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申翠

[摘 要]文章探讨认知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概述认知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认知隐喻理论,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词汇学习、文化感悟、语篇理解以及旧词拓展新义等方面运用此理论。关注和研究认知隐喻理论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59-04

认知隐喻理论已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中。认知隐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认知隐喻理论的应用日益被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在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如何有效地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依据具体的实践案例,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在词汇学习、文化感悟、语篇理解以及旧词拓展新义等方面应用认知隐喻理论以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后来,认知科学领域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是这一理论的主要提出者,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大脑概念体系的基础构成部分,是我们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源域”“目标域”以及“映射”的概念,力图通过这些概念来解释认知隐喻的作用[1]。认知隐喻在将已知事物用于深入理解和解释未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理论观点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以此可理解不同文化体系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影响。

隐喻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具有降低复杂性、简化难度、使抽象具体化、使生硬变灵活等优势。艾米莉·狄金森在她创作的诗“I saw no Way ——The Heavens were stitched”中,运用了深入且令人沉浸的隐喻来传达一种绝望感。她描述了看似无路可走的情景,将宇宙的天空比作被缝合的布料,凸显出难以抵御的无助与困顿。这个隐喻不仅使诗歌充满视觉和触感的形象,而且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内心所感受到的束缚和困扰。通过这个隐喻的运用,读者能够深刻体验到作者情感的强烈程度以及她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的思考。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使之更易于理解和感受。例如,莎士比亚的隐喻:“The world is a stage.”(人生如戏。)这句话将人生的复杂性和变幻无常比喻成戏剧,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生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这个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有形。隐喻能够在降低复杂性的同时,深化人们对人生多元性和复杂性的体验及认知。美国编剧兼导演安德鲁·斯坦顿的TED演讲稿“ The Clues to a Great Story”中,通过使用隐喻来吸引听众和读者。他提到好故事的关键在于留白,让读者自己进行推理和探索。他用了一个隐喻来说明这一点:“The audience actually wants to work for their meal. They just don't want to know that they are doing that.”这个隐喻形象地描述了观众对故事的期待和愿望,使观众成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隐喻深化了读者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知,并且为阅读和学习英语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表达艺术,而且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目前,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主要隐喻分类有空间方位性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2]。这三种隐喻并非完全独立的,适时会出现交叉重合的现象。

空间方位性隐喻是指用上下、内外、前后、深浅等概念来表达另一概念。在领悟和表达情感时,“up”常常被用来表示“高兴”,而“down”则被用来表示“悲伤”, 例如,I'm feeling up. /You're in high spirits./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I'm depressed. 同时,当空间方位性隐喻被用于表达数量概念时,“up”表示“增多”,而“down”表示“减少”,例如,The number of books keeps going up./ The noise is dying down.

实体隐喻是把抽象的事物、活动、情感、思想看作具象的实体或物质。例如,将“洪水”隐喻为“猛兽”,将“婚姻”隐喻为“长跑”,都是实体隐喻的典型表现。实体隐喻常常为难以具象化的抽象概念提供生动具体的认知路径。例如,将人比作机器的隐喻有:My mind just isn't operating today.(机器停转→思维迟钝) / I'm a little rusty today.(机器生锈→技能生疏) /We've been working on this problem all day and now we're running out of steam.(蒸汽动力用尽→精力不足) /He broke down.(机器出故障→人崩溃)。

在2022年广东省二模英语阅读A篇中的段落“Fill Your Cup”中,也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这一隐喻将人比作容器(杯子)和机器(电池),强调了个体填满内心或充满能量的需求。段落中提到:“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help you recharge your batteries in a way suitable for you. Bring your coffee and we'll chat! Bring your exercise shoes and we can stretch together! Whatever helps you ‘fill your cup’, we can figure out a plan together.”这里的隐喻旨在启发读者意识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寻找能够让自己充满能量和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方式。通过使用“recharge your batteries”和“fill your cup”等隐喻表达形象的概念,作者呼吁读者在参与该项目时带上咖啡或者运动鞋,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这一隐喻不仅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个体需要充电或填满杯子的形象,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读者更能参与其中。

