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作者: 黄煜
[摘 要]文章针对传统专业治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中职学校需要以专业群为单位开展建设,以集群组建合理、资源整合共享、群组管理科学作为建设的整体要求,阐述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衡量要素,并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功能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实施路径,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95-04
在过去的行业生产中,劳动分工较为粗放,职业定位的界线较清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职业岗位出现了大规模交叉、融合的趋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使得职业教育专业由单个发展转变为集群发展。中职学校开始对各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一体化建设,专业群逐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治理的基础单元。2022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实施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专项行动(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中职学校应合理组建专业群,探索专业群建设规律,促进专业群内资源整合共享,把专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下面以广西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展开论述。
一、专业群建设的整体要求
(一)集群组建合理
中职学校要加强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群。通常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专业组成。中职学校要梳理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专业集合成专业群后的发展规律,协调推进各专业建设。同时要突出集群优势,将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确立为核心专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实现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优势互补、结构互补,形成相得益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资源整合共享
第一,中职学校要重新整合各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群对应岗位群的工作领域,系统设计与关键岗位群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有效整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将基础课程与专业岗位技能相融合。第二,中职学校要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既要整合专业群内的课程资源,实现平台统一、共享开放,又要统筹校外教学资源,优化行业企业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三)群组管理科学
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专业群的组织形式,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专业群设立及管理相关制度。完善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之紧跟产业的变化及技术的进步,增强专业群对产业需求的适应能力。中职学校应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实现专业调整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不断优化群内专业的结构。
二、专业群建设的目标与衡量要素
(一)总体目标
1.强化德技并修,培养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适应产业需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政校行企”多主体育人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优良的品德,又要有丰富的知识与扎实的技能,同时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专业群。
2.优化专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中职学校应根据构建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重新梳理现有的校内外资源,重新优化师资队伍、实训设施设备、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等,站在专业群的整体高度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科学合理布局,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育人效果,使专业在组合成专业群后能取得1+1>2的效果。
3.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亮点精品
中职学校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应做到共享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岗位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4.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地方经济
一是要发挥专业群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培养、培训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提升专业群服务社会的能力。二是要形成服务特色,将专业群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情况,与经济发展对接,加强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服务效能。
(二)具体衡量要素
专业群建设的具体衡量要素见表1。
三、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突出复合化、递进化、实效化,改革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1.“双元”分段递进培养复合型人才
广西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让学生从进校开始便同时拥有学生角色和企业员工两种角色,使校企“双角色”紧密衔接。学生角色立足于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能力的递进提高,员工角色注重从掌握基本技能到项目实践技能的逐级提升。学校依托课程实践中心,通过六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持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优化“双角色”分段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校企岗位对接、中高职专业衔接。2023年,学校的升学率为82.1%,就业率达96.3%,毕业生满意率为95.8%,实现升学、就业双畅通,升学、就业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
2.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方案,完善产教融合多元化办学机制。比如通过牵头建立产教融合的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专业集团、南宁市智慧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华六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与广西桂品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六职桂品云电商产业学院,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课程,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教学工场,在校企人员互聘、教师企业实践、新技术研发、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深度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合作专项,技术人员带项目进学校,指导校内教师、学生围绕企业项目开展实操训练和真实运营,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实现“双元”育人,提升了师生专业技能水平,推动专业实现集群式发展,学校也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二)体现系统化、个性化、层次化,动态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要瞄准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和通用技术,构建跨岗位的知识体系、技能评价标准,按照生产单元来重构课程,这就需要突破原有单一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训基地和教学师资的限制。学校充分发挥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学校、广西首批信息化标杆学校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群进行改造升级,在专业群内搭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课程水平的提升。学校加大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深度学习和多样化发展。学校与超星教育集团合作共建优质数字资源,综合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打造适合中职学校专业特点的高效课堂,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学校以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灵活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层次学习。目前,学校主持建设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在线品牌课程1项,自治区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1项;建设网络课程110门,实现了信息技术对所有专业的全覆盖。学生评教数据显示,三年来学生线上教学参与度、教学满意度均保持在95%以上。
(三)围绕标准化、多元化、长效化,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对标精准培养
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此,202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为职业学校培养、任用和评价教师提供了依据。学校据此不断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与京东快递物流公司、浪潮(南宁)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美斯达集团等10余家企业合作,根据教师个人成长规律和专业群建设需要,精准提供企业实践、岗位实训、教育教学等多种学习机会,畅通教师发展路径,提高“双师”教师的素质。
2.构建多元团队
一方面,教师团队的“多元”体现在教师来源多元。校企人员需要双向流动,学校通过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校企共同组建协作共同体,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设。另一方面,教师团队的“多元”体现在教师成长路径多元。学校加强教师的校本培养和企业锻炼,在专业群内形成以自治区、市、校三级教师工作室为集群、以名师为引领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工作室导师,保障工作室与企业新技术的顺利对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工作室共享资源,传承创新,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这既发挥了自治区级、市级、校级名师的示范作用,又借助了企业技术力量,形成纵向引领、横向拓展的发展格局。
3.建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首先是固本强基。针对青年教师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设计能力不强的现状,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八个一”培养计划,即精读一批教育理论原著、参加一期师资培训班、参与一次企业实践锻炼、开展一对一师徒结对、任副班主任跟班一年、参加一系列教学活动、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心得体会,全面夯实教师的基本功。其次是磨炼提升。多学习、多讲课、多积累,常态化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以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等为平台,让教师在反复磨炼中求取“真经”。其次是以竞赛促提高。学校每年举办教学能力比赛,搭建竞技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最后是羽化蝶变。在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学校广泛开展争创市级以上“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提升知识技能,全方位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素质。
(四)重视项目化、案例化、媒体化,校企联合开发新形态优质教材
教材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改革与教法改革、课程改革紧密关联,三者需同步推进。学校的教材改革应依照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重点开发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新型教材。在教材编写方式上,要强化教材的校企行“多元”开发,体现专业群特色,突出专业性和标准性。在教材内容上,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突出职业性、科学性、操作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岗位群典型工作能力要求。在教材形式上,要突出信息化、活页式、交互性,在满足教法、学法改革要求的同时,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材的立体化、可视化,满足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的需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应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生利用课前、课后的碎片时间开展预习和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主编的新形态教材获评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项,获“十四五”首批自治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立项2项。
(五)立足多元化、一体化、数字化,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多元共建确保实训基地多功能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由政府、企业、学校多元主体共建,各方深度合作、资源融合、共建共享,能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也决定了其功能必须多元化。实训基地应集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于一体。基于多元共建理念,学校现有的四个专业群实训基地先后入选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在验收中获得三个“优秀”、一个“良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