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潘广胜[摘 要]文章通过对“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阐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双减”背景下的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操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双减”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途径的探索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双减”背景;合作学习;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75-04
传统的教学常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学形式不够多元化,教学内容枯燥,课堂结构不完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主探究意识和质疑创新精神。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像春风般吹响了为学生“减负”的号角。对于此政策的出台,笔者是拥护和赞同的——让教育回归更本真的状态,是每个教育人的初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切实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既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文化素养。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教师应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并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学校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明确分工,确定学习目标,在小组内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助互信活动,在教师指导等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具备几个要素: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进行科学分组,使组内学习能够产生帮扶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资源的共享。②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带头人和组织者,起到统筹、监督、指导、团结的作用。对课本知识的预习、自学,作业的完成、订正,检测后的查漏补缺,组员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小组内其他组员负责,有共同的荣辱观,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③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要及时更新和转换自己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到主导、点拨、总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正确评价组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养成勇于质疑解疑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的品质。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一)实践背景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的乡镇高中。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校面临一定挑战,我校办学条件比不上县城学校,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到县城就读,因此,我校生源是成绩一般、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难以独立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难以独立完成作业,上课时走神或干脆睡觉,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笔者阅读了《中学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等相关文章,于是开始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要解决上述问题,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实施策略
1.划分学习小组,优化组合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最基本单位,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六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可由教师指定学习成绩好、有威信的学生做组长;也可由组员自己推选。学习小组成立后,由小组长负责该组的学习相关事宜。
2.拟定小组学习目标,促进步
小组成员共同拟定本小组的奋斗目标。为了让目标成为小组组员的黏合剂和兴奋剂,目标的科学制定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指导组员把学习目标先定为近期可实现的一些小目标,让组员为了达到这些小目标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依赖的组内学习。在实现目标后,组员就懂得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产生成就感,进而在实现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时增强信心和动力。
3.细化组员分工,共同提高
各组组员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每次学习都有中心发言人,对问题的提出、整合、解疑都有记录员进行记录,还有评分员对组员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进行评价打分。为了锻炼组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有组员的角色定期轮换。
4.开展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学习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教师设置的任务,在初步的自学中,逐一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交由学习小组,小组长负责整合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再由小组组员进行合作交流。学生会在这种互相学习交流中进行质疑、解疑,从而掌握知识。
(2)课堂学习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渠道、重头戏。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理念。教师课前须深入备课,然后对教学的知识进行设计,提出任务,编写好导学案。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解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对于课前预习中整合出来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则向教师质疑,由教师进行解惑。
(3)检评作业
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在学习小组中,每次都由小组长检查组员作业完成情况,并督促按时保质完成。同时,小组长通过检查和评价组员的作业,及时查漏补缺,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
(4)背诵知识点
对于该掌握的知识点,组员间相互检查,相互背诵,实行一对一帮扶,直至每个组员都过关。
5.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正确且中肯的评价能给予学生成就感,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学生追求上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的方式分为口头评价和记分评价。评分的标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小组个人、小组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为了让评价起到激励作用,那么在评价中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及时,并且将及时评价与阶段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三)实施成效
1.顺应了教育发展趋势
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教学中,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它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指明了现代教学发展的方向,扩大了教学理论研究的领域。
2.丰富了新课程的理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小组合作式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交响曲。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扎实推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了。教师通过对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设计,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3.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1)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过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三个统一,即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统一;重视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加速提高。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实验研究期间,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课,先后实施了100多节专题研究课、80多节教学示范课、60多节教学成果展示课;举办了全校性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说课、优质课等比赛活动。教师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优质课等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教学设计的比赛,打破了教学常规,灵活地处理和运用教材,根据学情,在教育教学中精心设计内容,利用课件、设计精美的板书进行教学创新活动,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曾经,部分教师只是埋头教学,照本宣科,觉得课改是专家的事,认为科研很神秘,遥不可及。自从参与了合作学习研究后恍然大悟,原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能提高学生素养的活动也属于科研。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很多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们多渠道地获取与研究相关信息,把课堂与教学理念、学生个体有机结合,探索意识和研究能力大大增强。我校多数教师积极参加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掌握了常规的教育科研方法,逐步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转变。
4.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1)优化了课堂教学
合作性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多角度且多层次的学习互动,优化了课堂教学。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组员角色的定期轮换能让学生体会到责任;组内成员的帮扶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因此,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学习成效更好。
(3)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就是一个小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所有的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大家团结一致、互学互助。这样,学生提高了协作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有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凝聚力。
(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上,部分学生不踊跃发言,只是观望旁听,没有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组员必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因此,小组就成了组员学习、交流、讨论的平台。在这个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中,学生更敢于发言,更乐于表达,从而使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答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备课,编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导学案,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路人,使学生在自学中能有的放矢、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在知识的碰撞中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现在大部分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或提出问题;对不懂的地方能质疑,主动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或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为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或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不仅比以前学得多,而且比以前学得轻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后,把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