结构隐喻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简单的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的、复杂的概念。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在结构上存在对应关系,形成了认知隐喻的基本结构。例如,“人生如旅行”这个隐喻中,“人生”和“旅行”都有起点、过程和终点,因此人们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个隐喻。同时,这种映射又赋予人们新的视角,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lov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中,“love”是目标概念,“journey”是源概念。就像一段旅程一样,爱情被视为有a beginning(起点), a path(路径) , a process(过程), an eventual destination or end(最终的目的地或终点)。这个隐喻使我们能够通过熟悉而具体的旅程概念来理解和概念化爱情的复杂性。

二、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隐喻被广泛应用,在教材文本中、阅读理解试题中以及原著中尤其常见。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3]。以下四个案例展示了隐喻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案例1]在英语教材中,常常可以看到众多使用隐喻表达的实例。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为例,共出现隐喻表达44处。

1.第一单元Reading第8行“I take my time over every spoonful, gently rolling the silky dessert around my mouth and enjoying the perfect marriage of rice and milk.”作者把吃饭的过程描述得如同在享受一段美好的婚姻。这个表述是对食物口感和滋味恰到好处的隐喻,正如米饭和牛奶是配合默契的夫妻。

2.第三单元Reading第30行“Monet and Renoir, along with other like­minded artists, sought liberation from the rules of the old style.”在此,作者形容艺术家寻求以新的视角和风格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就如同叛逆者在战场上为自由而战,用艺术来隐喻战争。

3.第四单元Reading第39行“You cannot really understand a poem that you have only read once...you need to go on a journey to a remote and unknown destination.”这里,理解诗歌的过程被比作是一次远程的、未知的旅程,隐喻了理解诗歌的过程需要时间、耐心与坚持。

4.第四单元Integrated skills部分Robert Frost诗歌中的“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两条路在黄色的森林中分开)是一个隐喻。源概念是“两条路”,目标概念是“人生的选择”。这句话实际在描述人生中的选择: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就像是森林中的道路,有时候我们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

[案例2]在阅读理解试题中也常常出现隐喻表达。

在分析一篇主题为“7岁男孩与病魔斗争”的语篇时,笔者将文中表示“心碎”的隐喻用黄色标注,包括heartbroken; break my heart等。引导学生在类似主题中期待如下表达:Her ego is very fragile.(她内心很脆弱。)You have to handle him with care since his wife's death.(他太太死了以后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待他。)She is easily crushed.(她轻易就被压碎了。)I'm going to pieces.(我的心要碎了。)The experience shattered him.(这次经验把他击碎了。) 因为在此语境中,心是易碎物。笔者将语篇中的very brave,little warrior,battling等用蓝色来标注表示是战争相关表达,这来自我们对战争的体验或印象,并引导学生预料战争主题相关表达。如战士/士兵warrior/soldier; 敌人/对手enemy/adversary; 战斗battle/fight for; 胜利win/conquer; 投降surrender; 攻击attack; 防卫defend; 撤退/逃跑retreat/flee; 勇敢/胆怯brave/timid 等。

[案例3]在阅读原著时也经常会看到隐喻表达。在进行Charlotte's Web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概念隐喻视域下的阅读课堂教学策略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以下片段:

1.开篇便出现的“runt”一词本义是the smallest, weakest animal of the young that are born from the same mother at the same time,结合书中多次出现该词的语境“...one of the pigs is a runt. It's very small and weak, and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 So your father has decided to do away with it.”“Your father is right. The pig would probably die anyway.” “A weakling makes trouble.”得知“runt”隐喻为“弱者”。运用隐喻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词汇学习(策略1.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词汇学习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背后折射的文化:强者文化——遵从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弱者文化—— 感情大于利益,重视依赖和安全感,对弱者多保护和关爱,让学生在身边的经历和国际事件中进一步体会(策略2.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文化感悟和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然后,把这种对弱者的态度映射到整本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