开课展示学科育人成果。
第三,开展高质量德育活动。学校有意识地用好德育阵地,对校园文化进行主题化、系统化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从“红星”向“红心”的思想转化,使德育活动达成从“近红”到“渐红”再到“染红”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入校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统节日教育、劳动教育和法治教育等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达成“近红”教育目标;通过开展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等仪式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红色信仰,达成“渐红”教育目标;通过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阅读节和志愿活动等校园节日活动延展红色征途,达成“染红”教育目标。
第四,全场境心育理念赋能“双减”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对校本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以“姑苏文化之党的四史”课程为核心,以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为基础,综合实践类课程为拓展的校本思政课程群。
“姑苏文化之党的四史”课程通过开展“行走的党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数智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党史,寻访身边历史亲历者,聆听和对话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走上校园“红星闪闪大舞台”讲述红色故事,借助“历史话廊”“红色画廊”“思政长廊”深化学习成果。
学校开设三门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课程,如“‘水八仙’的秘密”“东西山茶叶知多少”“穿越灵白线”,深入挖掘不同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寻找不同学科的教育交汇点。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走访、课题探寻、科学实验等项目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强化政治认同和使命担当。学校还积极研发拓展性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如“姑苏运河文化”“评弹”“昆曲”“苏式扇面”“姑苏园林艺术”等,带领学生在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技艺中体悟文化之美,感悟民族之兴。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全场境心育大思政育人环境
学校在全场境心育理念下积极拓展教育场域,实现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创设多样化、多样态的大思政育人环境,包括特色鲜明的大思政教学氛围、功能丰富的育人服务中心和形式多样的物态展呈场馆。
第一,营造特色鲜明的大思政教学氛围。学校在校园内营造弘扬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景氛围;宣传优秀学生榜样,活化教育场域之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思政课堂氛围。
第二,建设功能丰富的成长服务中心。学校围绕育学生、育家长、育教师三个核心主题,分别建立学生成长中心、家长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中心。其中,学生成长中心由思政学科专用教室、模拟法庭和道德讲堂等场室构成,是开展思政课程、党史学习教育、法律学习、德育活动的主阵地;家长服务中心通过不断优化和升级服务功能,开展“父母学堂”活动,培育大思政教育的家长骨干队伍;党员服务中心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对教师进行“四史”教育,建设党员教师大思政育人队伍。
第三,构建形式多样的物态展呈场馆。学校以“一个舞台、两个阵地、三个走廊”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要学习功能区。“红星闪闪大舞台”是学生展示革命文化学习成果的平台。“两个阵地”包括校内学习阵地和校外实践阵地。学校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如苏州革命博物馆对接合作,搭建红色姑苏专题实践教学基地、馆校合作基地、田园学子E路成长体验站等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三个走廊”包括“历史话廊”“红色画廊”“思政长廊”。其中“历史话廊”以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感人的红色故事打开学生透视历史、明晓价值的思维之窗;“红色画廊”通过打造集“5G+VR”红色体验场域、课程思政作品创作交流区于一体的展示长廊,开展红色认知学习、互动体验、创作体验;“思政长廊”主要用于展示英雄模范事迹,将主题思政从教室扩展到过道,班班参与,人人受教。
三、搭建交互滋养的全场境心育大思政育人平台
学校在全场境心育理念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以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区参与、社会协同的交互滋养的大思政育人平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见图1)。
第一,学校在育人平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通过架设思政课程群,开展红色小舞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红领巾驿站系列活动,整合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家长服务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心理发展中心等教育平台,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共青团、爱少先队、爱学习、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的朴素政治情感。
第二,家庭在育人平台建设中发挥支持作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父母学堂”、家长委员会、协同教育工作坊、“朗读者”活动、家长志愿服务、学校社工探访项目、亲子研学、“好家长”评比活动,主动与学校协同配合,培育青少年爱父母、爱家人、爱长辈、爱兄长、爱弟妹、爱劳动、爱运动的基础道德品格。为了提升家校思政共育效果,学校将亲子研学活动整合到“父母学堂”中,开启了“两代红星共成长”的新路径。“父母学堂”课程思政系列主题见表1。
第三,社区在育人平台建设中发挥参与作用。社区通过开展社区家长学校、家门口的红色课堂、社区红苗工程、儿童关爱项目、社区小红帽组织、红色社区舞台、红色社区先锋、红色党员阵地等活动,培育青少年爱家乡、爱环境、爱生活、爱邻里、爱社区的公共参与意识。
第四,社会在育人平台建设中发挥协同作用。社会组织通过苏州市家庭教育总校、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党员服务中心、E路成长体验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平台,培育青少年爱世界、爱国家、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的人格品质。
四、完善协同共育的全场境心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全场境心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打造校本特色的家校社共评共育的评价机制,提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重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见图2)。
一方面,学校利用校园数智平台科学收集学生的各项成长表现,包括品德、学业、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社会实践、兴趣特长等方面。全场境心育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将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纳入评价内容,强调要让思政素养的成长表现可视化。
另一方面,学校开展家校社多元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校外教育者等参与评价的机制,更加客观地记录学生日常品行和突出表现,建立学生成长电子画像,鼓励学生发现和发展个人优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五、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场境心育专业教师梯队
全场境心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培养爱国强国的责任担当、忠诚为民的人民情怀、勤劳勇毅的优良品质。全场境心育通过开展思政大教研,构建分层培养、梯度成长的教师思政素养可持续发展系统。首先,学校成立了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高质量实施、教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其次,学校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全员教师自觉提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挖掘学科思政资源,构建跨学科思政教育共同体。依托教育共同体,开展思政大教研,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四级教研活动,即市级教研、联校教研、学校教研、备课教研,构建教师思政专业发展共同体,探索“全要素整合、多主体协同”的教研支持体系。最后,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思政化建构,鼓励教师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大单元教学等,培养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梯队。
全场境心育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校本样态无疑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它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贯穿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责任担当、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心理韧性具有实际意义和操作价值。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