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特质与路径选择
作者: 张婷[摘 要]文章根据美术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内涵特质,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单元教学为例,提出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路径:凝练大概念,确立学习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围绕大概念、大任务,组织结构化预学;梳理核心知识,搭建思维阶梯;提升核心素养,评估教学成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内涵特质;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5-0017-03
美术作为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审美情感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要求下,美术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1]。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设立与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有关,通过大单元教学,可以将教育目标集中到几个不同主题的单元课程中,使知识内容更加精细化、系统化、整体化。以大单元为框架,教学工作更易展开。本研究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特质与教学路径选择,为后续教学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一、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性思维、综合素养以及对美术的深刻理解。目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大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必要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对美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素养。这样的目标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特质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单元主题为核心
一方面,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艺术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表达,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感,同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创作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以大单元主题为核心,强调单元主题内容教学的集中性,通过明确定义、设计大单元主题,使其成为教学的纽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这一单元围绕“造型”主题设计了三个课时,分别是“熟悉的物品”“情感的记录”“人类的朋友”。从用实物分析造型到尝试让学生接触造型情感,大单元教学围绕主题核心,层次递进地将美术知识传递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特质[2]。
(二)以体验为基础
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强调体验和创作,尝试让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技法和知识。体验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也是美术教学的目的。通过体验,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增强自信,提升自我价值感。体验也是美术教学的方法,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学生可以掌握美术学科的知识,了解美术的历史和文化,欣赏美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体验为基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这一单元每个课时都加入了实践体验的教学内容。例如,“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擅长的方式创作一幅以线条为主的素描作品。同时,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演练等多种方式去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这种教学形式是大单元教学的特色,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深入了解单元主题。
(三)以过程为重点
以过程为重点,即注重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思考、探索、实践和反思,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过程导向的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过程导向的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和反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这一单元每一课时都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点,通过强调过程来引导教学。“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点在于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了解景物画的构图和搭配关系;过程与方法的落实重点在于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表现、合作、创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重点在于“体会”,即让学生用带有情感的目光去欣赏自己喜欢和熟悉的物品。可见,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目的都是让过程服务结果,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三、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凝练大概念,确立学习目标
凝练大概念和确立学习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大概念是指能够概括和反映美术学科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概念。确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大单元教学时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要求。一般的单元教学都会有一个大概念,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的“造型天地”这一单元,它的大概念是“造型”。通过凝练大概念,确立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美术的核心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深度。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一个概念不动摇,实行“总—分—总”式的教学:从一个大概念开始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然后以小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巩固不同课时的重点内容,深入了解大概念区间下的广阔知识;最后用一个大概念结束,让学生对细分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达到凝练大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从大概念入手设计具有递进关系的教学目标。在“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时,教师要尝试融入生活中的“造型”;“情感的记录”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从已知的“造型”中感悟情感;“人类的朋友”这一课时,教师要尝试扩大“造型”概念,让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造型”。由此可见,大概念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引导,只有以此为基准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
(二)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
创设“真实”情境并设计大任务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大任务设计可以扩大教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大单元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对教学进行现实场景模拟,从课程内容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模拟真实的创作环境。例如,“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教师可以学校周边的风景或场景为创作对象,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自己喜欢的构图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其次,结合情境创设,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大任务。例如,“人类的朋友”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以及线条造型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大任务,尝试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将教学难点内容延展到课下,进行跟踪式的探索教学。比如,让学生利用周末去动物园观察动物或者观看与动物有关的视频,总结动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以及线条变化情况。以猎豹为例,让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和运动状态下猎豹身体各部分的线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何从美术的角度去观察这些变化?这些都可以作为任务内容让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完成大任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造型”概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作。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科的学习中。
(三)围绕大概念、大任务,组织结构化预学
围绕大概念、大任务组织结构化预学是希望学生在课前能系统地完成教学准备,这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结构化预学需要遵守两个主要原则,其一是大概念引导预学,提前预告与本单元大概念相关的内容,将大概念具象化。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或案例介绍,向学生展示与大概念相关的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大概念的兴趣。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大单元教学中“人类的朋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或者与动物有关的一些艺术品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动物有所了解,为正式教学做好准备。其二是大任务解读预学,教师提前向学生介绍大任务的内容,明确大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大任务的背景、意义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以“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时教学为例,本课时的大任务是对有关“物品”的理解,包括静物画的构图、搭配关系、情感欣赏等。教师将大任务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能力出发对“物品”进行分析,表达自己对“物品”的理解。这样教师也能提前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以便调整后续教学难度。
(四)梳理核心知识,搭建思维阶梯
在大单元教学中,梳理核心知识的目的是保障学习成果,搭建思维阶梯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大单元教学的一大特点是知识点内容多样化,因此,对核心知识内容的筛选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大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明确大概念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学生理解大概念和完成大任务的基础[4]。例如,在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这个单元中,核心知识点包括构图、线条运用、形体表现等。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其次,搭建思维阶梯。思维阶梯的搭建可以通过梳理知识体系和设计思维导图来实现。梳理知识体系是教师在对学情进行分析之后,根据现实情况将核心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最后,通过制作知识结构图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造型天地”大单元教学中“人类的朋友”这一课时为例,这一课时的知识体系可以分解为:了解线条—观察造型与线条的关系(教学实践)—了解动物线条—树立动物保护观念。之后,教师挑选其中一个知识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分点、分段进行学习,学习目标更集中,效率更高。
(五)提升核心素养,评估教学成果
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确保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首先,教师制定明确的技能要求。例如,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来进行评价;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衡量。为了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同时对书面作业、实际创作、口头表达等评价内容进行完善。在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对作品的分析来全面了解其创造力。在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展示作品等方式来综合考查。其次,设计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是评价体系的关键。教师可以在每个评价周期结束后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反馈建议,指出其在核心素养方面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馈,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双向的反馈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与核心素养要求存在的差距并积极改进。为了进一步拓展评价的角度,可以引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小组互评机制。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同学评价和小组互评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核心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例如,“熟悉的物品”这一课时让学生创作以线条为主的素描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后期进行作品展览,开展学生互评,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反馈。
四、总结
本文通过探讨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路径选择,旨在为初中美术教师提供一种更具体的教学指导,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路径选择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创造力的艺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子燕.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以旗袍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2):164-165.
[2] 谌洪亚.大单元主题教学走进初中美术课堂的探究[J].辽宁教育,2023(13):81-84.
[3] 宋干红.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以旗袍设计为例[J]. 丝路视野,2023(16):136-138.
[4] 马大川.大观念统领下初中美术单元教学模式探析:以《洛神赋图》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6):67-73.
(责任编辑 陈 明)