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 朱丹[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涵养艺术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热度大增的背景下,学校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活动创新、交流传播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97-03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可以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舞蹈、美术、体育、工艺、医药、民俗等,它们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精神的指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多种问题,还需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并系统推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中学生缺乏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认同感不强。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崛起,部分传统文化产业受到冲击而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许多古老的、传统的文化元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坚定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丰富校园生活,凝聚价值共识
对中学生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还是发展个性、塑造三观的主要阵地。学校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为校园文化注入活力,帮助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做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
(三)涵养艺术品格,促进学生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实践、体验、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的艺术元素,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涵养自己的艺术品格。此外,亲身实践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能力素养,如学习传统手工艺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参与戏剧表演活动可以提升舞台表现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深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基于国家和社会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例如,2024年开学季,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如舞龙舞狮、剪纸、戏曲表演、绘画等,给广大师生带来了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但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没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的精神价值在校园中真正扎根与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一)浮于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不深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关注其外在表现形式,如服饰、道具、仪式等,而忽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审美观念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内涵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浅尝辄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不足
年轻一代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但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的减弱[3]。部分教师、中学生对传统的东西大都停留在看一看、摸一摸或是简单试一试的浅尝辄止阶段。通常,他们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赞美,但是较难做到深入学习和传承。单靠开展讲座、举办展览、组织参观,则难以保持教师和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兴趣。
(三)生搬硬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作用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因此,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时,学校需要基于中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加工,使其能较好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和生活。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只是传统形式的简单复制或模仿,缺乏创新和拓展,生搬硬套往往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机械化或空洞化,而这样的“保护”和“传承”也会逐渐失去活力和生命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为了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学校建设以及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应直面问题,思考科学化、系统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可行路径,让中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一)在团队建设中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意力
1.以专业人员指导教师的知识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学校里有许多专业的学科教师,但似乎没有专业的“非遗教师”,这是不是意味着学科教师无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发挥作用?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且是文化的传播者[4]。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理念,学习新的知识,从专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高度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基于“知者为师、能者为师”的原则,学校可以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能工巧匠、非遗传承大师等专业人员担任教师学习的指导者,帮助教师深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其精神内涵,不断增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团队合作促进教师持续成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不是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人就能完全落实的。团队合作是一种有效方式,不仅可以集思广益、提高教师整体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还可以互通有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更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探索创新实施方法和策略。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沙龙活动,组织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成功案例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也可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课题组,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一般性、可推广的成果。
(二)在课程优化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力
1.以基础课程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培养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抓牢课堂这一主阵地。教师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应尝试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创新设计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加人文积淀、厚植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精选阅读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民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了解民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等。
2.以特色课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承载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智慧[5]。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计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课程。教师在深入研究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要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从而带领学生直观、深刻地认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例如,作为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的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依托沙溪古镇开发丰富的课程,将“滚灯”“江南丝竹”“太仓肉松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作为印溪舞蹈社、民乐社、美食社的课程学习内容。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染力
1.以重大节日为契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节日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因此,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这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学校可以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选用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元素设计节日庆祝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地方戏曲演出、民间舞蹈表演等,师生一起穿传统服饰、品传统美食、赏传统艺术、赛传统技艺;也可以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让师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营”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以现实生活为源泉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创造力和包容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且历久弥新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如此。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应在文化创新中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应融入师生的生活。学校要鼓励学生结合现代思想和技术手段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样态,满足师生的现实文化需求。例如,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就是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益活动,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在展示交流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
1.以环境建设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校需结合实际,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和推广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品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可以开辟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展示。展示区设置图文资料栏、互动体验区、电子讲解设备、学生作品展示区等,以便师生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资料、参与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以及了解学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果。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线上资源中心,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学校开展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向社会传播。
2.以人文活动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通过校内外联动,让更多师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引进来”方面,学校可以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即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举办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除了组织本校师生参加,还可邀请相关社会团体、学生家长、其他学校师生等共同参与。活动中可以将学生设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作为学校的特色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嘉宾,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走出去”方面,学校可以对接社区、政府等,在地方性活动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争取一席之地,组织师生精心准备,向公众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涵养艺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化传播的殿堂,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2024-03-04].https://www.gov.cn/zhengce/2011-02/25/content_2602255.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4-03-04].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eqid=f13418930003f5ab000000066464a615.
[3] 树东.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23(11):47-50.
[4] 陈迟.课程思政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6):104-106.
[5] 王静.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驻地高校美育的实践研究:以盐城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24):58-6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