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学生生命教育活动实践探究
作者: 余冬冬[摘 要]由于伴随社会发展出现的生命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怀生命成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之一。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的系列活动,推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素养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主观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81-03
2021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和新华社团队通过调查30多万中国中小学生发现,部分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四无”状态: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把生命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与此同时,教育部出台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渗透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引领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向常态化、系列化、长效化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应把关注点放在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上,从本质出发有效提高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学校教育存在的意义便是保障学生个体身心健康,而健康是拓展延伸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前提条件。如此解读的话,学校教育应把关怀生命放在首位。
接下来,笔者重点探讨学校生命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渗透。
二、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末期,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带头掀开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美德和活力,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发掘并激发个体隐性的建设性强的力量,进而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进步。在探讨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社会环境等之后,有机关联个体的内在积极力量、社会文化及群体三方,让其相互作用,以引导个体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规范言行[1]。
三、活动探究
学校工作最核心的一项内容便是德育活动,开展德育活动的用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思想品德,进而为学生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通过德育活动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思想品德。
(一)通过活动,建立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创造积极人格特质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知觉与意义觉察。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他的身心症状表现越明显,从而会对生命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相反,如果学生能高度自知,保持内在人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那么他便能在生命中寻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而建立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就需要创造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乐观、专注、勇敢、真诚、自信等)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个体掌握知识、技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为以后适应社会提供充分的心理基础。个体的人格优势会在其日常生活中尽然显现,使其受益终身。
1.建构良好的班级文化,凸显学生的独特个性
班级是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建构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集体荣誉感,成就群体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持之以恒学习的精神定式。
(1)通过自主设计个性化班级名称、班徽等 ,让学生充分参与班级文化建构,提高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学生通过创新设计,诉说美好憧憬,为学习与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通过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共同学习氛围。学生自主拟定、公示班级公约。这能让学生对班级公约有深刻的理解,并使班级公约更贴近学生实际,使班级公约对班级建设真正起到指引、监督的作用。
(3)班级教室文化墙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创设积极、活跃、有益的学习环境。文化墙可分为不同板块,如“工作布置”“学习评估”“风采展示”等,且其中的内容要具有时效性。应鼓励学生积极反馈意见,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2.建构健康的行为文化,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诗词大会等,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国旗下讲话”活动、生涯人物访谈等进行励志宣讲,激发学生自强自信的精神;通过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自我。
(1)以诗为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和诗词大会,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共享精神盛宴,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熏陶,养成儒雅、豁达的性情。
(2)走出校园,通过访谈生涯人物,获取最新的职业生涯详情,了解各行各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早对个人生涯发展进行远景规划和资源配置。这是一种将学习、体验、互动融为一体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树立更宏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鼓励学生化身农耕者,学习农耕文化,躬身劳动实践,进而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利用校内外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承中华文明、树劳动观念、强劳动本领、养坚毅的人格,为生命赋能。
3.建构积极的心理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校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并确保学生有机会去展现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开展多元主题教育,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探索、学会思考、敢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正确方向,进而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挫败与挑战。
(1)通过心理状态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韧性。强心理韧性的学生能更好地克服挫折,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学校可以开设挫折教育课程,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竞技类活动、抗压性活动、意志力训练等,引导学生懂得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持的重要性,学会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利用自身优势突破瓶颈。如此,学生均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挫折带来的积极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可提高内在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2)开展以挖掘潜能和培养团队精神为主的拓展活动。“信任背摔”“盲人方阵”“水到渠成”“鼓动人心”等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信任的力量,进而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学会面对恐惧和困难。
(3)利用心理健康活动月这一契机开展健康活动,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如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悦纳自我;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源,开展压力管理指导,引导学生释放他们的消极情绪;等等。
(二)通过活动,建立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积极主观体验
积极的主观体验承载着个体对以往生活的满意、对现在生活的知足及对今后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人的一生关涉“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课题。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接纳一切存在,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热爱生命,懂得关怀和尊重他人,并形成正确的“三观”[2]。
1.高度投入生活事件,体验生命的幸福感
种种实践验证,个体的身心健康受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生活事件除了日常小事和慢性应激,还涉及重大的生活变化。充分发挥生活事件的正向作用,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让学生增强主观幸福感。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可围绕节日文化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化感受。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系列孝心活动之“给爸妈烧一道菜”,让学生学习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辛劳、成就、满足、爱与被爱等;在端午节举办师生包粽子大赛。这不仅能弘扬传统饮食文化,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在重阳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敬老活动等。
2.激发活动心流状态,增强生命的成长感
心流,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当个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某件事情上时,便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这种事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3]。学校应积极创造心流环境,帮助学生在获得心流体验的同时实现各方面的成长。例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均有机会参与,从而使学生能既发挥特长,又能丰富感官体验;开展冥想活动,使学生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有效控制意识,提高专注力;营造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应积极创造心流体验机会,以使学生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生活心流状态同样适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方法一是将任务难度和学生技能相匹配。当学生目前已达到的水平和新的学习任务、自我期望之间产生矛盾时,就生发了最近发展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和学生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基于内在条件“跳一跳”就能实现新的发展。方法二是引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高中学生的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逐步形式化。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领家校社共建,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通过活动,建立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创造积极支持系统
罗杰斯、 马斯洛等人认为,当个体身边的同学、教师和朋友竭尽所能提供支持,且有良好环境的烘托时,个体离自我实现和健康成长的距离是最近的。反之,如果个体的想法和意见被相关各方无视或忽略的话,其极有可能做出不当的行为,生发消极情感。
1.建构和谐的交际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集体的认可,却因为自我意识强或过于敏感而在与人交往时易出现冲突和矛盾。人际交往作为评估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关系到学生的茁壮成长,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特点的个性心理,完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更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持。
学校可以举办多元化的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师生之间的信赖。如利用主题班会课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反馈班级管理问题等;利用心理节组织心理剧排演、团体心理辅导等,以使学生学习朋辈间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沟通的技巧,让学生体会团体支持对于个人的意义;利用体育节、读书节、文化节等,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学校应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关爱、理解、宽容、接纳和有序竞争中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获得人格的发展。
2.探索恰当的共育机制,深化有效的家校合作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中,文化规范、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均不可忽略。要想教育好学生,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家校合作相当于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互补互促。学校、教师和家长多沟通、多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积极心理学在考察社会生态系统时会格外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素质,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童年时期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息息相关。学校可巧借传统节日,组织亲子活动,拉近亲子关系;利用家校沟通渠道,如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微信公众号等,展示学生出彩的一面,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家校合作的效能。家校沟通平台可以提升家长的育儿素养,使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塑造学生健康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积极心理学要求用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师生的潜能,它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理念和视角,促使教师从原来的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坚信,学校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 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